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集锦:河南睢县袁家山吕祖道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集锦:河南睢县袁家山吕祖道场
袁家山背后的诗意:
睢县袁家山又名吕祖庙、小蓬莱,乃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

传说袁可立巡抚山东登莱沿海一带时,诏令出海平定倭寇,途中遭遇狂风恶浪,兵船时刻有倾覆的危险,昏暗中忽见吕洞宾现身相救,霎时风平浪静,兵船乘势前进,大败倭寇。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传说。

袁可立致仕归里后,在睢州城内一汪碧水的“陆园”中兴建吕祖庙作为纪念。

该建筑前有山门,中有纯阳宝殿,后建望月台,台上有八仙亭、承露盘、丹灶,台下有纯阳洞,洞中置吕洞宾木雕卧像,形象栩栩如生。

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

又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亦称“小蓬莱”。

袁家山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远远望去,有如一艘战船荡漾于水中,与周围碧水构成一座山水园林,山上苍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渺、杨柳依依,成为睢州八景之一的“仙峰滴翠”。

袁家山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年来,吸引无数名人学士在此把酒待月,写诗作赋,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现录数首,以飨读者。

王铎作的《甘露台》诗云:“台峭属云根,垂杨掩一门。

洒阑疑野径,星摘冒山村。

别具渔樵味,自然涯壑存。

何须问白帝,造化在花源。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

他是天启年间进士,累擢礼部尚书,降清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他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此诗为王铎《赠袁枢诗册》中之第八首,袁枢为袁可立子,诗中描写的是袁家山山顶的甘露台,其台陡峭、高大,门口有一株垂杨,僻静如一条荒路,幽雅似一个山村。

在此如藏身渔人樵夫中的隐者,享受山水之乐,无须去问白帝,这里就是世外桃源,表现了甘露台的清雅与幽静。

张庚作的《漫成》诗云:“袁家山头晴霭暖,大佛寺前春流淙。

青蒲出水仅三寸,白鸟过溪时一双。

”张庚 (1685—1760),原名焘,字溥三,后改名庚,字浦山,浙江嘉兴人。

他是清代画家,遍游南北
大地,探访名胜古迹历十余年,艺术因之大进。

曾寓睢州蒋泰家数年,见到袁枢遗墨及所藏旧迹,颇受教益。

此诗作于在睢之日,诗中描写了袁家山当年的情景,时值春晴日暖,山头飘浮着白云,近处大佛寺前春水荡漾,淙淙流淌,蒲苇初生,时有佳禽掠过,清幽宜人。

此诗正是写出了袁家山之清幽。

田兰芳写有《蓬莱道院待月诗》二首,其中云:“一缕残霞挂夕峰,遥闻鹤观动踈钟。

夜禁灵籁吹三鼓,月耐微云透几重。

谈美真堪医夙病,酒醲无力起衰容。

归来欲纪当筵事,万转千回意已慵。

”田兰芳(1627—1701),字梁紫,号篑山,清初睢州(今睢县)人,中州名儒。

他生于世宦之家,幼年丧父,酷爱读书,尤精研性理之学。

他为学严谨,被学者推为儒门正宗,讲学于梁、宋各书院,门人众多。

田兰芳一生为文为诗,著有《逸德轩文集》。

当时王掌夏招余瞿士、唐幼章、袁国玉及田兰芳等游蓬莱道院待月,余瞿士写有一首诗,客尽属和,这首是田兰芳的和诗,写袁家山待月、饮宴的情景。

此时夕阳西坠,晚霞尚留山峰,遥闻远处传来的舒缓钟声,渐至三更时分,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十分悦耳,月亮缓慢地穿过几层云雾露出面容。

美景真能医治夙疾,美酒却不能使人年轻。

回到家想记筵席上的事,想来想去,已感神思困倦。

王祖恢作的《浮香阁轶闻绝句》之二十六云:“金缕歌终撤瑟期,露盘丹灶几迁移;蓬莱盛事原难纪,但录当年待月诗。

”王祖恢(1790?一1875?),睢州(今睢县)人,乾隆年间贡士。

他博通典故,善诗文,著有诗集《浮香阁轶闻绝句》五十首,此诗选于集中之二十六,写的是和《蓬莱道院待月诗》同一次吟诗聚会。

王掌夏慕道,题《金缕曲》二首。

该诗首句的“金缕歌”即王掌夏的《金缕曲》,《金缕曲》唱完,撤去琴瑟,使环境安静。

蓬莱盛事已渺不可记,且记录下当前蓬莱道院待月时作的诗。

范阳洵所作《袁家山》诗云:“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

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

”范阳洵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二月任睢州知州,善文辞,工书。

曾大修
袁家山,事成,面貌焕然一新,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他写了这首诗。

前两句写的是重修后袁家山的新景色:花明柳暗,恍若仙境,吹笛鸣剑,鹤唳青天,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后两句是求神保佑境内百姓得享安乐。

