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重点文言文《孟子三章》过关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册:重点文言文《孟子三章》过关训练(含答案)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往之女家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D.衡于虑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是(D)
A.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
B.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D.居天下之广居——三里之城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丈夫之冠也。

古义: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5.翻译下列句子: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新序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至于鄙鄙:边境(边远的地方)
(4)卒得反国卒:最终(终于,最后)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喟然.叹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所恶有甚于.死者
3.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外城
(2)委而去之:离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4)天下顺之:归顺,顺从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派,派遣
(6)使者未说:说,通“悦”,偷快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考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苟无民,何有君?
译文: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问(答“反问”亦可)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