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能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Name stu_number
(…………学院,辽宁沈阳)
摘要:当今社会,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制约着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全球人口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开放条件下,如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是必须明确,要解决人口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需要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对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关系予以探讨。
关键词:资源;能源;环境;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并且将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
能源一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能源的使用也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并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过来影响经济以及人类的发展。
能源消费、环境保护、人类生存三者之间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矛盾的三元体系,有着复杂的关系: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并存、能源短缺制约人类发展、环境污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如何处理好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实质上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资源、能源、环境和人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产物。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种群,具有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调控者的多重角色;而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形的生产资料,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环境则为人类生存提供生命支持、废物吸纳、美学等功能,同时,环境也是资源,这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精髓,因为,作为人类生存环境来说,水、空气等环境要素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作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条件来说,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获得生活资料的物质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
谁污染了环境,实际上是环境质量消耗;保护了环境,实际上是节约了资源。
能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一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构成和质量。
资源、能源与环境三者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趋势的加快加强,带来的是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并影响到能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从而影响到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最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如果没有人类的介入,资源和环境会按照自然规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然的进化与发展,也就不存在什么污染、破坏、浪费、恶化或者保护、节约、优化的问题,也没有判断资源和环境是好是坏有利有弊的必要了。
所以,资源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1.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最初的生命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他们是一些DNA分子或分子团,这些原始生命体经过长期的演化从非细胞生物逐渐进化到细胞生物,直至异养原生细菌。
他们和原始海洋、原始大气圈和太阳辐射构成还原性自然生态系统。
在进过数亿年的进化与发展之后,大约在第四纪大冰期后,由于大面积森林毁坏,古猿被迫下地,逐渐学会两足行步以取得食物,开始向人类进化,从而开启了不同于其他种族的人类文明。
由此可见,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历史的一个阶段,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没有自然界,人类将不复存在。
而离开了人类,自然界依然存在。
2.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并不是说人类一诞生就能与自然相分离,独立于自然之外。
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人类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
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
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之间问题的源头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自然的演变史、文明的进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也是不断地再造资源、重建环境的历史。
在浩瀚的自然面前,人类就像一柄双刃剑,发挥着历史的作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源、衣食之母、道德之父。
没有自然的存在、自然的恩泽和自然的完美,人类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自然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既然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它、去回馈它、去帮助它。
这是环境伦理最基本的内涵了。
遗憾的是,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崛起、欲求的增加使得我们越来越离开了文明的本质。
到21世纪,人类、资源、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尖锐。
在全球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他与自然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观念,还是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为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展各种活动,旨在于协调保护全球资源环境的共同行动。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有力地推动了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此后,持续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资源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的限制,具有全球的性质,如全球变暖、酸雨的蔓延、臭氧层的破坏等等。
因此,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多边合作,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球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虽然在对待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害冲突,但是共同利益大于利害冲突,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应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合作,共同开展全球问题研究,缔结旨在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国际公约,通过不同范围和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协调各国和各地区的行动,实现人类共同的目标—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林.能源与社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重庆分社,1980.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19.
[3]张镜湖.世界的资源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83.
[4]王树恩,陈士俊.环境污染的根源与减少环境污染的途
径——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研究[J],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2000,16(6)
[5]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6):34—40.
[6]裴广川.环境伦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
[7]傅庆云,张迎新,刘伟.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形势[M].北
京:中国大地出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84页
[9]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10]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3,(4).
[1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