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术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行一跪三叩之礼,顺天府官试图通过祈祷祭祀芒神,确保新年农业丰收。

行礼完毕,在顺天府官的护送下,春座由顺天府生员抬送至顺天府衙署彩棚之内供奉。

然后礼部札顺天学政选取生员七十五人,抬芒神春牛至礼部供奉,“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
帝、
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各陈于案”[10]卷27。

进春日当天,步军统领衙门、护军统领、内务府开启长安门、天安门、
端门、午门、协和门、永康门之中门,以便顺天府进呈春山宝座。

进春之时,“府学生员公服舁呈芒神、土牛、春山,由午门进至后左门,府
尹随礼部尚书、侍郎恭进至乾清门暨慈宁门”[7]卷155。

在乾清门前止步
后,顺天府尹呈进春表章,“府尹于门外跪进表章,内监启门举各案
入”[11]卷29。

顺天府进春表章,要开明土牛、芒神之像貌与服色,附折进
呈皇帝阅览,例如光绪十二年顺天府进春,顺天府奏折称:土牛身高
四尺,头至尾椿长八尺,头红色,身黄色,腹黄色,角、耳、尾俱青色,胫黄色,蹄白色,牛胎骨拘子用桑柘木为之,牛踏板用县衙门左角。

芒神高三尺六寸五分,面童子像,衣青色,系腰白色,头髻平梳,两髻在身前,罨耳全戴,揭起左边,行缠鞵袴俱全,左缺行缠在腰左悬,鞭杖用柳枝,长二尺四寸。

鞭结子用丝五色熏染芒神,与牛并立在牛左边立。

[12]皇帝、皇后等阅看芒神、春牛、春山之后,内监将春座安置于
太和殿东暖阁供奉,并将往年春座举出,交顺天府抬回。

随后,“(府尹)退乃率僚属执采杖立土牛旁,击鼓环击土牛者三,以示劝耕之
意”[7]卷155,此即鞭春之意。

顺天府迎春、进春为清代定例,每届年初,顺天府尹作为京师地方行政官员,均须组织此项仪式。

顺天府进春仪式贯穿于整个清王朝,成为清代重农思想的重要标志。

例如道光十三年间,吏部右侍郎兼管顺天府尹何凌汉于进春之际,赋诗纪念,据诗文称:“春图岁进供
京尹,穑事原居百事先。

摄以重臣光相业,弁兹首善励官联。

”[13]卷139
何凌汉的诗文反映出清代统治者对京师迎春、进春制度的重视,在统治者看来,迎春、进春不但是宣扬重农思想的基本仪式,也是劝勉百官,整顿官僚体制的重要举措。

进春制度是统治者重农的标志,作为清代的一项官方典礼仪式,即使在战乱年代亦从未废止。

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慈禧、光绪避乱西安,而留京办事大臣顺天府尹陈夔龙、兵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兼尹事务徐会沣、署顺天府府丞陈璧仍循例进春。

至清末,顺天府进春制度发生变化,改由典礼院会同顺天府进春。

例如宣统三年立春之际,据典礼院奏称,“恭照宣统三年十二月十八日辛亥年午初三刻七分立春,
……据钦天监改择得是日辰时,恭进春山宝座吉,所有春牛芒神等项,臣院循例会同顺天府届期诣乾清门恭进”[14]。


天府进春制度虽在清末日趋废弛,但一直得以延续,直至清亡。

顺天府进春制度作为清代重农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对最高统治者,还是各级地方官都有不可替代的劝导作用。

清代各省府州县均参照顺天府体制办理,每届迎春之时,“直省府州县豫于东郊外
各制芒神土牛,立春之日率丞倅掾吏,暨师儒耆老迎春于东郊,如顺
天府之仪”[10]卷27,“以示劝耕之义”[7]卷62。

从中央到地方,统治者将迎春、
进春仪式视为“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的重要表征,整个仪
式过程显示出清代统治者“顺时而奉天”[15]卷17
的基本治国思想与“勤
政爱民”的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1]张虑.月令解[M].民国二十四年四明张氏约园刻本.
[2]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析津志辑佚[Z].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3]顺天府志[M].万历刻本.[4]丘濬.大学衍义补[M].成化二十三年刻本.
[5]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6]允禄等.钦定协纪辨方书[Z].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
[7]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Z].乾隆二十九年武英殿刊本.[8]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Z].嘉庆十八年武英殿刊本.
[9]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清代内阁大库档案[Z].档号:036824.
[10]乾隆.钦定大清会典[Z].乾隆二十九年武英殿刊本.
[11]乾隆.钦定大清通礼[Z].乾隆武英殿刊本.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批奏折[Z].档号:04-01-14-0082-105.
[13]邓显鹤.沅湘耆旧集[M].道光二十三年新化邓氏南草堂刊本.
[14]台北故宫博物院.军机处档折件[Z].档号:184881.
[15]潘永年.日讲礼记解义[M].乾隆十四年武英殿刊本.
★本文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
“救济与控制:清代京畿赈济制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013054。

