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心菩萨的八根本重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發心菩薩的八根本重罪』白話翻譯
法正智发表于 2008-1-11 12:37:00
復次善男子。
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
有八根本罪犯波羅夷。
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
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
亦失大乘境界之樂。
久在生死離善知識。
何等為八。
初發心菩薩修習大乘佛法,有八種根本性的錯誤會使以前所修積的所有善根付之一炬,導致墮落到三惡道,遠離人天等善道因緣,也會喪失大乘的境界,生死輪迴,遠離明師。
是那八種呢?
謂彼菩薩宿業因緣生五濁世。
有餘善根近善知識。
歸趣甚深大乘之法。
發無上心智慧微淺。
是初發心菩薩。
又從他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
復於少智愚癡人前讀誦解說。
餘人聞已驚疑怖畏。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生退沒樂聲聞乘。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一根本重罪。
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
墮於惡趣離安隱處。
失人天樂及以大乘境界之樂。
壞菩提心。
是故菩薩。
宜應先知眾生善根及了彼心。
隨其所堪次第說法。
如入大海漸漸至深。
善男子。
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隨其所應以種種形現生其土。
而為說法令生慚愧。
於所犯罪發露懺悔。
不墮惡趣增進善根。
長養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心。
初發心菩薩由於宿世的因緣轉生在五濁惡世,並有善根使其親近明師,志向大乘甚深妙法。
雖發菩提心,但是智慧淺薄,就是初發心菩薩。
其人聽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並且於智慧淺薄之人前讀誦解說。
聽到的人驚異恐懼,對菩提道起了退卻之心,轉而以聲聞乘為志向。
這是初發心菩薩的第一根本重罪。
從前所修積的一切善根都化為烏有,墮落到三惡道,遠離人天善道。
失去大乘境界之歡樂,破壞菩提心。
所以應該先知道眾生善根及其心意。
隨其所能承受的次第說法。
就像潛入大海一樣,要逐漸深入。
(這一條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也曾講到,不分對像談論大乘甚深佛法,聽與說者俱獲大罪。
講說佛法要看對像如何,他的目的志向何在,想人天法,我們就隨順開導其人天中最殊勝的方法。
想求聲聞辟支佛乘,就幫助其成就聲聞乘,志向大乘,就為其解說大乘經典。
然後等其善根成熟再逐漸深入,萬不可一刀切,以一種方便法門為手段。
)
善男子。
又有初發心菩薩犯根本罪畏墮惡趣。
聞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
至心願見。
欲發露懺悔所犯罪故。
於初夜後分燒堅黑沉水及多伽羅香。
至心合掌。
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
善男子。
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隨其所應現種種形或現自身。
或聲聞身。
或剎利身婆羅門身。
乃至童男童女等身。
在彼犯罪初發心菩薩前。
教令發露懺悔除罪。
以善巧方便。
開示甚深無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總持忍辱之地。
捨諸惡趣。
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精勤修行六波羅蜜。
得力堅固猶如金剛。
乃至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若不現身在其人前教發露者。
是初發心菩薩。
應於後夜合掌至心而向東方燒堅黑沉水及多伽羅香。
請明星言。
明星明星成大慈悲。
汝今初出照閻浮提。
大悲護我。
可為我白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願於夢中示我方便。
發露懺悔犯根本罪。
