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及缓解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及缓解对策
[摘要]受社会发展水平和自身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同学关系紧张、师生关系淡漠等。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构建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有效路径,对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及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信任危机;对策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是人与人最基本的交流活动。
青年期是一个人最渴望交往、最需要理解和友谊的时期,对于远离家庭,在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更是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深层需求。
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若不加以重视,发展下去势必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
一、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有关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所形成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研究资料表明,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而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占11.13%,这些学生在集体中很难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
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
1.同学关系紧张
大学校园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
对同伴的信任感是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
大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交往欲望,渴望友谊,对人际交往有着较大的期望值。
然而由于生活习惯、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交往中难免会出现摩擦和冲突。
而大学生独特的身心发展阶段使得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较差,缺乏协调人际冲突的经验和能力。
现实与期待的差距,常让他们感到人际信任危机的来临。
当前大学生普遍反应知心朋友难求、人际关系难处理。
一项对300名年级不同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调查中发现,36%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
另一项对916名清华大学在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寻求帮助的模式,有69%的学生采取“自己解决”的策略。
2.师生关系淡漠
师生关系是大学里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层次和规模的迅速发展,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高校软、硬件设施改善相对滞后。
教师队伍人数的增加、学校规模的扩大均远远落后于学生扩招的速度,这使得教师常常要面对上百人的学生上课,很多老师往往不认得课堂上的学生,学生们大多也只能在课堂上见到教师,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往,师生关系趋于疏离化和淡漠化,从而影响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在一项“您最信任的人”的调查中,老师只占大学生的信赖者的4.2%。
另一项对于高校师生信任现状的调在表明,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师生关系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
诱发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始终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之大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判断和选择缺乏稳定性。
社会转型变革的冲击,常使大学生感到人际间的信任危机。
2.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缺乏对学生正确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巩固。
另外,在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把写论文、搞科研作为主业,对教学不投入、对学生不投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
3.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研究表明,积极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而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使子女人际信任降低。
子女的人际信任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型养育方式呈负相关。
4.大学生一般心理行为特点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危机期。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内心矛盾和冲突较多,情绪情感丰富多彩,容易偏激和冲动,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平衡,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另外,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还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表明,年龄大的较年龄小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降低了,另外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更信任他人。
四、缓解对策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形成具有相当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社会文化变迁、价值观冲突、信息技术异化与青春期心理合力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有效缓解危机,需要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
1.社会层面
缓解大学生的信任危机,首先,要完善法制,制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法律,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约行为的成本,确保失信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奖励守信者,惩戒各种失信行为。
最后,要加强诚信教育,要把诚信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风尚,使诚信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诚信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
2.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要及时把握、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尊重、学会宽容,以诚待人,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又渴望与人交往的同学,可通过团体辅导等形式,帮助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训练,使其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一些已经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应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其次,高校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要实现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人生引领者、潜能发掘告和智慧拓展者的角色转变。
不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还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
再次,高校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合理、较为准确的评估。
3.学生个人层面
大学生应重视和加强自身的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大学生要树立起人际交往的勇气和信心,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努力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改变个性中的不良品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不固步自封,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找寻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对于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