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共舞》教学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象共舞》教学赏析
第一篇:《与象共舞》教学赏析
语文,我们离你还有多远?
——《与象共舞》教学赏析
我以为,现在评课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一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走入了一个新的迷茫期,走在回归的路上,但是归来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二是小学语文这门课,谁都可以评一评,讲一讲,门槛低的很,似乎没有什么专业性。
但是,既然有了课,就要评,正所谓上课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
评课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评课的方式也就不同,当然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想就阿克苏市十一校的喻映红老师所执教的一堂在公开课《与象共舞》,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不为别的,只为一个任务驱动,来自徐主任的任务。
写一写对这堂课的点滴想法,及我所看到和感悟的在这语文课堂中所应倡导和体现的理念吧!
一、语文:走向表现
我说过,语文的问题,是谁都可以评的话题。
大家批评语文教得很假,语文教得很大,语文教得很空,这些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问题。
后来,语文又走向的人文之路,课堂上情绪的渲染,情感的勃发,情味的充斥,似乎让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找到了语文的定位。
可是这是语文吗?这是语文课吗?老师沉迷于对课文内容的自我阐释,一味的抒情化乃至煽情,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位积极配合听众,是一位努力参与的演员,当然语文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师生表演的舞台了。
就喻老师这堂课而言,欣慰看到,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不是导演,学生也不是演员,老师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师在借助文本,实现从“教课文”到“学语文”的转变。
喻老师在理解课题之后,发问:“如果你让你写,你会写什么?”学生说会写场面,会写跳舞的动作,会写人们的和大象的欢乐情景。
喻老师话锋一转,说:“可是大开课文,快速浏览,赵丽宏是怎么样?”同学们发现只有最后一段写了与象跳舞。
老师接着刚才的问题发问:“如果跟刚才说的,这篇文章怎么样?”学生说:“跑题了。
”
接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最后与象跳舞的一段。
学完最后一段,教师紧扣开始提出了的问题继续围绕表达的问题说:“学到这里你觉得还觉得跑题了吗?”我们来看看学生的回答,说:“前面是铺垫。
”好一个铺垫的回答,这就是语文,是真正的语文,学生在学习一种表达的方式。
如此这般,紧扣题眼,指向表达,教师非常清楚自己要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是根据自己对语文表达的理解。
现在的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的最大困扰是“不知道教什么?”上了课后“不知道教了什么”。
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时强调,教师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要引起警惕的问题。
二、取舍:走向集中
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我们的现在语文课就像一个大杂烩。
一堂课,从头到尾,可讲可练之处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大小小,可以教可学之处无数,过去是字词句段篇,现在是媒体翻新,花样繁多,讲的内容几十个,泛泛而谈,不痛不痒,正所谓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有讲,这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现状。
因此,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否应该集中些,因为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一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喻老师的这堂课上,我看到喻老师的用心良苦,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言语形式有重点的得以展开,注重教学内容的舍和得。
舍的是对前面段落的大片的分析,得的是对最后一段的体会和感悟。
从教学的时间上看,这一段的教学从10:01开始,一直到10:20分左右,也就是大概花了20分钟时间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
一节课的时间也就40分中,花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也足见教师对这段话的重视。
这里可见喻老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时经过充分的取舍,这种敢于取舍的精神是基于教师对所教课文的充分认识和理解作为基础的,是教师教教材,用教材教的体现,更是老师把教
材作为一个例子的语文教学意识的体现。
这样取舍的效果怎讲样呢?我们来回顾一下课堂,教师教学这段话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指导想象:“我们没有去过泰国,可是现在我把你们当做那里的观众,我问了你为什么要拥啊?”而后问:“这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说:“信任!”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移情体验,感受到在泰国,人和像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密无间,所以人才会与象共舞啊!有的老师说,那以后我们也教一段就行,不是更方便,更简单了吗?殊不知这又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体现。
其实,教学内容的集中,不是简单的说只教一段就行,这背后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文本解读的支撑,一个语文老师在课程视野下的取舍。
教学内容走向集中,只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因为这是在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总目标的阶梯化的体现。
三、氛围:走向赏识
这一点,我不想展开的太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怎样的氛围,其实就是体现我们营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正所谓孟母三迁,在怎样的环境中,孩子就会被植入怎样的理念。
喻老师的这节课,教师始终抱着一种赏识的心态,基于关怀和鼓励,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不减。
如课始出示幻灯:我很棒!我真的很棒!让学生读,并让学生左右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或:“老师把我们包围了。
”教师继而出示出示幻灯: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让大家大声的说,并让学生谈体会。
通过这样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给孩子鼓劲。
课堂氛围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中有一个学生回答的很好,喻老师说“你真是太有才的,你姓什么?”当得知姓范后,鼓励说:“以后见到你叫范有才!”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会不时的听到掌声雷动,具我在教学开始15分钟后统计掌声的次数就有10次。
有一次是在教师范读后学生给喻老师的掌声。
可见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赏识,得到了鼓励,教师也在这赏识中,得到了学生的赏识,受到了学生的鼓励。
我相信这种的赏识的力量,不仅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力的提升,参
与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其中也体会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含义和魅力。
当一个教师体会到了学生的这份感恩之情,那时是一个老师最幸福的时候,而这种幸福感,将会继续推动教师事业的进程,提升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然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教师是否扶得偏多,放得偏少,课型的特点是否关注到?所以,课程意识,课程视野还得加强。
语文教学,我们任重道远。
语文,我们还离你有多远?