令得大乘方便智眼。
善男子。
彼初發心菩薩。
即於夢中明相出時。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隨其所應而為現身。
以諸方便。
令彼初發心菩薩發露懺悔。
先所犯罪。
示方便智。
令彼菩薩深懷驚怖。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得不忘三昧堅住大乘。
疾得滿足六波羅蜜。
不久成就一切種智。
虛空藏菩薩,隨其因緣以種種形象化現諸佛土,為眾生說法,令其慚愧。
對於從前所作的惡業發露懺悔,讓其不會墮落惡趣,增進善根,涵養菩提心。
又有初發心菩薩已經造作了根本罪,畏懼墮落到惡道,聽聞了虛空藏菩薩的名號,以至誠心希望得見菩薩,發露懺悔自己的罪業。
在初夜時分應燒黑色堅硬的沉水香及多加羅香。
誠心合掌,稱念虛空藏菩薩的名號。
這是虛空藏菩薩就會隨其因緣化現種種形象,或者是自身形象,或者是聲聞,剎利身,婆羅門身,童男、童女身等等。
在犯根本重罪的初發心菩薩前,教導其發露懺悔,除滅罪業。
以善巧方便開示甚深無上真正大乘的三昧總持忍辱之佛法,使其脫離惡趣,得到不會退轉的菩提心。
精進修行六婆羅蜜,得到堅固修行之力,直至最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如果虛空藏菩薩沒有現身教導的話,初發心菩薩應該於後夜合掌至心,向東北方燒沉水香和多加羅香。
向明亮的星辰懇請:明星啊,請您發慈悲之心,你現剛剛照耀閻浮提,請護持於我,替我向虛空藏菩薩稟告,請菩薩在夢中開示我方便法門,懺悔發露罪業,使我得到大乘方便智慧之眼。
其初發心菩薩即會於夢中光明見虛空藏菩薩以應身而現。
開示種種方便善巧法門令其發露懺悔從前的罪業。
教導其方便智慧。
令其菩薩深懷畏怖,於菩提心堅守不忘,住於大乘,迅速圓滿六婆羅蜜,不久即得一切種智。
復次善男子。
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
汝今不能樂於大乘。
亦不能行六波羅蜜。
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如早發聲聞辟支佛心。
速盡生死入般涅槃。
余如上說。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二根本重罪。
如果初發心菩薩對人說:你現在不能以大乘佛法為志向,也不能修行六婆羅蜜,這樣是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
不如早點發心修行聲聞辟支佛乘,可以盡早脫離生死,證得涅槃。
說了這樣的話就是初發心菩薩造作第二種根本重罪。
(不可隨意勸說他人背離大乘,和前面第一條不能隨意為人講述大乘佛法一樣,都是犯根本重罪的。
)
復次善男子。
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
汝今何用受學波羅提木叉。
律儀。
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先所造作身口意業諸不善行。
當得清淨。
不受未來諸惡果報。
余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三根本重罪。
如果初發心菩薩,對人說,你何必學戒律呢?應當快點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經典。
這樣先前所造作的身口意三業就可以清靜了,不會受到罪報。
這樣說的話就是初發心菩薩犯了第三種根本重罪。
(戒律是佛法根基,戒定慧三學中的第一條。
釋伽牟尼佛臨終咐囑:以戒為師。
什麼人勸人不必理會戒律,不管處於什麼理由,絕對是違反大乘根本重罪的行為。
)
復次善男子。
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
汝今不應聽受讀誦聲聞經典。
汝當覆蔽聲聞經典。
聲聞法中無大果報。
不能斷除結使煩惱。
汝當聽受讀誦清淨大乘甚深經典。
又能消除諸不善業。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作此說已有信受者。
二人俱名犯根本罪。
余如上說。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四根本重罪。
初發心菩薩對人說:你現在不應該聽聞讀誦聲聞乘經典,應當摒棄聲聞經典。
聲聞法中沒有最終的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
你應當受持讀誦大乘甚深經典,才能消除不善業,速得無
上正等正覺。
這樣說後,有相信奉行的人,聽與說者均犯根本罪業。
這是初發心菩薩造作第四根本重罪。
