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9卫星比武教案(教学设计)3k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9 卫星比武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介绍了一些关于卫星的科普知识。

本课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卫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来理解五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采取以学生组合自我选择学习为主,教师引导贯穿为辅的教学策略。

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在常规教学中渗透探究性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目标:
1.认识“拐、循、轨、鹏、摄、某、敏、讯”等 8 个生字,会写“培、训、营、侦、察、某、资、矿、藏、豪”等 10 个生字。

2.理解内容,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4.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几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和启发学生有创造性地表演。

2.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卫星的资料。

3.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颐和园的简介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 年,1764 年建成,面积290 公顷(4400 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
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
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
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 年被焚毁,1866 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 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
破坏,1902 年再次修复,2005~2006 年对佛香阁景区和长廊进行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 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再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

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可是设计者偏要将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
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

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人们也叫它龙王庙,用十七孔桥将它与湖
的东岸连接起来。

由十七孔桥、龙王庙和西堤将昆明湖装点起来,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颐和园的第三个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
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特别是将防火功能巧妙地与园林设计巧妙地相结合,其作
用类似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