爱护交物又不忘百姓,范大人大概是个好官。

袁家山由于年久失修,逐渐失去了当年的光彩,游人至此,难免兴起今非昔比之叹。

今人东方一红的《袁家山》一诗就表现了这种情绪。

诗云:“但求胜迹路茫茫,踏遍睢城意自伤。

司马袁公追穷寇,吕祖护航伴艅艎。

荒台古殿临风立,老树残枝伴露凉。

几许游人添胜慨,风光只在旧时藏。

”东方一红,本名李萧林,现代摄影家、诗人。

此诗感叹胜迹茫茫,难以追寻。

此台盖缘于袁公追倭,吕祖护航之事,而今只剩下荒台古殿,老树残枝,常使游人感叹,当年的风光已经不在。

袁家山又称袁氏陆园、小蓬莱、吕祖庙,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隅,原为袁可立的别墅,也是闻名遐迩的大道场,为一座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曾经四周环水,远望袁家山,俨然一艘小船荡漾水中,所以山门匾额为“小蓬莱”。

现已改为睢县图书馆“前庭为阅览室,后庭为书库。

内藏书籍书万卷”(《睢县文史资料·袁家山》)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袁家山,光从名字判断一定会以为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山头。

其实,它位于睢县城内东南角,现在的县图书馆院内,是一座船形的明代建筑。

曾经四周环水,远望袁家山,俨然一艘小船荡漾水中。

如今这里水源枯竭,不仔细琢磨很难找到船的感觉。

袁家山前一座牌坊,上面很多字,三世司马,宫保尚书,四朝元老,五世恩荣之类。

说的是袁家山的建造者,大明天启年兵部尚书袁
可立。

这石坊由董其昌书丹,2001年由睢县政府复修。

省保碑很大,但它上面的名字把吕祖庙和袁家山并列,并且放在前面,引起不小争议。

有人提出:袁家山从明末就一直是这个称谓,各种地形图纸均如此标记。

吕祖庙只是袁家山道场建筑群中的一个单体,这个名词也只在清代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吕祖庙碑记》中出现,这个碑记也只能说明当时重修了袁家山道场建筑群中的吕祖庙,并不能说袁家山就是吕祖庙。

袁家山前守护着一对石兽。

这才是袁家山的山门所在,匾额上题:小蓬莱,这也是袁家山的另一个名字。

关于袁家山的建造相关记载如下:按清初《道藏辑要·在陆肇祥》所载:“襄邑(睢县)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袁可立的别墅)地也。

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水,木清华景逾濯锦。

额曰:梦觉'迷津’。

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

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

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

……而晚尤爱道,故于在陆园崇建殿宇数重,位置悉系梦中指点。

皆隐寓丹诀之秘,至今灵应昭然焉。

”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

”1989年《睢县志·古建筑》:“袁家山,在县城南门里,建于明天启年间。

……周围湖水环抱,形似小山。


袁家山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流传更广。

说明天启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佥都御使巡抚山东登莱一带,招募水师“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明代抗倭名将沈有容和悍将毛文龙都在其手下
听命。

一次袁可立乘舰船出海指挥将士与后金军作战,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掀天,兵船险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急忙祷告保佑,煞时风平浪静,一仗取胜,归朝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袁尚书以为是吕祖显灵相助,归里后在睢州大兴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舰形制建吕祖庙以还原,以后世代香火不绝,明清两代成为睢州远近闻名的大道场。

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

又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依山傍水,就高临下,称“小蓬莱”。

远远望去,袁家山恰似一艘战船荡漾水中,与周围碧水构成一派山水园林景象,列为睢州八景之一,曰“仙峰滴翠”。

墀头。

门枕。

这篇讲解又有细微区别,这次是去琉球和日本作战,而不是后金。

看来确实是传说。

墙壁上画的是吕纯阳的事迹。

进入山门,两侧偏房。

青砖铺地。

一侧有座钟亭。

聚仙阁,里面供奉个路神仙。

大殿两侧八角院门,形成独立空间,引人入胜。

当心间窗槛墙上的图案。

佛家占据中心位置。

八仙和毛主席像皆挂于墙上。

聚仙阁大殿背面,仿木构石雕繁复细致。

小到瓦当滴水,梁的耍头,额阑刻着如意纹。

复制的力量让人眩晕。

大殿两侧走道。

望月台,这是袁家山最高潮的建筑。

台上是八仙亭,台下纯阳洞。

山门、大殿、凉亭恰似三个桅杆,纯阳洞当作船舱。

船的感觉就出来了。

纯阳洞里,塑着不少泥罗汉,神态各异。

罗汉的手大概被后人动过了。

纯阳洞里吕帝像。

这应该是新建了,原物是阖目睡像。

吕帝的守护者。

登上高高的砖台,方能得见八仙亭。

红墙的万字纹连绵不绝。

青瓦屋顶。

亭子由两层,内层封闭,内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

外围游廊,丹柱雕梁。

雀替。

圆窗。

八仙亭背面。

山面。

袁家山整体布局严谨,砖蹬道对称设置。

一山独秀。

袁家山山门外一侧还有一座墓园。

大明睢阳卫指挥使袁荣之墓。

袁荣,元末明初人,睢阳尚书袁可立之始迁祖,安徽凤阳府颍州(今阜阳市)人。

元末为陕西行枢密院知院,明洪武二年(1369)随明太祖征伐至睢,积有战功,仕睢阳卫百户,后代世袭其官,遂家于睢州(今睢县)。

八世孙袁可立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睢阳尚书袁氏”。

公元2001年,因睢州大道拓宽工程,袁荣墓被睢县人民政府迁葬至袁家山东坡。

据清代康熙年间状元彭定求搜集成书的《道藏辑要》记载:袁家山为明兵部尚书袁可立于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所建。

