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春江花月夜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知作者]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初唐(660—720)诗人,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存诗仅2首,尤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号称“以孤篇
压倒全唐”,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也因此诗而“孤篇横绝,竟为
大家”。
[知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创作此诗时,诗人也许宦游在外,也许羁留异乡。
[知常识]
古体诗,是一种诗歌体裁。
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一、字音识记
1.滟滟.(yàn) 2.芳甸.(diàn) 3.似霰.(xiàn)
4.纤.尘(xiān) 5.汀.上(tīng) 6.青枫浦.(pǔ)
7.捣衣砧.(zhēn) 8.扁.舟(piān) 9.碣.石(jié)
二、词语释义
1.滟滟
..随波千万里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江流宛转绕芳甸
..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
3.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4.汀.
上白沙看不见 汀:沙滩 5.青枫浦上..
不胜愁 浦上:水边 6.谁家今夜扁舟..
子 扁舟:小舟 7.愿逐.
月华流照君 逐:追随 三、名句默写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6.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一、了解行文脉络
月夜 花——想象——联想
二、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诗以月为主体,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春宵月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中“连”“平”“共”“生”用得巧妙,试赏析。
答:
提示:一个“连”字、一个“平”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使人们的视野陡然开阔;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提示:这四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索;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又何其短暂;而整个人类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感情哀而不伤,充盈着热烈、达观之情。
3.“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
提示:承上启下,紧承上句“望相似”而来,由上半篇的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4.“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诗中“卷”和“拂”两个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答:
提示: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5.“斜月沉沉藏海雾”中“沉沉”的表意作用是什么?
答:
提示: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离人的孤寂。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
知识解读
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文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
这种艺术加工的方法,称之为炼字。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中的“绿”、“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中的“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中的“闹”,一个“绿”字写出了春之盎然,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
字是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
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
典型例题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
“湿”,是“打湿”的意思。
“迷”,迷失。
风露水汽浓重,似乎打湿了行云,使其凝滞不前;沙溪上,迷蒙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这两句描写的环境是阴冷潮湿的,营造的氛围是朦胧迷茫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作者的心情也是凄凉、沉重、迷惘的。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6.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你认为呢?试简析。
答:
提示:《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的山水景物诗、哲理诗、爱情诗,为传统的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
它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1.景、情、理完美结合
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
从人之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上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不空洞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
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具有韵律美
本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以平声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课内·提炼]
追求永恒
江天一色,澄清的天空只有一轮孤月。
诗人陷入了沉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绪不仅仅停留在月亮上,他紧紧地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永恒的。
也正是人类的永恒,人生有穷已的我们才能和年年相似的江月共存。
其间不难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伤,但更
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聆听到了初唐盛世的那种昂扬向上之音。
[课外·延伸]
1.历史的瞬间
当道士粉刷壁画,将敦煌国宝卖给他认为不错的外国人的瞬间,天边吊着几抹红霞,那是一个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那一瞬间灵动的飞天不再飘逸,满面春风的佛像黯然失色;那一瞬间,一个苍老的民族迈着沉重的步伐,发出声嘶力竭的哀求:不要!那一刻,王道士绝对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历史上的罪人被人唾弃,他绝对没有想到我们的敦煌学者不得不屈辱地从外国人手中买回微缩胶卷,唉声叹气地走到幻灯机前。
不经意的一瞬间,成为一个民族永恒的伤痛。
2.名言警句
(1)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
——杰·古尔德
(2)永恒是很长时间,尤对尽头而言。
——霍金
(3)永恒是写在苍穹之上的。
——爱·扬格
(4)现在就是永恒。
我就在永恒之中。
……一句话,永恒就是现在,现在就是永恒;现在就是永恒的生命。
——理·杰弗里斯
(5)时间没有现在,永恒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
——丁尼生
[运用·点拨]
历史的云烟浩瀚千年,穿过广袤的空间和渺远的时间,古典的阳光轻抚着沉睡千年的碎片,一切仿若从前。
瞬间之于永恒,犹撼树之蚍蜉,沧海之一粟,而历史的长河正亦有了这灿若群星的瞬间而变得明净如带,熠熠生辉。
瞬间之于永恒虽微小,但不经意的瞬间常会造就永恒,或许这就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道理吧。
只有在意每一个瞬间,方能成就永恒。
(时间:40分钟分值:52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霰.雪(xiàn) 发酵.(xiào)
参与.(yù) 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 内讧.(ɡōnɡ)
恪.守(kè) 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 谄.媚(chǎn)
懦.弱(nuò) 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 创.伤(chuānɡ)
联袂.(mèi) 戛.然而止(ɡá)
解析:选C A项,“酵”应读jiào;B项,“讧”应读hònɡ;D项,“戛”应读ji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生代代无穷.已(动词,尽,完)
穷.山恶水(形容词,偏僻,荒凉)
B.人生代代无穷已.(动词,止,息)
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副词,已经)
C.但.见长江送流水(连词,表转折,但是)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副词,只管,尽管)
D.青枫浦上不胜.愁(动词,能承受)
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尽)
解析:选C “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但”,副词,只,只是。
3.下列句子中没有倒装现象的一句是( )
A.昨夜闲潭梦落花 B.不知乘月几人归
C.白云一片去悠悠 D.春江潮水连海平
解析:选D A项,应为“昨夜梦花落闲潭”;B项,应为“不知几人乘月归”;C项,应为“一片白云悠悠去”。
4.名句默写。
(6分)
(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2)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阅读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月夜①
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 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杜甫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
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
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②鄜州:今陕西富县。
③虚幌:洁白透明的帐子。
(1)“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2)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
(6分)
答:
答案:(1)“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
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
(2)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
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
(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4分)
答:
(2)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
答:
答案:(1)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过程。
(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两个“生”字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注]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 姚合: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
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
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
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
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1)诗的颔联、颈联写景有何特点?(4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4分)
答:
答案:(1)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②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2)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
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三、语言运用(10分)
8.根据上文内容,在文末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个字。
(4分)
《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该诗曾被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因此____________。
答案:广为流传
9.阅读下面一则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6分)
(1)描述画面主要内容。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4分)
答:
(2)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不超过20字)(2分)
答:
答案:(1)画面上是一位身材高大壮实、器宇轩昂的男子站在一道比他低了许多的打开的门前,门外展现的是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的美景。
画的两边写了一句话:有些时候,你须弯下腰来,才能迈过一道门坎。
(2)人生的某些时候需要妥协。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