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态度形成与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 (一)提供榜样法 • (二)说服性沟通法 • (三)角色扮演法
(一)提供榜样法
• 在学校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目中有 关榜样的特点,按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page107)来选择榜样、设计榜样、示 范榜样的行为,以及运用有关的奖惩,引 导学生学习某种合乎要求的态度。
2、认知失调
• 主要源于四种情况:
• 逻辑上不一致 • 与社会风气不一致 • 个人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 不一致 • 新事物与个体的旧经验不一致
3、有形成或改变态度的意向
• 意向是一种习惯性倾向,有着 持久而执着的影响。 • 心理学家马尔慈说,人的潜意 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即 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 我意向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 响这个机制运作的结果。
4、对教育者的信任度
•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是人形成或改 变态度的主要影响源。 • 教育者的信任度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 者的“为师之道”与“授业之道”的 信任程度。
客观条件
• 1、所传达信息的可信度 • 2、榜样人物的选择 • 3、外部强化
外部强化
• 直接强化(奖励或惩罚) • 间接强化(潜移默化的方式)
四、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五、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
郑斯敏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 • • • 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2、认知失调 3、有形成或改变态度的意向 4、对教育者的信任度
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 在进行态度教学前,学生的认知 结构中首先要有关于新态度对象 的观念或认识,其次还要有一套 关于行为与其相应情境的关系的 观念。
态度
(二)说服性沟通法
• 1、选择证据
(低年级 正面证据;高年级 正反证据)
• 2、情理服人
(情感因素 立即见效 不能持久; 理智因素 可以持久)
• 3、逐渐缩小态度差距
(了解学生原来的态度 估计距离)
(三)角色扮演法
• 态度扮演指人依照自己的角色来行事, 也指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
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 个人,并按照这个的态度和行为来生 活,那么这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 最终实现态度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