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物体的运动实验(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实验中,斜面的坡度应该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目的是________(选填“延长”或“缩短”)小车的运动时间.
(4)如图,让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若停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s=________m,运动时间t=________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m/s.把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间位置,如图所示,距离车头为30cm,再让小车从顶端由静止释放,所用时间如停表所示.由数据可知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是v=________m/s.
(5)某同学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斜面上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在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小东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①测量斜面顶端A点到斜面底端B点之间的距离记为s
②让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测出时间t
③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s/t
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真实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如果测出小车长为L,那么平均速度的表达式应该是________.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语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第一次)
【答案】v=s
t
刻度尺停表小延长0.650.120.15大路程的测量结果偏
大v=S L t -
【解析】
【分析】
【详解】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s
v
t
=;
(2)根据实验原理,在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距离,用秒表测时间,所用该实验中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和停表;
(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运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目的是延长小车的运动时间.
(4)由图可知,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60cm0.6m
s=
=,运动时间5s
t=,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0.6m
0.12m/s
5s
s
v
t
===;
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用的时间:25s3s=2s
t=-,路程
2
60cm
30cm=0.3m
22
s
s===,
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
2
2
0.3m
0.15m/s
2s
s
v
t
===;
(5)由图可知,测量的路程等于小车运动路程加上了车长,即路程的测量结果偏大,根据
s
v
t
=知,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真实的平均速度偏大;
如果测出小车长为L,那么小车通过的路程等于距离s减去一个小车的长,即小车运动的距离为's s L
=-,则小车的速度为;
s L
v
t
-
=.
2.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80 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下图甲所示。

(1)小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做__________运动。

(3)气泡在第4 s时离O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m。

【来源】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期末专题复习:1.3测量平均速度
【答案】匀速直线0.32
【解析】
(1)将表一中的坐标点
(0,0),(10,1.25),(20,2.50),(30,3.75),(40,5.0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2)由图象可知,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移动的速度为:;气泡在第4s时离O点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1)如图;(2)匀速直线;(3)0.32.
【点睛】此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和用描点法画s-t图象,难点是速度公式的应用。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A处,小车长L AC=10cm.
(1)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B处,用________测出AB的长s1=80cm,又用________测出小车从斜面如图位置滑到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5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1=________m/s;
(2)把金属片移动在AB的中点O处,测出小车从如图位置滑到O点处的时间t2=3s,那么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__m/s;
(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3=________m,所用时间t3=________s,平均速度
v3=________m/s;
(4)根据测量可知:小车运动越来越________,小车做________运动.
【来源】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单元巩固训练题
【答案】刻度尺秒表 0.14 0.1 0.4 2 0.2 快变速直线
【解析】
【详解】
(1)实验中用刻度尺测出AB的长s1=80cm,又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如图位置滑到B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5s;
小车通过AB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小车从C处运动到O处的路程,则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
平均速度为:;
(3)小车在下半段的路程为,所用时间,
平均速度为;
(4)比较v2、v3可知,小车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点睛】
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速度的计算,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计算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时,不要忘记减去小车的长,是个容易忘记的地方,计算速度时注意单位要统一。

4.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小华用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图甲所示.
(1)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有下落的高度和________.
(2)实验时想纸锥下落慢点,最好选择图甲中的________(选填“大”或“小”)纸锥进行测量.
(3)频闪摄影是研究变速运动常用的手段.频闪仪每隔一定时间发出一次短暂的闪光,照亮运动的物体,于是胶片上记录了物体在几个闪光时刻的位置.图乙是纸锥竖直下落的频
闪照片,频闪仪每隔0.1s闪光一次.纸锥从A到B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 AB,从B到C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 BC,则v AB:v BC=________.
【来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单元巩固训练题
【答案】时间大 7:10
【解析】
【详解】
(1)根据实验原理可知,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和时间,利用公式求平均速度;(2)由图知,大纸锥的迎风面积在,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下落较慢;
所以实验时想纸锥下落慢点,最好选择图甲中的大纸锥进行测量.
(3)如图,;
,;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得:


则:。

5.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________,先测出纸锥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在测量过程中,发现________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__或换用锥角较________(大/小)纸锥进行测量,同时可用多次测量球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教室外的课堂也很精彩!探究“速度的变化”同学们就是在跑道上完成实验的,下面是某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米跑实验所记录的甲、乙两同学经过各处时刻的一组数据:


请仔细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课前该组同学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至少应准备________只秒表.
甲、乙两同学谁先跑过处?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在整个过程中,是否出现了甲乙交替领先的场面?为什么?________.
请计算出乙同学米跑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来源】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检测题
【答案】时间下落的高度大5甲通过40m处甲用时少在40m处,甲在前,到达
60m处,乙用时9.20s,甲用时10.50s,故到达此处乙在前,所以出现了交替领先的情况。

