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初步掌握先秦散文的叙事特点及艺术特征。

②学习文言知识点,包括古文化常识,句法知识,实词,虚词的用法等。

③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2、情感目标:①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体验传统文化。

②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教学重难点:
A、实词:贰鄙封厌武
B、句型:宾语前置句
C、说辞艺术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方法:熟读的基础上,形象分析。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

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都是经历了岁月的考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文化精髓来传承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风俗。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而且可以学到许多人生哲理。

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

高中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及要求:
1、古文化常识,文言常识。

2、文言字词的用法,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3、各种文言句式的判断与运用。

4、能用现代汉语翻译简易文言文。

5、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6、背诵一定量名篇、名段,提升文言素养。

学习方法:
1、多读、多背,善于运用。

(运用到实际的日常写作中)
2、注意积累、整合,定期归纳总结。

3、增加课外阅读,广泛收集资料,帮助记忆。

用一个个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记忆各个知识点。

新课导入:(展示幻灯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方屈服,这是兵
法的最高境界。

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具有口才的人真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答案。

授课流程:
一、介绍《左传》(可以领着学生看导学案)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

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感受到它的这一特点。

二、老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诵,学生感受整体感受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断句)
提示:听完后,展示幻灯片,订正以下字音。

秦、晋围郑的前因后果:(结合幻灯片上的战国时局图)
●秦、晋之好,双方的姻亲关系,晋惠公借秦之力登位,晋公子重耳流亡时
受秦帮助,秦穆公之女嫁与重耳。

●晋、楚城濮大战中,郑国在其中扮演的两面角色。

第一段讲解: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要点:
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

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

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

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三、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可以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1、为什么要退秦师?
2、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3、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
4、退的结果如何?
第二段讲解:烛之武出场——一波三折
隆重出场烛之武出场的原因有三:
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第三段讲解:说退秦师(建议: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

)讲解要点:
1.夜縋而出的原因——攻守、防备之道
2.说辞艺术:A 、人物分析;秦君——唯利是图,对两者的称谓不
同,抓住秦伯的性格特点,连用八个“君”字,而对晋只是称作
“晋”、“邻”。

B 、两国的历史关系
C 、军队的位置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
层层深入,论证严密
秦、晋、郑三者均涉及其中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点梳理。

2、自主翻译课文,熟记课下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学生先齐声朗读课文)
前面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上节课老师留给学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说秦过程许之。

生们的作业。

处理方法:检查学生导学案完成的情况(可以抽几名学生的导学案用展台展示一下,并作适当引导与点评。


二、教学流程
1、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掌握的情况。

(幻灯片展示每段的重点字词句)
2、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

(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3、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第三课时
4、句型: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详细讲解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谁”“何”“安”等。

例:吾孰与徐公美?大王来何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条件:宾语必须是代词,否定词“不”“未”“毋”“莫”
例:忌不自信。

三岁贯儒,莫我肯顾。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布置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

2、预习《荆轲刺秦王》
附:板书设计
亡郑无益于秦
存郑无害于秦
亡郑有害于秦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课后反思层层深入,论证严密
秦、晋、郑三者均涉及其中
说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