(此條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有詳細解說。
無論那一乘佛法,都不可阻礙他人修學其他乘佛法經典。
甚至如果遮止任意經典的一句一字,均是違反大乘根本重罪,而無論你的目的是什麼。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是為了宣揚大乘佛法才這樣作,情有可原,這沒有什麼接口,而且也說明自己對大乘的真實教義還沒有瞭解。
所以如果大家看到有人說,什麼經典不好、不要讀,什麼佛法不能成就、不要去學。
這樣的話都是屬於此類。
)
復次善男子。
初發心菩薩欺妄兩舌。
希求名稱利養恭敬。
贊大乘經為他解說。
而語人言。
我是善解摩訶衍者。
為貪利故。
見他解說大乘經典得供養者。
憎毀輕疾而自貢高。
虛誑妄語得過人法。
作此行者離安隱處犯波羅夷。
於大乘中為犯最重根本罪也。
善男子。
譬如有人欲趣寶洲乘船入海。
而於中路自壞其船。
沒溺而死不自濟命。
豈能得寶。
如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
乘正信船入於大乘深廣法海。
始得入海自壞信船失智慧命。
如是愚癡初發心菩薩。
以嫉妒故虛誑妄語得過人法。
而犯大乘重根本罪。
余如上說。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五根本重罪。
如果初發心菩薩欺詐妄語兩舌,希求名聞利養恭敬。
為此而稱讚大乘經典,並為其解說。
對他人說:我是善解大乘者。
為了貪慾利養的緣故,見到其他解說大乘經典的人得到供養,則憎恨輕慢,貢高自大。
虛詐妄語說得到高人一等的大法。
這樣的行為遠離安隱之處,犯婆羅夷重罪。
在大乘中就是犯了最重的根本罪。
如同有人乘船入海,想要到海島尋找寶物,在路途中自己卻破壞所乘船隻。
那只會使自己淹溺而死,何談尋寶。
初發心菩薩也是這樣。
乘正信之船入於大乘深廣法海,剛剛進入大海卻自己破壞船隻,喪失智慧生命。
這樣愚癡的初學大乘者,以嫉妒虛詐妄語自得過人之法。
而造作了根本重罪。
如上所說,是初發心菩薩造作了第五種根本重罪。
(如果有人說法時說對於大乘已經完全瞭解,對於佛法已經完全證悟,自己已經得到了第一大法,自己所修是超人一等的佛法等等。
這些言論都是違反根本罪的。
這樣的現象現代十分普遍,動輒就為佛法排名定座,那個是第一的,那個是最好的,那個是絕對如何的。
認為自己的方法是超出其他法門之上的絕妙方法。
甚至有如本願法門中認為「諸佛所以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樣的深重邪見。
好似他已完全瞭解世尊的佛法真諦了)
復次善男子。
未來世中。
初發心菩薩語在家出家初發心菩薩言。
修多羅中甚深空義。
及以三昧諸陀羅尼忍辱之地種種莊嚴。
是大明智諸菩薩等所可觀行。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又能為他分別演說。
我自解了以慈悲故為汝等說。
汝等亦當隨所說行。
於深妙法而得知見。
彼初發心菩薩不作是言。
我讀誦思惟從他聞解。
而言自得。
皆是貪求利養因緣而自炫賣。
違負三世諸佛菩薩及眾賢聖。
犯於大乘最深重罪。
失人天路。
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乘。
何由漸進到於大乘。
善男子。
譬如有人將導眾人遊行曠野。
經過叢林極大飢渴。
見彼林中有諸美果而棄捨之。
取於毒果食已命終。
善男子。
彼人猶尚不能自濟。
況復兼能度於餘人。
彼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
人身難得今已得之。
遇善知識發大乘心。
而貪利養輕自炫賣。
犯重根本罪。
違負三世諸佛菩薩。
為諸賢聖之所棄捨。
墮於惡趣。
是故婆羅門剎利毗捨首陀羅。
不應親近此惡菩薩。
若親近者亦皆得罪。
余如上說。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六根本重罪。
將來初發心菩薩對在家、出家的其他初發心菩薩說:經典中的甚深空義,以及三昧諸陀羅尼忍辱之佛法,種種菩薩行莊嚴,是大智慧菩薩們所能瞭解實行的。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又能
為他人解說開示。
而我以慈悲心把我所瞭解的為大家解說,你們亦應當隨我說法而身體力行,於甚深妙法得正知見。
如果初發心菩薩不這樣講:我是通過讀誦思維,從經典聽聞瞭解。
而說是自得佛法。
這都是貪求利養的緣故而炫耀賣弄。
辜負了諸佛菩薩和眾位聖賢。
造作大乘最深重罪業。
喪失人天善道,尚且不能得證聲聞辟支佛乘,還談什麼於大乘中有所進益。
如同有人引導眾人在荒野行進,經過叢林時候十分飢渴,見到樹林中有美味的果實而棄之不顧,反而取食有毒的果實,最後死亡。
