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税收风险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设立税务登记(实地勘验)
1.1.1漏征漏管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取得营业执照或发生纳税义务, 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办理税务登记, 税源管理岗巡查监督不到位, 没有依法将其纳入正常管理, 形成漏征漏管, 致使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1.1.2逾期办理税务登记未进行违法违章处理的风险
【提示】发现纳税人超过法定期限申请办理税务登记, 税务人员未按违法、违章流程进行处理, 形成执法风险。
1.1.3税务登记附报资料未按规定进行调查、审核形成的风险(新增)
【提示】税务人员对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报送的证件、资料调查不到位, 审核不严格, 造成纳税人利用虚假资料骗取税务登记证, 形成执法风险。
1.1.4替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多次催办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无效后, 代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 形成执法风险。
1.1.5不督促纳税人依法设置账簿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 发现纳税人账簿设置存在问题, 没有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 及时督促纳税人进行改正, 造成纳税人长期不纠正或者纠正不彻底等情况, 形成执法风险。
1.1.6不督促扣缴义务人按期报送代扣代缴资料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没有按照规定期限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行为, 未责令其限期改正, 形成执法风险。
1.1.7不督促纳税人依法报告银行账号、财务会计制度及核算软件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对纳税人没有及时报告存款账户、财务会计制度及核算软件的行为, 未责令限期改正, 形成执法风险。
(二)变更税务登记
1.2.1未按规定变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法人代表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对一般纳税人变更法人代表调查不到位, 审核不严格, 形成执法风险。
1.2.2税务机关未要求注册类型变更的纳税人作清算处理
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登记注册类型变更时, 未作清算处理, 导致税务机关在后续管理中作出不利于纳税人的行政行为, 影响纳税人的权益, 引发行政诉讼, 会形成执法风险。
(三)停复业登记
1.3.1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停业手续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未清缴税款, 未收缴发票, 未封存税务登记证正、副本予以办理纳税人停业, 形成执法风险。
(四)注销税务登记
1.4.1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程序不规范、资料不完整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程序不规范、资料不完整, 易发生假注销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1.4.2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没有清算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未进行清算的纳税人注销, 易出现偷逃税款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五)非正常户管理
1.5.1对走逃纳税人未进行非正常户认定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终止经营时, 为了逃避责任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证, 当月税款未交清、发票未核销就走逃, 特别是欠税企业, 如果不及时办理相应的交税、缴票手续, 极有可能出现无法结清所欠税款和税收罚款, 不能及时交回所购发票等问题, 形成执
法风险。
1.5.2认定非正常户不满3个月注销税务登记证件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未满三个月的非正常户注销, 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 易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1.5.3将不符合非正常户认定条件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
户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把不符合非正常户认定条件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 易发生纳税人少缴税款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六)外出经营管理
1.6.1擅自延长纳税人外出经营期限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外出经营期限一般为30日, 最长不超过180天, 税务机关擅自延长外出经营期限, 形成执法风险。
序核销《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形成的风险
【提示】未按规定核销《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未按程序将有关核销信息传递给发票管理岗位、申报征收岗位和税源管理岗, 易发生不征或少征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1.7.1错误鉴定税种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应鉴定而未鉴定税种造成漏征漏管, 形成执法风险。
1.7.2错用税率、征收率、错用征收品目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适用税率、征收率错误, 错用征收品目,
造成纳税人多缴或者少缴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2.3.3未按规定进行发票日常检查形成的风险
2.3.4未按程序停供发票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按规定程序随意停供纳税人发票, 或者在当事人履行相关义务后未按规定程序解除停供, 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 易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2.3.5未按规定开具《增值税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或时限, 开具《增值税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 致使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2.3.6发票缴销不规范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按规定程序对纳税人因发生变更、注销、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等情形需要缴销的空白发票进行缴销, 易发生虚开发票,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四)代开发票
