人性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肿瘤术中病人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肿瘤术中病人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肿瘤术中病人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肿瘤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
者的满意度及压疮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后
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压疮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于肿瘤术中病人采取预防性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
的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干预肿瘤术中压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038-0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tumors in patients with pressure sore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tumor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ssure sore in the observation. Methods: analysis of 100 cases in our department were tumor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implementing the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and pressure ulcer. Results: Patient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rate of pressure ulcer was 0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aking the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tumor resection prophylactic,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ressure sor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word】human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tumor pressure ulcer
术中压疮是指在手术中的特殊情况下所发生,患者由于不能自主翻身,加上
手术体位可能导致身体局部组织压迫,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
营养不良、缺氧而致的局部组织坏死和破损。
1 资料和方法
抽取我科收治的肿瘤且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女性患者44例,男性患者
66例,年龄在34至78岁间,平均年龄66.88±5.42岁。
其中生殖系统肿瘤患者
1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56例,呼吸道肿瘤患者32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实施人性化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经对比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人性化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术前评估:压疮预防的关键是对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Norton5种参数进行评分是现在较通用的评估方法[1]。
压疮的评分是医务人员对
压疮发生的危险进行合理评估的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预防压疮的
发生。
同时做好术前观察,评估的重点是老年、手术时间过长以及体质较差的患者,心理因素、营养状况以及手术方式、部位和术中患者体位等都是主要进行评
估的内容,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方法预防其发生。
1.2.2术中护理:
(1)体位的合理选择:采取平卧位时足跟部与骶尾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次补位压疮发生机率就会相应的升高,相应部位放置厚度适中的棉垫或海绵垫;侧卧
位棉垫放置在两膝之间,此外也应在脚踝处放置海绵垫;俯卧时,应注意耳廓有
可能出现压疮。
手术时合理、科学、有方法的应用各种体位,一来满足术者的操作,同时也要使患者保持安全和舒适。
此外,在进行体位摆放时,动作要轻,注
意方法,不要用力拉拽患者,不然可能会导致患者局部肢体皮肤的破损,促使压
疮的产生。
(2)加强术中护理与观察手术时要密切观察,骨隆突的长时间压迫、循环
灌注不足、皮肤温湿度、加温毯的使用、术中低体温等都是压疮产生的危险因素,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合理处理[2]。
以前的处理多是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对受压部
位进行按摩减压。
现在经研究得出的观点是按摩对于压疮产生没有帮助,不必对
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因为在软组织受压迫后机体正常的应激性反应是变红,待压
力消失后使皮肤自行恢复正常一般需30~40分钟,此时压疮不会形成,所以不
需要按摩。
软组织损伤的机体表现是局部的持续发红,而按摩不会减轻反而会使
损伤加重。
合理调节室内温度,术中湿度35%~60%,温度应合理控制在22~25℃,为保持患者体温,可以使用毛毯、棉被或暖风毯、保温毯等遮盖物以保持
患者体温。
术中保温要同协同非手术部位的活动同时进行。
随时提醒术者保持姿势,预防因外来压力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术中输注的血液及液体要加温至37℃
后方可输注。
术中做视野冲洗的冲洗液也要保证与体温相近,用无菌的薄膜袋或
巾在手术铺巾前时间保护切口,同时防止在冲洗术野时冲洗液的意外流出,要保
持床单的干燥,使患者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
(3) 心理护理:大多手术患者过于担心手术中可能的意外,由此会产生焦虑和
紧张的负面心理状态,从而使患者出现僵持甚至震颤现象,进一步增加了皮肤的
破损率,皮肤压疮的发生率也会大幅增加。
应对: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支持,如抚摸、鼓励以及安慰,以减轻患者恐惧、紧张的心理,使患者能以最好
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的实施。
(4)手术完成后要注意加强术后护理与监测,对于病人受压部位的皮肤要认真
仔细进行检查,当急性压疮发生时,明确患者压疮的出现部位、面积、分期,并
进行仔细正确的记录,交接班时要嘱托病房护士,实施延续性护理工作,并在积
极防护和治疗的同时及时填写压疮申报单。
压疮的转归情况要由手术护士在手术
后进行定期的追踪观察,同时做好病情的整理与分析 [4]。
1.3患者满意度: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满分100分。
1.4数据处理:对以上研究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实施处理;对于计量资料
的检验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的检验选择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使用人性化干预护理措施后,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
照组,而且压疮的发生率减低为0.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
详见
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患者满意度压疮发生率
对照组 50 95.22±4.30 0
观察组 50 88.38±3.22 3(6%)
P <0.05
3 讨论
压疮是指皮肤的局部损伤皮下/或皮下组织,好发部位一般在骨突隆,主要损伤因素是压力,同时也是剪切力、摩擦力与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压疮的新定义是在2007年3月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在会议上进行制定的[4]。
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现在适应各种体位的各种型号的软垫已经在临床开始应用,使患者在术中更加舒适;每位医护人员心中要树立并深入建立预防术中压疮的护理理念,要预防、确定并及时排除术中的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采取人性化的干预护理措施,使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同时也能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丽萍.骨科压疮预防管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9,12(14):
101~103.
[2] 崔亚林翻身巡视卡在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9,14(9):107~108.
[3] 朱颖飞.循证护理在预防气压止血带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8(10):34—3
[4] 郑碧霞.建立专业小组实施压疮管理[J].中华护理管理,2010,13(14):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