明天启二年(1622),明皇帝派袁可立以右佥都御使巡抚山东登莱沿海一带,招募水师“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据说有次袁可立乘舰船出海指挥将士与侵入琉球群岛的倭寇(一说后金军)作战,战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恶浪掀天,兵船险有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吕洞宾现身于袁尚书面前,袁尚书急忙祷告保佑,煞时风平浪静,一仗取胜,归朝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袁尚书以为是吕祖显灵相助,归里后在睢州大兴土木,仿照自己所乘坐的船舰形制建吕祖庙以还原,以后世代香火不绝,明清两代成为睢州远近闻名的大道场。

由于建在水中,地势颇高,因称袁家山。

又仿山东蓬莱阁体制而建,依
山傍水,就高临下,称“小蓬莱”。

据道光二十九年《重修袁家山吕祖庙碑记》,袁家山建筑群中有“吕祖庙”,即是纪念这次遭遇。

袁可立字礼卿,号节寰,睢州人,万历已丑(1589)进士。

曾任苏州府推官,颇有政绩。

知府石昆玉清正廉明,被巡抚诬陷下狱,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之昭雪。

任监察御史巡视西城时,发现宦官仗势杀人,他予以鞭打严惩,皇帝降旨赦免,袁可立维持原判,立斩不赦。

因官员任免之事,袁可立上疏陈其利弊,言辞激烈,且击中时弊。

皇帝震怒,俸禄被夺一年。

后因忤权贵遭罢官削籍。

光宗泰昌元年(1620),起为尚宝丞,升少卿,转太仆寺卿。

时值边关告急,袁可立上书言七事,皇帝采纳,升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倭寇侵琉球岛,袁可立率兵出海平倭,凯旋后,升兵部侍郎,累官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有《抚登疏稿》和《弗过堂集》登传世。

但据袁可立曾孙袁任的《袁任墓志铭》,袁家山实际上是袁可立于天启末年(1626—1627)袁可立致仕后所建:“当司马公(袁可立)在前明时,宦历中外,逮乞休归田,筑别墅、池林、山榭,逶迤十余里,不绝名花美石,极一时之胜”,因为怀念当年征倭的军旅生涯,便仿照大型船舰在睢州南城一汪碧水中建起这座别墅。

史载袁可立任登州巡抚期间曾“造艅艎为海防”,他所作的《观海市诗》至今尚存山东蓬莱阁上,这些都可作为《袁任墓志铭》旁证。

据《道藏辑要》:袁可立“晚尤爱道,故于陆园崇建殿宇数重,额曰:梦觉'迷津’。

设丹炉,最后高亭四敞,豁达清虚。

上供长生大帝及八洞仙祖圣像,皆飞现云中。

前后壁之间,留题圣迹颇多”。

因为这个原因,袁家山在袁可立之后成为著名道场:每年从三月底到五月初,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有规模盛大的庙会,尤其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礼节最盛,吸引着周边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睢州知州范阳洵率幕僚大修袁家山,事成后,州中名士各撰联题额,有诗赋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鸣剑兮鹤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苍生兮亿万斯年”,由此可想见袁家山当年之盛。

但据《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家山在晚清曾改为“洛学书院“,民国年间为“睢县行政公署”。

袁家山望月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家山尚有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数间,殿中后壁有一洞,深邃幽暗,通向后山。

传说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故有吕洞宾木像一尊。

殿后一土山高耸,上有八仙亭;外有壕沟、湖水围绕。

春夏蒲苇丛生,垂柳依依。

1949年,睢县人民政府指令于此处集存各种文物,并派有专人看守。

大殿左侧建厢房十间,作为文物陈列室。

此后,山阜、八仙亭、山门、庭院等曾多次整修,作为文化馆展览文物之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曾改作县第二机械厂宿舍。

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后,1978年11月,房屋、山门改建、重修后,辟为睢县图书馆。

(《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

2001年,睢县人民政府将董其昌书丹的“袁尚书大石坊”复修于袁家山山门之前。

同一年,因睢州大道拓宽工程,仅存的袁荣墓被睢县人民政府迁葬至袁家山东坡。

袁荣,袁可立八世祖。

元末为陕西行枢密院知院,明洪武二年(1369)随明太祖征伐至睢,积有战功,仕睢阳卫百户,后代世袭其官,遂家于睢州(今睢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