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课堂美学教育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地理课堂美学教育途径
如今的地理课堂死气沉沉:“一讲就会,一考就忘”。
如何让地理课堂活跃起来,地理美育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本文从课堂实例出发,阐述地理课堂美学教育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
地理课堂;美学教育;途径
一、地理美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学科,五彩缤纷的世界包涵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通过地理教育,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了解和欣赏地理环境的自然美与和谐美,能够让学生增强审美能力,体验美的愉悦,从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受到感染熏陶,引起美感,达到美育的功能。
1. 景观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
这地球上有太多美丽的景象,不论是自然界美的元素还是人类劳动的文化结晶:内蒙古大草原之广阔、喜马拉雅山的雄伟、江南园林的媚丽、万里长城的气势、都江堰的精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壮、“渔舟唱晚,雁群阵阵”的喜悦。
地理学科以人类生存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地域性,日月星辰、大气白云、大海森林、沙漠草原、冰川山脉、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冥冥之中刚柔共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美丽与和谐,面对绚丽的世界图景,我们为大自然的美丽而震撼!
2. 理性美: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美。
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大
气运行,地表起伏等都有规律可循、有因果联系。
用地理的眼睛看这世界,会看到不一样的美丽:太阳打西边出来被形容不可能的事,但太阳在金星上是每天西升东落的;“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气候影响农业生产;“早穿棉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因为中亚身居欧亚内陆导致的昼夜温差大。
庄子曰:“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天地有大美”。
既知“地”,又了解这些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的“理”,不仅会使人感受到自然美的欢悦,还会使人得到一种更为满足的理性美的享受。
3. 互动美: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美。
人类的创造是美丽的,人地和谐是美丽的。
”一位地理特级教师这样对学生说。
沙漠中的风力发电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两千多年还在发挥作用的都江堰、以色列的农业奇迹等告诉人们,人类活动的参与、科学技术的渗入不仅没有减少自然之美,反而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地理,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
我们在享用地理美、体会美的同时,树立起地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会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4. 人情美:师生关系的情谊美。
地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只是一般的师生情谊,还有基于地理知识的特殊情感。
游玩去广西还是新疆,防晒霜、太阳帽还是驱蚊水,保暖衣服还是轻薄外套等各项准备用品,学习地理后学生准确知道,旅行回来后得意地说,“我在导游的讲解中挑出几处错来,导游对我佩服得很呐”;一位学生
找到工作后第一时间告诉他的地理老师说:“每一次面试都用到高中地理学到的东西,工作的选择无非是区位分析”……地理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璀璨闪亮,还有比这更美丽的感动么?师生高中三年乃至毕业后成为一生的朋友,一起体悟应用地理的生活,地理课堂收获特别关系的人情美。
二、 地理美育的教学途径
1. 平常累积美育素材。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决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条流动的河流”。
地理课堂美学教育要求教师除了一般地理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美学教育能力,它包括地理美元素的搜集积累、与教学结合时地理美的解析能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课中展示桂林山水、风蚀蘑菇、珠穆朗玛峰、虎跳峡、华山山崖等景观图像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理解爱情宣言中的海枯石烂不过是地质作用罢了;笔者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授课中展示四合院、蒙古包、吊脚楼、徽派宏村建筑等景观图片,让学生思考千姿百态的民居分别受什么样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的课堂要求轻松实现;相反,丑陋的恶心的景观引起人们的厌恶反感,激发人们改造生态破坏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一课中,我展示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图片、事例:亚马孙雨林的砍伐、伦敦烟雾事件、我国西北荒漠化沙尘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等,通
过这些“家丑”的揭露,能够从反面对学生进行人地关系协调美的教育。
2. 语言营造美感氛围。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教师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效率。
地理课堂里的景观无论有怎样的美感,与语文课上的美感有很大差异的,这固然有地理课程更关注事物的地理特征、分布规律、发展机理等课标差别,也跟教师的语言表达功底有关。
例如,在讲授自然环境差异性时,笔者通过优美的文字介绍几个陆地自然带:原始丛林中古木参天藤萝交织,水气氤氲满眼都是晶莹的绿色,闪耀着光泽,地面潮湿泥泞广布蚊虫蛇兽,在这里徒步数里就是汗透衣背;绿油油的草原一望无际,微风轻轻吹拂着牧草,羊群点缀其中,草原的尽头,是茫茫的戈壁荒漠,大风起兮云飞扬……描述完以后,学生们半天没有反应,他们完全被自己想象的图画所陶醉!当他们还沉浸在美景中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同学们,这些景象分别在哪里、是什么陆地自然带?为什么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呢?”一下子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3. 设计教学过程,创设美育教学情境。
教师之于课堂,就像导演之于电影,教师就是这节课的编剧、导演、主持。
美育的内容、与教材渗透的结合点、课堂活动的设计等都需要教师仔细考量。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美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教学过程中最能体现地理理性美思辨美的莫过
于合适的探究式课题。
高中地理中有许多成熟的地理理论,但理论的表述多是枯燥的,若由教师平铺直叙地讲授,则显得简单直白而且容易忘却,若能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这些理论,可以增加对地理理论的体验,培养学生用地理理论去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地理作为理科的理性美感。
例如,“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地球不是倾斜着,即没有黄赤交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哪些改变?”“各个大洲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是湿润的森林大量农田大陆西岸为荒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全球洋流角度分析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中国”等等。
4. 提升教师自身修养气质。
地理课堂美学教育是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技能以及教师个人风格气质的综合表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在课堂短短四十分钟内展示地理独特的美感,除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过硬的地理教学能力等,还要有较高的审美情趣、综合文化修养。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时而和颜悦色、时而夸张生动的表情;简明优美、一目了然的板书板画;自然、简洁而大方的举止,这些气质美组成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令学生如沐春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邰俊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的探究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6.
[2]孙小红.教地理 享大美[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