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隐喻的认知分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乐园》隐喻的认知分析
路易斯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巴克拉德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
费尼罗撒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束,2000:120-1)。
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使用。
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创造优美的意境、传递深刻的内涵,让读者放飞思想的缰绳,任意驰骋,与诗人产生共鸣。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
《失乐园》,这首史诗成功地奠定了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被誉为是继乔叟和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文学中第三位最重要的诗人。
《失乐园》取材自《圣经·创世纪》,由无韵诗体写成,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诗歌中多样的,复杂交织的文体特征和丰富的隐喻表达正是其崇高风格的体现。
因此,出现了大量有关《失乐园》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传统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从认知视角解读却很少。
有鉴于此,本文从认知视角探索约翰.弥尔顿的隐喻结构的叙事策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失乐园》文本的内涵及其革命主题,并用概念隐喻理论去分析GOD IS LIGHT(上帝是光明),HAPPINESS IS LIGHT(快乐是光明);EVIL IS DARKNESS(邪恶是黑暗),SADNESS IS DARKNESS(悲伤是黑暗)这些隐喻表达。
通过研究发现:第一,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失乐园》隐喻性文本极具解释力。
因为,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机制大致相同,对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判断和评估须整合其作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
第二,通过分析弥尔顿诗作中的光明和黑暗隐喻,
约翰.弥尔顿的隐喻并非仅仅是语言层次的体现,而与认知隐喻思维相关。
《失乐园》中的隐喻源自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概念隐喻,同样它们也是基于作者个人对世界的体验。
第三,本研究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是有效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可以很好地运用到诗歌阐释和意义构建中。
实际上,《失乐园》分析中加入认知视角不会排斥传统的研究方法。
相反,这些方法都是彼此互补的,多元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史诗分析的整体质量,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