這樣的人連自己尚不能得救,何況度化他人。
這樣的初發心菩薩也是這樣。
人身難得今已得,遇到善知識發大乘菩提心。
卻貪圖名聞利養,炫耀賣弄。
造作根本重罪。
辜負三世諸佛,菩薩聖眾。
被諸佛弟子所捨棄。
墮落到惡道。
所以婆羅門、剎利、辟捨、首陀羅,所有人都不應該親近這樣的惡菩薩。
如果親近者,也會獲罪。
如上所說,是初發心菩薩犯的第六種根本重罪。
(佛法是釋伽牟尼佛所教授,後世均是以經典為師,學習佛法。
如果有人說佛法是其自己證悟的,是其自己得的,與諸佛菩薩無關,那麼這個人可以判定不是什麼善知識)
復次善男子。
未來惡世。
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
謂剎利旃陀羅。
婆羅門旃陀羅。
大臣旃陀羅。
大將軍旃陀羅。
毗捨旃陀羅。
首陀羅旃陀羅。
何等名為旃陀羅義。
彼謂造作諸噁心業。
此惡比丘自言智慧。
自恃財寶行於佈施。
放逸憍慢。
嗔嫌憎嫉余善比丘共相鬥諍。
恃王臣力。
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
大臣得已傳以上王。
佛法僧物亦復如是。
善男子。
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
余如上說。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七根本重罪。
未來惡濁之世初發心菩薩造作惡行,所謂剎利惡行,婆羅門惡行,大臣惡行,大將軍惡行,辟捨惡行,首陀羅惡行。
什麼是惡行呢?就是造作身口意三種惡業。
造作惡業的比丘自稱智慧,自恃財富,大行佈施。
於是放逸矯慢,懺悔嫌憎嫉妒其他善行比丘,與之爭鬥。
並依持國家首領,大臣的力量,奪取善行比丘之物,奉獻大臣,國王首領。
其他的佛法僧物也是這樣。
其國王大臣惡行比丘均犯根本罪業,如上所說,是初發心菩薩犯第七種根本重罪。
(出家比丘造作惡業,自稱智慧,引發爭鬥,聯合國家政要都是違反大乘根本罪業的。
如果你看那位法師,張口是我和什麼什麼人(肯定是名人,政府高官)怎樣如何。
那麼就可以和這一條對對,自見分曉。
)
復次善男子。
未來惡世。
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
謂剎利旃陀羅。
婆羅門旃陀羅。
大臣旃陀羅。
大將軍旃陀羅。
毗捨旃陀羅。
首陀羅旃陀羅。
此惡比丘恃怙國王及大臣力。
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佈施。
輕戲毀辱諸善比丘斗諍惱亂。
法說非法非法說法。
捨正經律顛倒義論。
斷學般若離慈悲心。
不信如來所說經典巧方便戒。
違法立制。
令諸清淨善行比丘廢於坐禪讀誦經典。
無苦惱者生其苦惱。
有苦惱者復令增長。
恆懷噁心壞善威儀。
行住坐臥無復時節毀禁破戒。
實非沙門自言沙門。
實非梵行自稱梵行。
不解經典為他解說。
邀致四眾供養恭敬。
善男子。
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
余如上說。
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八根本重罪。
未來之世,初發心菩薩造作種種惡行。
所謂剎利惡行,婆羅門惡行,大臣惡行,大將軍惡行,辟捨惡行,首陀羅惡行。
這樣的惡行比丘依持國王大臣的勢力,自言智慧,自恃財富,大行佈施。
於是放逸矯慢,懺悔嫌憎嫉妒其他善行比丘,與之爭鬥。
正法解說為非法,非法卻稱為正法,捨棄經典律儀,顛倒議論。
斷滅般若,遠離慈悲。
不相信如來所說的經典善巧方便
戒律。
違反佛制。
讓諸清靜比丘荒廢坐禪讀誦經典,沒有苦惱者生出苦惱。
有苦惱者苦惱增長。
每時每刻心懷惡念,破壞威儀,一舉一動毀壞禁戒。
自稱沙門比丘,持戒梵行,其實根本不配稱沙門,也沒有什麼戒行。
不能瞭解經典,卻為他解說,邀請四眾前來供養。
這樣的國王大臣、惡行比丘均犯根本罪業。
如上所說是初發心菩薩所犯第八種根本罪業。
(這一條尤為嚴重。
惡行比丘,不懂經典,卻為他人肆意解說,引起諸佛弟子不和。
法說非法,非法說法,不依照經典律儀,顛倒議論,阻礙大家讀誦經典,橫生苦惱爭論。
現在的社會這樣的情況十分明顯。
明明經典中講的很明確,他就是不按照經典來說,自己自創一套見解說法,大眾聽信,矛盾四起,甚至有人為了擁護邪見而棄佛法經典於不顧,諍論紛紛。
讓諸位廣大修行人荒廢了禪定、讀誦經典。
困惑苦惱增長。
這樣的人不僅自己違反根本重罪,而且引領信奉者也落入重罪因緣。
學佛自當以佛法經典為依據。
萬不可輕易相信某人的自創學說,甚至某位祖師、大師的說法。
要看看釋伽牟尼佛是否是這麼說的。
以免自誤誤他,牽手入地獄而不知。
)
摘自《虛空藏菩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