6.85m/s
【解析】
【详解】
(1)根据公式来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故答案为:.
(2)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时间、下落的高度、大.
(3)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该组同学要在20m、40m、60m、80m、100m处分别计时,所以要准备5只秒表.
(4)到达40m处,甲用时5.50s,乙用时6.20s,甲用时少,甲先跑过40m处;
故答案为:甲、通过40m处甲用时少.
(5)在40m处,甲在前,到达60m处,乙用时9.20s,甲用时10.50s,故到达此处乙在前,所以出现了交替领先的情况.
(6)乙同学跑完100m时,路程s=100m,时间t=14.60s,所以乙的平均速度为
答:乙同学100米跑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6.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

(1)将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_____(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你也可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_______所运动的距离。

(3)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_____(填“A”或“B”)。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拍下的照片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m/s。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
【答案】乙相同时间A先变大后不变0.16A
【解析】
【详解】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落到地面时,纸锥的尖先着地,所以应以锥尖为准,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
也可以在相同时间时,通过物体经过的距离比较快慢,所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相同时间所运动的距离。

(3)纸锥A锥角较大,受到空气阻力较大,在下落相同高度时,用时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A;
(4)由图丁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由题意可知,AB间的运动时间t=0.2s×2=0.4s,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纸锥的速度为:

(5)A、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故A符合题意;
B、速度随时间没有变化,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表示速度随时间匀速增加,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A。

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
(1)测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物理量,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_________和_______。

(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填"大,小");
(4)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AB= ______ cm, t BC= ____ s,v AC= ______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平均速度偏___(填"大,小")。

【来源】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八上课堂阶梯达标——1.4测量平均速度
【答案】路程时间刻度尺秒表v=小5.010.033大
【解析】
【详解】
(1)做“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应分别测量出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用公式计算出速度。

需要的测量工具分别是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即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3)实验中当斜面坡度较大时,小车运动过快,时间短不容易测量,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则小车运动时间较长,测量时间误差小。

(4)请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可知:


,,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量时间偏短,
根据知,会使所测AC段平均速度偏大。

【点睛】
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理解当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时,小车的运动时间较长,所以便于测量时间,计算速度时注意单位要统一。

8.小明参观战士操练时,发现战士们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不同.他猜想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可能与投掷的角度和出手时的速度有关.回家后,他和用两把射出水流速度不同的水枪进行
如图所示的探究.
(1)从水枪口射出的水流,由于_______仍能继续运动,最终落到地面,是由于受到_______的作用.
(2)在研究水流落地点与枪口的距离s与枪管和水平方向夹角θ的关系时,要保持_______不变.
(3)①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初步得出:在水流射出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枪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_______时,射出的水平距离最大.②分析实验序号为1、6(2、7或3、8等)的数据,可初步得出:_______.
(4)实际上影响投掷距离还有其他因素,请你猜想:战士的投掷距离还可能与_______等有关.
【来源】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三道河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8章《运动和力》单元测试题
【答案】惯性重力水流射出的速度 40°夹角相同,初速度越大,射出的水平距离越远空气的阻力
【解析】
(1)水流离开枪筒后,不再受到水枪施加的作用力,但由于运动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能够继续向前运动;最终落到地面是由于受到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2)他猜想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可能与投掷的角度和出手时的速度有关,由此类比,水流落地点到枪口的距离和枪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水流流出枪口的速度有关,要探究水流落地点与枪口的距离s与枪管和水平方向夹角θ的关系,就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水流射出时的速度一定;(3)①分析表一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水流射出速度一定,都为V 1 时,枪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0°时,射出的水平距离最大;②1、6两次实验,枪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都是20°,第6次实验水流射出速度比较大,射出的水平距离比较大,由此得出结论:枪管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时,水流射出时的速度越大,水流射出的水平距离越大;(4)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可知,站的越高,扔得越远,因此我们做出猜想:战士的投掷距离还可能与高度有关;
9.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 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 AB=1.6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
v 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答案】40 25 偏小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车运动距离
s AB=80.0cm-40.0cm=40.0cm
[2]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40.0cm
25.0cm/s
1.6s
AB
AB
s
v
t
===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s
v
t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4][5]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10.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2019-2020学年八年(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26.0cm 4s 方法1 0.15 不是 增大斜面倾斜程度(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
190.0cm 64.0cm 26.0cm s =-=,
[2]210s 6s 4s t =-=.
(1)[3]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正确;方法2是两次平均速度的平均值,错误.
[4]甲至丙的路程390.0cm 0.9m s ==,时间36s t =,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
3330.9m 0.15m /s 6s
s t υ===. (2)[5]由表中实际数据可知,126.0cm 0.26m s ==,所用时间12s t =,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
1110.26m 0.13m /s 2s
s t υ=
==, 小车全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6] 增大斜面倾斜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s v t
=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