第二篇:《与象共舞》课文赏析
《与象共舞》课文赏析
《与象共舞》一文,饶有兴趣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亲密,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一、层次清楚,结构统一
课文共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独立成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二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
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四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很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第五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由概述大象与人的关系写到大象多个方面的特点,先总后分,层层介绍,清楚明白。
具体介绍大象特点的四个自然段结构相同:段首先总写特点,后文围绕中心意思具体叙述,思路清晰,明白晓畅。
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语:“在国内看大象,都是在动物园里远观,人和象离得很远。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通过“国内”与“泰国”不同情况对比引出下文,“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则选择虚词“据说”“最”连接,承前启后,衔接自然。
二、大象聪明而有灵气
文中主要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聪明而有灵气的大象。
“成排的
人躺在地上,大象慢慢地人丛里走过去,它们小心翼翼地在人与人之间寻找落脚点,每经过一个人,都会伸出粗壮的脚,在他们的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有时也会用鼻子给人按摩。
”原本笨拙让人畏惧三分的大象,却“小心翼翼地”在人身上“轻轻地抚弄一番”,俨然一位位细心而又体贴的按摩师,不但聪明,而且可爱。
在和接受按摩的妇女开玩笑后的表现却是:“只见大象面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
那庞大的身躯,屈膝点头时竟然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这哪里是大象,分明是顽皮的孩子嘛,既会和妇女开玩笑博取众人一笑,又在玩笑后行屈膝礼道歉求得妇女原谅,而且态度还优雅得如“彬彬有礼的绅士”,稚气与灵性纤毫毕现,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三、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大象是泰国颇具地域特色的动物,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不分彼此。
曾经“大象驮着武士冲锋陷阵,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
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
被驯服的大象走出丛林的那一天,也许就是当地生产、生活发生较大变化的日子。
”,大象既能“冲锋陷阵”又能“做工服役”,在历史上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今“表情非常平静的象”“目光晶莹温和”,在城市里,为人们表演、按摩、开小小的玩笑,已经成为泰国民众大家庭里的一份子,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这样的场面尤其感人:“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用到了宽阔的广场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掂脚掂腿,前后左右颠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这时,它们的表情仿佛也是快乐的。
”大象已不再是大象,也成了懂音乐会思考有感情的人了,已不是人象共舞,而是人与人的舞蹈,心与心的交流!与冯骥才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不但相似,并且远甚于此,因为冯所言只三鸟而已,而作者笔下写的却是泰国的普遍现象。
人与动物这样亲密,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呀!
第三篇:与象共舞
《与象共舞》实录二与写共舞:指向运用和表达一、一串带“睹”字的成语
1、解释略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找带“睹”字的成语;*猜想假如你来写,会写些什么。
3、出示并理解成语:熟视无睹
(1)这个成语中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谁发现了?什么意思?(2)有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反的?熟视是什么意思?无睹是什么意思?
