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虞美人》一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
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人生的短暂与可悲。
B.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本词用典贴切,借古喻今,
融古于今,将历史和现实、古人和自己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见生硬堆砌的痕迹。
C. 《咬文嚼字》一文主张讲究文字的运用,倡导咬文嚼字的严谨,通过斟酌文字来调
整思想和感情,中心论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 《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一文在结构上是按逻辑顺序组织的。
文中运用多
种说明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列数据和作比较,这是由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决定的。
【答案】C
【解析】C项,《咬文嚼字》的中心论点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2.(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
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A. 特唱于人唱:称道,赞扬。
B.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病:批评,不满。
C. 君子皆不由也由:遵循,遵从。
D. 而恨其所不至恨:遗憾,后悔。
【答案】A
【解析】(1)A.本句意为:只是您能带头倡导他人。
唱,通“倡”,倡导。
故选A。
【答案】D
【解析】(2)A.介词,被;介词,到。
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C.副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像。
D.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
【答案】C
【解析】(3)C.“不攀附孔、孟圣人”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
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
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故选C。
【答案】(4)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益陈己之所守/抑未知亲山以为非是也/诚以
为非是/庠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解析】(4)本句意为: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
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是正确还是错误。
如果你真的认
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
“谆谆其词”其实是“其
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
“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
“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
“焉”字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
最终划分为: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
为非是/庠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答案】(5)(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
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解析】(5)关键词:(1)师:学习。
意:精神。
词:文词。
何患:患何,担心什么。
嗜:爱好。
同:与……一样。
所乐:所喜爱的。
(2)复:再次,又。
益:更加。
悲:感慨。
岂:难道。
行己:自己立身行事。
谬:错误。
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吗”。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孚兄弟各诬己引过,争相为死,盂都等数百人皆叩头就法,请活使君。
译文:________
②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
译文:________
A.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
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B.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
颢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C.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
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D. 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荣卒还除/冀州刺史元颢入洛/授孚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颢/
逆书送朝廷/天子嘉之/
【答案】C
【解析】根据句意断句。
“皆得免”的主语是“凡同禁五百人”,要连在一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除”指授予官职,后面要接具体官职,不能在“除”后就断句,排除D,
选C项。
这段话翻译为:一同被囚禁的五百人都得以免死。
葛荣死后,元孚仍被授任
冀州刺史。
元颢进入洛阳,授任元孚为东道行台、彭城郡王。
元孚封上元颢叛逆的书
信送交朝廷,得到皇帝的称赞。
【答案】D
【解析】D.“文中'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表述有误,这里
的“金石”指只是指乐器。
【答案】D
【解析】D.“他巧妙避免了兄弟无礼带来的尴尬”分析有误,据原文“吾兄弟辈甚无礼,何为窃入王家,匡坐相对?宜早还宅也”可知,他在这里称的“兄弟”实则指的是酒而非
真正的兄弟。
【答案】元孚兄弟各自诬陷自己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争着去送死,张孟都等几百人
都叩头愿受死刑,请求留下使君性命。
, 在这时土大夫们,都前去观看听演奏,无不叹
息佩服而返回。
【解析】①“诬己”,诬陷自己;“引过”,承认过失;“为死”,送死;“就法”,愿受死刑;“活”,使动用法,使……活。
句子翻译为:元孚兄弟各自诬陷自己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争着去送死,张孟都等几百人都叩头愿受死刑,请求留下使君性命。
②“搢绅之士”,指士大夫;“咸”,都;“靡”,没有谁;“咨嗟叹服”,叹息佩服。
句子翻译为:在这时土大夫们,都前去观看听演奏,无不叹息佩服而返回。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
②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
A.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
不相及/
B.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
不相及/
C.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
不相及/
D. 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
不相及/
【答案】B
【解析】
【答案】A
【解析】(2)A(“义同‘起复’”错)
【答案】A
【解析】(3)A(“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错误)
【答案】(4)①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当时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升任散骑常侍。
(“诛”“阿比”“迁”各1分,句意2分)
②嵇绍回答说:“您担负挽救并复兴国家的重任,正应当遵循法度,以身作则,让美
名能够流传后世。
”(“对”“轨物”“垂”各1分,句意2分)
【解析】(4)①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当时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
子,升任散骑常侍。
(“诛”“阿比”“迁”各1分,句意2分)
②嵇绍回答说:“您担负挽救并复兴国家的重任,正应当遵循法度,以身作则,让美
名能够流传后世。
”(“对”“轨物”“垂”各1分,句意2分)
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民坐是不饥。
(2)亿性方重,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有惰容。
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
吏以闻/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
