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_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05-27T15:15:40.04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游立
[导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让新思想,新方法出现在教师面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模式、师生关系的调整与改善,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更新观念,改革方法。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面更广,难度更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探究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学习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让新思想,新方法出现在教师面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课堂模式、师生关系的调整与改善,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更新观念,改革方法。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面更广,难度更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探究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学习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引言:
初中时期的教学与小学相比,学习方法产生了变化。
初中数学强调知识的内部联系,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
初中学生面临的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他们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帮忙和引导他们,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初中数学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发挥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一、立足学生实际,突出以生为本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新教学理念以及新的学习方法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学生发展,新形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
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和环境。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师生要进行平等对话,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活动[1]。
积极的情绪能够为学生注入力量,积极情绪需要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产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教学情境,通过游戏、故事、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需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通过精准的措辞和积极的语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学案导学,自主预习
初中阶段的教学与小学存在明显差异,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传统预习环节的流程主要是学生自主预习课本,了解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新知识,掌握相关概念。
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主要来自教师,在紧凑的教学时间内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
导学案的应用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一种形式,学生在预习环节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流程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明确教学重难点,通过预习检测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之后的学习中将精力和时间放在不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疑问的内容上,节省学习的时间,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和问题探讨做好准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环节研读教材,突出重难点知识,为学生设计预习导学案。
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清单逐步阅读教材,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公式,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然后预习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公式等基本知识。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重点学习重难点知识,利用互联网搜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导学案情况的了解调整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预习与教学环节围绕学生主体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直观性,合理创设情境
初中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和图像的描述往往难以被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由于初中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更依赖于直观的感知和体验来对待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物或场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教学情境,通过游戏、故事、生活化情境等趣味性的活动方式,提高教学情境的吸引力和效果,增强了学生对数学
知识学习的直观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效率[2]。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尽可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受学生欢迎的语言搭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初中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视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观看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勾股定理的发现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勾股定理还能被叫做什么?”通过简单的问题设计,学生初步了解勾股定理相关文化知识,产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借助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准备。
四、善用提问技巧,增强师生互动
在常规数学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提问是教师实现与学生双向互动,生成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提问,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教师也要考虑提问的技巧,注意即时评价的运用。
教师借助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激励性评价的应用,通过语言的肯定,赞扬的手势等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善用提问技巧拉近师生关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
五、善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大家平时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等在空中运行的轨迹是什么?球在运行过程中最高点距离地面有多高?”由于球类的运动速度很快,学生从来没有在意过这些内容,也没有观察过球类的运动轨迹。
教师新颖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学习中,通过对学生探究兴趣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新型知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常规数学教学中的图像、图形变化需要教师利用实物演示或者学生想象,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微课视频等的出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借助直观的动态视频以及动画演示操作,学生具体学习探究重点知识,解决难点问题。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为学生展示画二次函数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在直接参与与实践的过程来了解未知数与图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主,这使得师生关系得到了转变,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多创意。
针对数学课程,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数学课堂,通过情境创设、信息技术应用和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借助教学方法创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贵兴.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23(03):77-81.
[2]黄静.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1944-1946.DOI:10.26914/kihy.2022.058746.
[3]田宝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2022(3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