★作者简介:张松梅,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历史学博士。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创造积累,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明代是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民间武术活动空前活跃,开始形成多种风格的流派,并留下了大量研究武术技术与学理的著述,为后世研究武术、
推动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为了自卫也为了获取猎物,人们学会用石器、棍棒等原始工具与野兽争斗。

同时,部落之间也存在争夺生存环境、
生活资源等矛盾,相互之间时常发生战斗,诸如拳打、脚踢、跳跃、翻滚一类较为原始的格斗应运而生。

激烈的生存竞争,迫使人们不得不掌握一定徒手或使用器械的搏斗搏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武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战争发展中派生出来的一系,正是战争发展中兵器使用、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用于战争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矛、鱼叉等武器,大多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事的加剧,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开始使用弓箭、投掷器、棍棒、刀斧、长矛等武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手执兵器的武舞,大禹时期的千戚舞就是关于武舞最早的记录,并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蚩尤部落擅长角抵,即一种包含着踢、打、摔、抵等多种技能的徒手搏斗,成为对抗性项目的鼻祖。

进入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刀、
明代是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民间武术活动空前活跃,开始形成多种风格的流派,并留下了大量研究武术技术与学理
的著述,为后世研究武术、
推动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代武术发展传承
明代武术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唐山学院东校区刘丽君
摘要关键词LISHIKAOZHENG
48
剑等精良武器,使用中也出现劈、扎、刺、砍等技能。

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逐鹿,质量精良的铁器与步兵的兴起,使武器从长兵器向短兵器发展,同时武术开始讲究技巧与战术的运用。

战事的频繁发生使军队和民间都崇尚武术,当时的齐国在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全国性的角试,以选拔武艺高强的高手。

秦统一天下后收缴了全国兵器,限制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但仍发展出角抵戏这样一种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术娱乐活动。

而汉代为了抗击匈奴的侵袭,统治者一直鼓励边民习武,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徒手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在宫廷中盛行单人、对练、集体练武的套路运动,并通过试弃,即拳技的考试选拔武术人才。

这时期的武术除了实用性还多了观赏性和健身性,著名的五禽戏就是出现在东汉[1]21。

武术著述在汉朝也明显增多,《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就介绍了武术,共有13家199篇。

至南朝始见武术一词,但由于战乱频繁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玄学之术的盛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发展相对停滞。

到了隋唐,由于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武术重新崛起,隋唐大部分时期都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武则天时期又开创武举制,以考试的方法选拔武术出众的人才,促进了民间与官方武术的发展,当时的文人也以习武佩剑为荣。

诗人李白、杜甫皆学习过剑术,而作为后世剑术套路基础的舞剑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杜甫赞其为“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除了舞剑,手搏与角抵也受到重视。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频的现实使民间出现了许多练武组织——
—社,人民结社习武防身自保,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武术仍然多侧重战争实用性,而城市中出现了侧重套路的武术。

元代时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大力限制民间习武,武术只能暗中传授,发展受到严重抑制。

直到明朝,才迎来武术的全面大发展。

二、明代武术的演进与发展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武术运动方面较多地继承了宋代形成的武术体系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流派。

元末明初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破了元朝统治者对于民间执兵器及习武的禁令,极大地活跃了民间武术活动。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注重文武兼备的教育,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

统治者的提倡促进了武术的迅猛发展,南北流派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明朝时有北方蒙古各部的入侵、东南沿海倭寇的进犯两大外患,明政府为此屡屡招募新兵进行训练作战,尤其是在与倭寇的战斗中,中国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严格说来,倭寇不是正规的职业军人,而是民间武师或失业军人,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加上拥有精良的兵器,常常来侵袭东南沿海,虽然个人武艺也大大高于中国普通正规军,但却常常被纪律严明的戚家军以少胜多。