B.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
吏以闻/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
C.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
吏以闻/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
D.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执
吏以闻/诏付台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达钦若/
【答案】B
【解析】
【答案】D
【解析】
【答案】B
【解析】
【答案】(4)(1)这一年大旱,韩亿拿出比往年多几倍的官粮,先给百姓,百姓由此
没有受到饥饿。
(2)韩亿的性格端方沉稳,治家非常严格。
即使是家里的日常生活,也不会让自己的
仪容不整。
有贫穷孤独的亲戚朋友,他经
常为他们养老送终。
【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
6.(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6.(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乡村范畴的一项是()
6.(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数字技术时代乡村的“重新部落化”有哪些重要特征。
6.(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A.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
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B.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降低了治理成本,减轻
了治理难度。
C. 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三瓜公社的事例说明了我们已经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
自治朴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
D.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落地生根,信息
化已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
【答案】B
【解析】A.“目前,由材料一“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文字,是“文字和印刷技术的
出现”。
C.“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错误,企业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引擎,市场化不仅激活了
当地农业经济、人和乡土文化再次联结起来,是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所以仍然保
留着“传统部落的特征”。
D.“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落地生根”错误,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可知,说明乡
村的数字化建设还没有落地生根。
故选B。
【答案】B
【解析】B.“传统部落使得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都是固定的”错误、语言和地理位置
决定,交流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是人们的空间,而不是“传
统部落使得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都是固定的”。
故选B。
【答案】D
【解析】D.“低碳住宅、智能电网,推动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属于绿色智慧城市。
故选D。
【答案】①乡村进入时空同步、感官同步的时代;③由乡村统治转向社区式治理。
【解析】由原文“然而电子媒介再次打造了一个时空同步的世界,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
结构性变化,人们重新回到了部落化时代的感官同步时代”可知、感官同步的时代,传
统的宏大叙事和权威叙事被打破,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将
乡村作为共同体、合作,使得曾经的乡村统治转向了社区式治理”可知。
【答案】①首先提出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引出数字乡村的话题;③最后总结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解析】材料二第1自然段根据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6.55亿,城乡之间互联网有差距,让互联网世界变‘更平’”可知,引出数字乡村的话题,近年来
‘数字十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可知。
第3自然段讲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4自
然段讲了我国农村地区广袤、人口结构、消费能力迥异、3自然段是对实现数字乡村
的思考,由第一句话“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可知。
答案:(1)B(2)B(3)D(4)①乡村进入时空同步、感官同步的时代;③由乡村
统治转向社区式治理。
(5)①首先提出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引出数字乡村
的话题;③最后总结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7.(1)请简要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7.(2)第①段写景时运用了空间顺序,显示了观察顺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
露出点儿粉色。
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③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
蓝水晶。
【答案】(1)薄雪覆盖下小山的美景。
【解析】(1)通读语段可知,作者先以“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总起全段,然后按空
间顺序来具体描写雪后的山景:山上的松树的青黑与白雪相映,山尖的白雪与蓝天相映,山坡上的暗黄草色与白雪相间,以及山腰处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最后再
以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结束全段。
故选文第
①段按由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
【答案】(2)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
【解析】(2)选文第①段运用空间顺序描写了薄雪覆盖下小山的美景。
通读语段,结
合“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
露着”“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这些关键语句即可找出显示了观察顺序的词语。
【答案】(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积雪在落日的照耀下娇美的特点。
②两个“卧”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村庄和雪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雪后
的山温暖安适的特点。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的天空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水的空灵、清澈。
【解析】(3)①“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粉
色的“那点儿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赋予薄雪人的动作和情感,形象地描绘了夕阳
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②“卧”是躺或趴的意思,“卧着些小村庄”“卧着点儿雪”,两个“卧”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村庄和雪人格化,将雪后小山的情态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体现了小山
给人一种温暖安适的感觉。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的天空比作“蓝水晶”,
将济南的水的空灵、清澈描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8.(1)这篇文章对“人言”进行了哪两方面的思考?
8.(2)文章首段对“人言”一词进行解释,有何目的?
8.
(3)请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过激的语言有如酸雨淋过金属表面,会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人际关系。
8.