(3)试说带“睹”字的成语:惨不忍睹、先睹为快、有目共睹、重睹天日、耳闻目睹
(4)屏幕展示:熟视无睹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
(5)小结:学语文就要敏感,由一个词联想到一串词。
4、出示并朗读词语:松弛按摩尴尬气氛
5、选词填空:熟视无睹有目共睹先睹为快耳闻目睹
(1)在泰国,大象对人群已经(),所以,你遇到大象神经完全可以松弛下来。
(2)在泰国,据说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去那里旅游的人都想()。
(3)在泰国,做按摩的大象偶尔也会跟人开开玩笑,这是观众()的事儿,你也不必惊奇,更不必尴尬。
(4)在泰国,你()象群和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场面,你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6、小结: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赏析: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一连串的带“睹”字的成语教师是怎么发现这个言语训练的秘妙的,我个人以为这是教师自身的语感所直觉到的。
词语积累不在于杂而多,在于以一带十的那种联想,这样的语言才是有规律的,是最贴近最有利于人的大脑记忆的。
显然这个环节足以看出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谙熟,对脑科学的深入研究。
并且,王老师的许多课例都设计了关于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练习,这些练习都
体现了语境式语感的科学训练,词不离句,句组合成段,这个段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把语言的训练始终置于课文的语境之中,不会破坏文本特有的场,这是诗意语文的一个亮点,或者说是审美意味的创新设计。
]
二、由课题引出的问题
1、读题释题:与象共舞就是和大象一起跳舞。
(板书:和大象一起跳舞)
2、置换比较:如果把课题改成“和大象一起跳舞”好吗?
3、经验尝试: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你会写些什么?
4、生发疑问:怎么就没有人写“与大象一起跳舞”的呢?即使写跳舞,你肯定会写怎么跳舞的,为什么跳舞,跳舞的过程怎样,最后跳得怎么样?那么作者写了什么呢?
5、浏览课文,思考问题:你会发现这篇课文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写法。
奇怪在哪儿呢?(只有课文第五段写到与象共舞。
)
6、自由朗读第五段,琢磨:作者哪些描写让你难以忘怀?可以动笔画一画。
[赏析:显然,教者的问题都指向了写作,该如何命题,围绕课题应该怎么写。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艺术却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普通的写作常规思考上,而是一语双关,一箭双雕,巧妙地制造了常规思维和文本作者奇怪的写法差异性冲突。
令我们不得不钦佩王老师的教学艺术,钦佩他的独特思考。
]
三、体会语言的节奏
1、交流作者描写特别精彩,特别让你感到难以忘怀的地方。
2、生朗读“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
(1)齐读此句,纠正读音:“踮脚抬腿”的“踮”为第三声。
(2)大象在一般人的想像当中,大象跳舞应该是——(笨重的)应该是——(傻傻的,笨笨的)而这里有没有这种感觉呢?(没有)(3)自由朗读。
(4)指导朗读。
(声情并茂)
(5)大象做了几个动作?(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6)如果改成这样好不好呢?(屏幕展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挥舞鼻子。
)
(7)什么没有变,什么变化了?(用心咀嚼,生自读品味。
)
(8)启发音乐的节奏: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有热烈——有温柔(9)再读体会音乐的节奏。
(10)引导节奏:快——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身子;慢——挥舞鼻子;急促——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舒缓——颤动身子、挥舞鼻子)
(11)反复朗读体会这种语言的节奏感。
[赏析:王老师向来十分关注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是基于对汉语言特点的科学认识,印度前总理曾经对自己的女儿说过,中国的汉语是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富有音乐的旋律。
曾记得王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学的亮点就是几个镜头的咀嚼和回味,把语言的深层意蕴揭示得淋漓尽致,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如今又迁移到了《与象共舞》之中,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领悟和体认作家语言的节奏美,声情并茂的朗读再一次淋漓尽致的传递出这种韵律感,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之美。
]
四、好一个“拥”字的赏析
1、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一个字?(拥)
2、反复追问:(1)拥是走吗?是跑吗?是跳吗?三三两两地走进广场叫“拥”吗?那“拥”是什么?
