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梭伦组建民众法庭,将贵族的大多数职权转归民众法庭。

下列关于民众法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负责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
C.陪审员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
D.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解析:民众法庭是梭伦改革采取的重大措施,它获得了原属于贵族法庭的大部分权利,但贵族法庭依然拥有对宗教和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此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
2.有史学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道:“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该史学家关切的是()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D.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解析:材料符合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对商鞅立木为信的评价。

材料中司马光赞赏商鞅立木为信,“书善”而未“书恶”,故A项错误;司马光借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
借鉴,故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梁启超“新史学”观,故C项错误;材料与史家自身素质要求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
解析:范仲淹认为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源在于吏治不整,因此,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腐败的官僚制度。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因此,他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故排除A、C、D 三项。

答案:B
5.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
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解析: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是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不可能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基督教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6.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

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

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解析: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材料中1521年的对帧木板画形成强烈对比,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尊重门徒,而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说明教皇高高在上欺压门徒,可见画这幅画的目的是抨击罗马教廷,故A项正确;材料与“赎罪券”无关,故B项错误;这幅画意在提倡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对帧木板画以强烈的对比宣传宗教改革,而不是倡导宗教宽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7.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材料表明,教皇代表认为只有教皇有权解释《圣经》,而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强调基督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即基督徒的信仰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反对信徒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C项正确。

答案:C
8.“与西方国家相比,俄国是最后一个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大陆国家,与其他东方国家相比,它又是最先走向资本主义的一个国家,而且……是自发地、主动地挤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行列。

”此结论所依据的史实是()
A.克里米亚战争B.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是推动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的重要因素,故A项错误;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B 项正确;十月革命是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时期制定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9.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推行新政,新政的首要举措是() A.展开“修约运动”B.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
C.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D.推行教育改革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展开的“修约运动”,并非新政的首要举措,故A项错误;新政的首要举措是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项正确;实行“殖产兴业”政策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但不是首要举措,故C项错误;推行教育改革是新政的重要举措,但不是首要举措,故D项错误。

答案:B
10.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解析:材料与“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无关,故A项错误;“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说明忠孝精神在日本依旧流行,故B项错误;材料与“强化等级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体现了“现代技能”,“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体现了“培养忠顺臣民”,故D项正确。

答案:D
11.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项正确;A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答案:B
1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其著述在戊戌变法时期得到认同,这说明了他的学习西方的主张得到维新派的认同,故选D。

保守势力反对百日维新,而不是支持,排除A。

B、C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3.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
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项。

答案:B
14.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15.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
故B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解析:材料说明古代民众一旦入户,即严格禁止更改,户籍在古代还有身份职业的象征,政府通过严格控制户籍,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以此来减少社会民众流动的可能性,便于稳定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7.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

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解析:戊戌变法失败是189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无关,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加剧的形势,不得不实行改革,于是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1905年新政更是废除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所以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的现象,故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主要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8.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增加到5 569亿元,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纸币增长。

这反映出当时国民政府()
A.努力增强国统区人民的购买力
B.通过货币增发贬值应对战时危机
C.力图摆脱英美等国对华的控制
D.试图扰乱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秩序
解析:法币发行额度的增长不会增强人民的购买力,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故A项错误;据材料“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增加到5 569亿元,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纸币增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货币增发贬值应对战时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中法币发行额度的增加与力图摆脱英美等国对华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针对国统区,不会对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
19.“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解析:导致明朝赋税制度调整的原因是,田赋日增带来的细户逃亡,而非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土无不科之税”,赋税征收仍然重视田亩标准,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故C项正确;“生齿日繁,游手日众”,农村人口的消靡没落,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气的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20.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
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
解析: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 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13分)
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7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3分) 22.(20分)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
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10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原因有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第(2)问,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

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
顿吏治。

(10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