(4)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小人表面上总是笑嘻嘻的,但笑里却藏着锋利的刀。
②向别人身上撒灰尘的人,往往会弄脏了自己。
8.(5)这篇文章呼吁我们“慎言慎行”,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如此呢?请结合生
活实际,谈谈你对“人言”的看法。
【答案】(1)一是不要轻易议论别人;二是如何对待别人的议论。
【解析】(1)首先要审清题干,然后圈定答题区域,圈画关键词句,最后整合得出答案。
本题结合第②段中“我对‘人言’的思考,是‘对别人的议论’的思考,是有关‘别人的
议论’的断想”这句话可得出答案。
【答案】(2)强调“人言”的厉害,引出论题;对别人的议论的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2)开头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两种解释都可窥‘人言’的厉害”可知解释的目的之一是说明人言的厉害,由此引出文章的论点;“人言”为何如
砒霜一样,这就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3)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喜欢恶语伤人的人,最终将使自己陷
入孤家寡人的困境,进一步论证了不要轻易议论别人。
【解析】(3)首先要熟记论证方法的种类,结合关键词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
次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作用。
从“有如”这个比喻词可知这是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
过激的语言比作酸雨,形象地说明了过激的语言的危害,再结合下文,可知危害就是,最终将使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困境,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答案】(4)①指小人的笑的背后暗藏着卑鄙的伤人手段。
②指口无遮拦地说别人的坏话。
【解析】(4)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其语境义。
①“锋利的刀”是一把容易伤人的刀具,这里说小人笑里藏着锋利的刀,就是指小人的
笑的背后藏着伤人的各种卑鄙手段。
②“灰尘”是脏东西,向别人撒灰尘,就是指向别人身上撒脏东西,结合上下文可知,
这里的脏东西就是指说别人的坏话。
【答案】(5)示例:我认为不能遇到什么事都“慎言慎行”,该表达自己看法时就要大
胆说出来。
我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敢说”的人。
有一次,班里一位同学考试考得很好,就十分骄傲。
我对他说:“虽然考好了也不能骄傲,因为骄兵必败。
”他不但没有
恨我,反而因为我的真话和我成了最好的朋友。
【解析】(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人言”的解释,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去谈
看法,只要符合题意,表达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9.(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9.(2)先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词,再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①追逐
②我们是冬天里没有被冻结的那朵朵浪花,依然清澈地流淌绽放。
9.(3)第⑦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4)1988年的小寒作者记得最清晰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A.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与小寒有关的一些事情和场景,有快乐、喜悦、希望,也有失落。
B. ⑤~⑧段先从屋里写到屋外,然后又由屋外写到院里,写了作者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
C. 第⑥段中,对母亲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不怕寒冷,突出了
母亲对过年的期盼。
D.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写法,把1988年的小寒、30年后的小寒与童年时的小寒进
行对比,发现除了寒冷,一切都变了。
【答案】C
【解析】(1)C项,“突出了母亲对过年的期盼”错误,主要写了“我”对过年的期盼。
【答案】(2)①“追逐”这个动词,把雪人格化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们”奔跑嬉戏
时雪花在身边飞舞的情状,突出了“我们”和“雪”的活泼可爱(或表达“我们”对雪的喜爱
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们”比作“没有被冻结的朵朵浪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的活力和快乐。
【解析】(2)①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
面分析其含义。
“追逐”原意指迅速积极地追寻逃跑的东西,这里把雪人格化了,生动
传神地写出了“我们”奔跑嬉戏时雪花在身边飞舞的情状,表达了“我们”对雪的喜爱之情。
②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表达的
情感。
结合“我们是冬天里没有被冻结的那朵朵浪花”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我们”比作“没有被冻结的朵朵浪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的活力和快乐。
【答案】(3)结构上起过渡(承上启下)作用,总结上文;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小寒”的独特认识,点明“我们”不觉得小寒冷的原因。
【解析】(3)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一般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题目,作为线索,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内容上:深化主旨,暗示主题,强化情感。
文章第⑦
段在结构上起过渡(承上启下)作用,总结上文;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小寒”的独
特认识,点明“我们”不觉得小寒冷的原因。
【答案】(4)①那一年的小寒来得特别早,没有成为盼年的开始,心里有一种失落。
②那一年“我”家从乡村搬进了县城,过小寒时没有了以前的快乐。
【解析】(4)仔细阅读文章第⑨段,根据“我记得最清晰的小寒,是1988年,那一年,小寒来得特别早,阴历冬月十六,阳历1月5日。
所以,那个小寒没有成为盼年的开始,那一年的年也来得特别晚,是2月16日”可知,那一年的小寒来得特别早,没有
成为盼年的开始,心里有一种失落;根据“是因为,那一年的5月1日,我家从乡村搬
进了县城。
于是,许多旧时光就破灭了,许多回忆就点亮了”可知,那一年“我”家从乡
村搬进了县城,过小寒时没有了以前的快乐。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0.
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
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
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
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最后,希望母校光
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②“高足”改为“弟子”;
③“垂念”改为“感念”;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绵薄之力”;
⑤“希望”改为“祝愿”。
【解析】①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
“我”是一个学生,可改为“学子“。
②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弟子“。
③垂念:敬辞。
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表达不得体,
可改为“感念”。
④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套话。
用此
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略尽绵薄”。
⑤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
代代强”显然是祝福的话,可改为“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