身为戚家军统帅的戚继光对于武术的军事价值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在著述中曾明确指出,花拳绣腿是没有用的,在组建戚家军时先选力大的士兵,入伍之后对士兵进行手力、足力、身力等全面的体能训练,当士兵具备相应的心理与身体素质后,进行正式的武术训练。

在武术训练中又以拳术作学习各种器械武术的基础,并形成典型浙东南拳风格的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也被称南兵拳。

南兵拳综合了多种拳术的优势,集长拳与短打在劲力和技法上的长处,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可以说是拳术发展的精华与缩影。

戚继光还要求将帅在通晓兵法的同时精通弓、矛盾、戈、军灭、神机之类武艺。

除了南兵拳外,明朝还有众多的拳术门类,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就曾论述了以北方拳种为主的十六家拳术,而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
列出了以南拳为主的十一种拳术[2]17。

拳术的动作与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并出现了拳谱和拳势歌。

除了拳术之外,器械武术也有较大发展,棍法在这时期流派众多,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牛家棍、孙家棒等十几种著名的棍法。

而作为“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武学圣地,少林寺素来以棍法见长,棍法是少林寺僧兵最为常规的武器之一,分少林阴阳棍、夜叉棍、六合棍、齐眉棍、功夫棍、疯魔棍、烧火棍、镇山棍等,其中阴阳棍相传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创,将军中骑军与步军棍法合二为一,特点是简单实用、灵活快疾。

讲究刚柔相济,虚实不定,亦刚亦柔,疾攻威猛,稳中求胜,是少林棍法中的上乘功夫。

戚继光把它视为当时著名的武术之一,明末儒将茅元仪则认为它是所有棍法的源头。

此外,枪术在明代其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流传较广有杨家枪、罗家枪、岳家枪、六合枪、八母枪、峨嵋枪等。

其中尤以杨家枪法备受推崇。

其风格有虚实、有奇正;有进锐、有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六合枪则通过六组相应变化的枪法组合练习,使人们熟悉各种枪法的实战应用;八母枪则是八个基本枪法扎、拦、拿、颠、捉、掳、缠、拦进行练习。

明代中后期,武术中的对抗性运动发展放缓,而套路开始进入发展,套路对手、眼、身、步、劲力、精神、技法等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再配以歌诀、招式图,便于学习领会,吸引了更多人学习,从而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丰富了我国武术的训练内容。

三、明代武术的传承
明之前的武术传承多靠口诀和身授,文献资料相对较少。

至明代由于提倡文武全才,武术家著书立说相当多,而且大部分图文并茂。

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将其在东南沿海平倭的练兵和治军经验总结成书《纪效新书》,其中关于武术的篇章有长兵、短兵、射法、拳经等,还收录了杨家、六合、八母枪法;同为抗倭名将俞大猷撰述的《剑经》以及戚继光本人自编的《拳经》三十二势图诀等。

这些著述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便于士兵的训练与掌握,开创了武术著述的先河。

《纪效新书》是历来研究武术的重要资料,在朝鲜与日本也有较大影响;明代文武双全的儒学大师、抗倭名将唐顺之撰写的《武编》和《唐荆川先生文集》中,介绍了各派武术的情况,并记录了多种门派器械和各门派拳术的歌诀;而抗倭名将的俞大猷也著有《正气堂集》一书,其中的《剑经》为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转录;曾在少林寺苦练十几年的程宗猷,其自身在刀、枪、棍、弩等方面皆有较高造诣,著有《耕余剩技》,汇集了《少林棍法阐宗》三卷、《蹶张心法》一卷、《长枪法选》一卷、《单刀法选》一卷,被认为是继《纪效新书》之后研究明代武术技击的重要文献之一[3]60。

明代还留有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谢肇浙著《五杂俎》、何良臣著《阵纪》、茅元仪的《武备志》等多种武学著述,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明末时期,曾在少林习武的杰出学者陈元赟,于万历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跟随明遗臣朱舜水东渡日本,在日本旅居五十二年,作为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陈元赟除了传播提倡性灵学派诗风以外,又曾到日本国昌寺、西久保国寺教授武术,并传拳法与长洲浪人三浦屿次右门卫、矶贝次左门卫、福野七郎右门卫等人。

这些弟子将陈元赟所传拳法加以融汇变通,创造了日本古代柔术,即后世所称的柔道。

明代武术以另一种方式在异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山.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2]关彦莉.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J].搏击:武术科学,2005(4).
[3]赵国庆.构建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
49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