2.4.1超范围代开发票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违反代开专用发票规定, 超范围为不属于代开范围的单位、个人或无证户代开发票, 形成执法风险。
2.4.2超标准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形成的风险
【提示】为超过小规模标准的纳税人继续代开发票, 按征收率征收税款, 导致少征税款, 形成的执法风险。
(五)税收票证管理
2.5.1未按规定领取或发送票证形成的风险
【提示】在领取或发送税收票证时, 因无专车专人押运、委托他人代领, 或是在领取税收票证时未按规定手续领取(如未当面清点、签字等), 造成票证丢失、失窃等情形, 形成执
法风险。
2.5.2未按规定开具票证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严格执行《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规定, 在征收税款开具税票时, 多联式票证不一次全份复写或打印, 分次分联填写;或者不填写齐全票证各栏目;或者漏填、简写、省略、涂改补;或者票证填写错误和发生污迹时, 未全份作废另行填开, 易发生延期汇解现金税款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2.5.3未按规定结报缴销票证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收会计或票证主管人员未对税务人员、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代售单位(人)结报缴销的票证进行严格的审核, 或未要求票证填用人员(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办理税款的汇总缴库手椟(或结报税款)和缴销票证, 易发生延解积压税款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2.5.4未按规定保管票证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和票证使用人员未按照《税收票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和使用税收票证, 导致发生盗窃、丢失等现象, 形成执法风险。
(二)纳税申报
3.2.1未认真审核申报资料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在受理申报征收资料时, 未认真审核报送资料的完整性, 未认真审核主表与附表、本期数与累计数之间、各申报表的逻辑关系, 致使纳税人少缴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3.2.2不认真分析利用申报资料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表、附表和财务报表等资料中有很多对税收征管、稽查有价值的信息, 根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管理办法》, 税务人员应对纳税人报送的财务会计报
表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审核。
不认真分析利用申报资料, 会使一些违法违章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和纠正, 可能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三)税款征收
3.3.2擅自不征、少征应征税款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不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按其20%进行了企业所得税的征收, 或者在小规模增值税申报征收过程中少征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3.3.3错录税款所属期形成的风险
【提示】在纳税人自行申报补税时, 税务人员将税款所属期录入错误时会导致滞纳金加收不正确, 形成执法风险。
3.3.4未按规定时限结报现金税款形成的风险
【提示】根据《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规定, 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及代征单位, 未按照规定时限汇解现金税款, 形成征收脱节, 易发生占用、挪用甚至贪污税款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三)催报催缴管理
4.3.1不及时催报催缴、不按时送达限期改正通知书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在规定期限内将催报、催缴等事项送达告知纳税人, 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4.3.2纳税人未申报, 税务机关未核定税款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未按期申报, 经税务机关催报后, 在限改期限内拒不申报的, 税务机关未按规定核定其应纳税款, 造成少征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4.3.3未及时制作《失踪纳税人通知书》形成的风险
【提示】对查无下落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税务机关未及时制作《失踪纳税人通知书》, 属程序缺失, 形成
执法风险。
(四)定期定额户纳税定额事项
4.4.1未公布定额结果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未将定期定额结果进行公布, 侵犯纳税人权益, 易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4.4.2定期定额户营业额超过或低于定额, 税务人员未重新核定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连续3个月超过定额20%的个体工商户, 未及时调整定额, 导致少征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4.4.3定额核定不公平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核定定额时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人为方面的因素, 信息采集的真实性以及核定税款的足额程度, 容易形成税款核定的不公平现象, 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 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4.4.4对达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实施定期定额征收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达到建账标准的纳税人未进行责令改正, 仍实行定期定额征收, 造成少征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五)日常检查
4.5.1未按规定实施日常检查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忽视检查程序, 在检查中一人进行检查, 不出示税务检查证、检查通知书等, 导致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缺失, 易发生行政诉讼败诉等问题, 形成执法风险。
(六)纳税评估
4.6.1应评估而未评估或评估结果失真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评估, 或未能采取有效评估手段进行评估, 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评估
的处理)
4.6.2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纳税评估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评估作为促进管理的措施, 时效性是其第一要素, 不及时进行纳税评估, 会增加取证的难度, 影响评估结果, 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五、税务稽查