(2)“蜂拥而至”说明什么?(人很多叫“拥”。
)(3)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进去的吗?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那“拥”是什么?(谁也不让谁那叫拥,互不相让、争相恐后叫拥。
)
(4)朗读体会。
3、再次追问:
(1)你不怕被大象撞了?你不怕大象把你踩了?你不怕大象用鼻
子把你卷起来之后再把你摔个四脚朝天?(2)为什么?从拥字当中,你感受到人象之间的一份感情,一种关系,那叫什么?(朋友关系、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
(3)教师板书:和大象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4、再读句子: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
5、那么大象对人呢?它紧张吗?害怕吗?恐惧吗?它的表情是——
6、原来大象和人之间也是——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赏析: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智慧总是无穷的,单就一个“拥”字演绎了一连串的追问,理解什么叫“拥”,采用的是排除法,什么样的情况不是拥,什么才是真正的拥,先反后正,学生所得的印象就更为鲜明。
第二次追问的方法主要是排除心里担忧,然后揭示人象之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些细致入微的追问,一方面表现王特丰富的语感,另一方面把读者带进那个特定的画面。
追问之余,我们还得反思一点,语言训练点不在多,更不宜散,而是应该抓住一点不断深挖,直至掘出泉水来,从而实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需要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做支撑,必须寻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
]
五、回到课题的深意与形式
1、探问:对“与象共舞”有无别的理解?(与大象跳舞;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
2、回顾全文:理解每一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1)在泰国,看到大象是很自然的事儿,实际上写的是人与大象的关系是——
(2)象是泰国的国宝,实际上写出的是人与大象关系是——
(3)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那分明是在告诉我们,人和象——(4)大象给人做按摩,实际上也写出了人和象之间——(5)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文每一个自然段都在写——(6)这种写法叫——一语双关
3、探究与某某共舞文化现象
(1)说情景学生悟:与蝴蝶共舞、与狼共舞、与海共舞、与浪共
舞、与书共舞、与读共舞
(2)一字入题:与龙共舞、与鲨共舞、与雪共舞、与墙共舞(屏幕展示)——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有疑问的是哪一个?
(3)二字入题:与肖邦共舞、与风筝共舞、与压力共舞、与飞碟共舞(屏幕展示)
——潍坊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回去不妨写一写。
(4)三字入题:与红楼梦共舞、与世界杯共舞、与奥运会共舞(屏幕展示)(5)最恐怖的题目:与吸血鬼共舞
(6)最牛的题目:与上帝共舞(上帝是顾客)(7)感叹:谁与共舞
(8)总结:不管如何,与谁共舞都是来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9)假如这堂课,也让你起一个与某某共舞的题目,你会起——(10)你希望和王老师建立一种什么关系——[赏析:揭示文本言语表达的秘妙——一语双关,让学生领悟到写作应该围绕着主旨来展开叙述。
揭示文本课题的文化秘妙——与谁共舞,又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文学乃至文化所表现出的思想情趣。
在这一文化现象的呈现过程中,王老师是相当智慧的,以数字为抓手不断扩展,有顺序地逐层展开,并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应,赋予教学活动严密的逻辑顺序以及浓郁的生活情趣,最妙的是把这种言语表达跟上课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叫活学活用。
]
总体感受:
王崧舟老师的“一个人的同课异构”在语文教学论上极富时代意义。
语文教学究竟是“以读共舞”——指向理解和感悟,还是“以写共舞”——指向运用和表达?两者究竟谁主沉浮?我个人以为后者当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特征和改革方向。
就本课的教学价值来看,王老师完成了文本特定词语(带“睹”字的成语)的积累和运用,加深了对如何命题的感性认识,体会了文本重点段落言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从赏析“拥”字入手完成了文本主旨的探寻发现的过程,完成了文本课题深意的整体建构,拓展了课
题所蕴含的丰富的言语文化现象。
孩子们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词汇积累了,命题能力提高了,汉语之美感悟了,文本主旨把握了,言语视界开阔了。
更让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整个言语表达与运用的过程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和灌输,而是置于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之中,置于审美化的诗意语境之中,实现了思想、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由此可见,指向言语表达与运用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尚待进一步探索的新领域,王老师的这堂课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期待更多的同行者与王崧舟一路共舞,开辟出一条崭新意义的教改之路。
第四篇:与象共舞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与象共舞》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它饶有趣味的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现了泰国人独特的地域文化。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单独成段,围绕这泰国人与大象关系亲密展开。
第一自然段概述在泰国遇到大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第二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国宝,第三自然段讲述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第四自然段讲述在泰国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在泰国最使“我”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这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有了前面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很感兴趣。
三、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观看熊猫照片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那泰国的国宝呢?——大象)
2、简介泰国,图片展示泰国风情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在泰国“与象共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1、学习生字
2、根据课文理解词意。
(熟视无睹、驯服、尴尬、彬彬有礼、翩翩起舞、按摩)
3、出示词、句,并朗读。
词:熟视无睹、冲锋陷阵、小心翼翼、彬彬有礼、翩翩起舞句:① 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② 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③ 大象会小心翼翼地为人做按摩④ 大象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
⑤ 大象翩翩起舞的热烈气氛让人难以忘怀。
(三)整体研读,概括段落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5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概括中心句
(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2)象是泰国的国宝。
(3)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4)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5)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3、思考: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亲密、和谐)
(四)深入探究,感受和谐
1、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体现了人与大象的关系亲密?词组: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