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四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生物同步练习 必修3 4.3群落的结构(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4.3群落的结构(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全部生物
2.小王分别从以下四种土壤环境取样探究土壤动物丰富度。

推测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的样品来自
A.菜园地
B.荒山黄土地
C.建筑工地
D.运动场的沙池
3.以某池塘为研究对象,下列不属于池塘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是
A.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B.池塘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C.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D.池塘中鲤鱼的数量变化
4.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莎草(一种杂草)的分布属于丙型
B.乙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
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5.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B.种群增长曲线为“J ”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均是由光照决定的
6.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
A.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群落中的生物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群落具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及比例
7.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
D.调查跳蝻(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8.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
B.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D.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9.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

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

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的其他植物。

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10.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11.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樟树、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B.水稻田中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群落
C.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D.洞庭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13.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斐林试剂检测不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15.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种群密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1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17.已知生物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会使多样性提高。

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18.如图中甲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乙图表示生活在同一环境中A、B两种动物在120 d(d表示天)内的种群变化。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与否对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B.图甲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竞争关系而发生作用
C.图乙中A、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A为被捕食者
D.图乙中A、B之间为竞争关系,且A竞争力较强
19.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种内斗争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20.在进行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时,如果动物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一般用的方法是
A.目测估计法
B.样方法
C.记名计算法
D.标志重捕法
21.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利互惠”。

下列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22.在一片草原上,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作
A.生物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因素
D.生态系统
23.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24.将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都能正常生长。

若将两者放在一起培养16天,其中一种生长正常,而另一种则全部死亡。

此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25.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2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27.下图反映了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或发生生态位变化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28.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29.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30.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

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32.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图B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所示。

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请在图C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如图D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

①在点附近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点附近时,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

②图D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33.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方,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
____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发酵是重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大致如下: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

初期,酵母菌迅速繁殖,糖度下降,产生白色泡沫,溶解氧逐渐耗尽。

随后,酵母菌繁殖速度迅速下降,糖度加速降低,酒精浓度渐渐上升,泡沫不断增多。

当糖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结束发酵。

最后分别输出有形物质和鲜啤酒。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该过程表明啤酒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麦芽汁需要经过消毒灭菌,杂菌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3)经检测酵母菌消耗的糖中,98%形成了酒精和其他发酵产物,其余2%则是用于____________。

(4)请分别写出由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酒精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酵母菌消耗的糖(设为麦芽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42)有98%(质量分数)形成了酒精(相对分子质量为46)和其它发酵产物。

设有500t麦芽汁,其中麦芽糖的质量分数为8%,发酵后最多能产生酒精浓度为3%(质量分数)的啤酒_______吨。

(6)题中的“白色泡沫”是指气体__________。

该气体可使溴麝香草酚来水溶液由_______变绿再变_______。

(7)酒精的检测:_______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______色。

(8)科研人员先后两次从发酵罐中取样,测得甲样液的pH值为5.1,乙样液的pH为4.7。

但忘记了取样的先后顺序,你认为先取的是______样液(填甲或乙)。

(9)科研人员经检测发现,发酵罐中消耗的O2与产生的CO2之比为3:13,则发酵罐中经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C6H12O6)占全部葡萄糖的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易错选B或C,主要原因是对群落概念中的“全部生物”理解不够。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没有包括所有生物,所以不是群落,A错误;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没有包括所有生物,所以不是群落,B错误;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没有包括细菌等微生物,所以不属于群落,C错误;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属于生物群落,D正确。

【备注】无
2.A
【解析】由于菜园地中植物种类多,所以应运而生的动物及微生物就多,所以土壤动物丰富度最高的样品来自菜园地,A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物种丰富度的相关知识。

3.D
【解析】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群落的演替情况、池塘的范围和边界、生态位、群落的组成等,A、B、C项错误;池塘中鲤鱼的数量变化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D项正确。

【备注】无
4.D
【解析】甲、乙、丙分别表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三种种群的空间结构,杂草的分布一般是随机型,A正确;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如沙漠植物争夺水分所进行的竞争,B 正确;种群的分布与其资源需求有关,如动物的领域行为,C正确;种群的分布型是种群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群的空间结构
5.C
【解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将保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呈“J ”型曲线增长时,其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由食物和栖息场所决定的。

【备注】无
6.A
【解析】在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这表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又具有水平结构。

【备注】无
7.A
【解析】.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应使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高倍镜放大倍数太高,只能看到动物的一小部分,很难分辨,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范围较小,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正确;因为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太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C正确;调查跳蝻(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D正确。

【备注】本题主要考查调查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并能综合运用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

8.B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不同层次上物种的分布有差异,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有较大影响;群落内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

【备注】无
9.D
【解析】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备注】无
10.选A
【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备注】无
11.D
【解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为:种群密度=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的标记数,所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5=50只/hm2,A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
物物种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根据“种群密度=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的标记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C错误;
标志重捕法适合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的情况,所以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
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12.D
【解析】蛇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调查其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生物群
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由所有生物组成的,B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用标
志重捕法标志物容易脱落,C错误;洞庭湖近岸区和湖心区,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
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
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13.A
【解析】苯酚品红染液常用作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染色剂,所以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
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A正确;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B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而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因此不适宜用于该
实验,C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D 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的相关实验。

14.C
【解析】解题时要以曲线反映的种间关系和投放的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这一信息为突破口。

从曲
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专食浮
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投入大量鱼后,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进而鱼类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
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备注】无
15.D
【解析】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50×50÷10=250只,但总面积为2hm2,所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A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C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60,雄性个体数量是40,即雌性:雄性的比例为3:2,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6.C
【解析】在培养液内酵母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若计数前培养液没有震荡,则会使统计的数目变小。

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捕获的小动物数目将变少。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分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数 = 标志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若标志物脱落,重捕中所含有的标志个体数目减小,则统计的种群密度将偏大。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当要计算样方内和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

【备注】无
17.D
【解析】A和B中都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有4个物种,且D中4个物种分布较均匀,物种多样性最高。

【备注】无
18.D
【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同,说明大草履虫的存在对双小核草履虫的增长有影响。

两种草履虫混合在一起培养时,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多,说明两种草履虫在食物、空间方面存在竞争。

图乙中A、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A为被捕食者。

【备注】无
19.D
【解析】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种内斗争的影响程度都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备注】无
20.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