(一)选案分析
5.1.1违反选案原则和程序形成的风险
【提示】稽查选案分析岗在选案过程中, 违反稽查对象选定的原则和程序, 仅凭主观臆断, 没有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 造成多头选案、人情选案、随意选案, 从而使稽查流于形式, 丧失基本功能, 形成执法风险。
5.1.2未按规定处理举报案件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工作职责, 对举报材料不登记、不处理或者不按规定处理, 甚至泄露举报内容, 导致案源丢失, 并打击了举报者的积极性, 形成执法风险。
5.1.3稽查立案不规范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在选案中, 对应当立案的, 未予立案, 导致税务稽查人员被行政处分, 形成执法风险。
(二)纳税申报方式核定、简并征期
6.2.1擅自确定申报方式、简并征期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经分管局长终审而确定申报方式或简并征期, 属于级别越权, 导致执法行为无效, 形成执法风险。
(三)减免税审批
6.3.1审批类减免与备案类减免不能严格划分形成的风险
【提示】审批类减免与备案类减免混淆, 会形成不作为和乱作为执法风险。
6.3.2对不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减免税款形成的风险
【提示】利用减免税谋取个人私利, 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 歪曲税收优惠政策和政策上允许的弹性原则, 在执行政策时, 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从中谋取私利。
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6.3.3擅自审批减免税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履行审批程序擅自减免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6.3.4减免期限到期继续享受减免政策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对减免期限到期的纳税人未及时调查核实, 疏于管理, 导致错误减免, 形成执法风险。
6.3.5超时限办理减免税审批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减免税审批, 因不作为易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6.3.6资料不齐全或擅自涂改、伪造相关资料, 批准减免税形成的风险
【提示】减免税的审批必须做到复印件与原件相符、资料齐全、印章齐全、填写的《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审批表》完整、准确, 对复印件与原件相符或资料不齐全者批准减免, 易造成虚假减免, 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形成执法风险。
(六)欠税管理
6.6.1未按规定确认、审批欠税类型形成的风险
【提示】未经县、市局审批, 擅自确认关停企业欠税或空壳企业欠税类型, 形成执法风险。
6.6.2未进行欠税公告形成执法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情况未定期公告形成的风险。
6.6.3不及时清理欠税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积极采取清欠措施, 导致无法追缴所欠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6.6.4 欠税核算不准确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未准确核算欠税, 造成错误征收税款和滞纳金, 形成执法风险。
6.6.7控制新欠措施不当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机关为防止新欠发生, 采取措施不当, 导致乱作为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七)企业所得税政策
6.7.1核定的应纳所得税额与实际经营规模差异较大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核定应纳所得税额, 主观成分大, 人情税、关系税等不公正执法现象时有发生, 易引发行政诉讼, 形成执法风险。
6.7.2税前扣除审批资料不完整形成的风险
【提示】纳税人申请税前扣除, 提供资料不齐全,税务机关就予以审批,导致不征少征税款,形成执法风险。
6.7.3税前扣除的调查报告失真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前扣除的调查报告失真, 造成多列损失, 导致纳税人少缴税款, 形成执法风险。
七、税收法制
(一)税务行政处罚
7.1.1对税收违法行为不实施处罚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收执法人员应当对税收违法违章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处罚, 避免社会秩序
7.1.2一般行政处罚程序中, 未进行调查或检查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在对纳税人进行税收违法违章一般处罚时, 没有对违法违章案件进行调查或调查不全面形成执法风险。
7.1.3实施调查时执法人员少于2人, 且没有向纳税人出示证件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在进行调查或检查时如果少于两人, 且没有向纳税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会形成执法风险。
7.1.4没有听取陈述申辩或没有制作相关文书形成的风险
【提示】当事人对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提出陈述申辩, 税务人员没有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或听取陈述申辩后没有制作《陈述申辩笔录》, 形成未按照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进行处罚的执法风险。
7.1.6《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项目填写不完整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有填写或填写不完整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 以及税务管理员没有签名盖章会形成执法风险。
7.1.7当场收缴罚款后, 税务人员未及时上缴国库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对当场收取的罚款未在二日内上缴国库, 形成执法风险。
7.1.8税务人员当场收缴罚款未出具合法的罚款收据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当场收缴罚款后, 未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形成执法风险。
7.1.9应移交稽查局涉税案件没有移交形成的风险
【提示】应将涉嫌偷、抗、骗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移交稽查局没有移交, 形成执法风险。
7.1.10作出处罚决定前没有告知纳税人相关事项形成的风
险
【提示】税务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 未告知纳税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以及纳税人依法应享有的权利, 会形成执法风险。
7.1.11行政处罚程序不合法形成的风险
【提示】税务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应告知不告知, 应听证不听证, 或者违法告知、听证程序、不应处罚而处罚, 会形成执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