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逐浪高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率先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呈现出时间上的非同步性、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性和发展上的扩散性。

从28年前落子苏州城东兴建工业园区,到新时代谋划实施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都是党和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规律指引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

奋楫扬帆逐浪高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园区图景
○记者 向煜
从一片洼地到“金鸡湖畔谈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阳澄湖畔宜养生”的独特布局,某种
程度上可以说,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园区“杀出了一条血路”,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成长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已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苏州现代化发展的缩影。

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从“高”到“更高”,从“出色”到“卓越”,挑战只会更大。

越是到关键时刻,越是要秉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创未来之新。

“苏州工业园区是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看苏州的重要窗口,是江苏六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中唯一的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在第六届“智论苏州”高层论坛上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园区新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有使命意识。

苏州工业园区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信心决心,加速推进“四个一流”,即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建设,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园区图景。

将王牌打得更精彩
从苏州主干道干将路一路往东,走过东环路,便能看见一座名为“窗口”的雕塑,再往东,中央公园广场前,雕塑“合作”静静矗立在那儿,继续向东而行,金鸡湖畔的“圆融”雕塑早已被人熟知。

三座形态各异的雕塑,不约而同彰显着苏州工业园区的标识度极高的城市品格——开放,当然,开放也是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

从中新合作到国际合作、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近30年来,园区不断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领域,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

织密天下“朋友圈”。

从1994年,园区工商局为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颁发的“00001号”营业执照,到如今集聚各类外商投资企业近5000家,97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各级总部机构,获批全省唯一“省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十年来,园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145亿美元,目前已有10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166个,利用外资“优等生”实至名归。

不仅是高质量“引进来”,还有高水平“走出去”。

近年来,园区抢抓“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设立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支持500余家企业到5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同时在苏州相城、吴中和江苏宿迁等地设立各类合作园区12个,不断输出经验品牌,拓展发展空间。

“改革”同样是园区的金字招牌。

从单项突破到集成创新,园区至今已形成“中国首个”“中国首批”“中国首创”“中国唯一”改革创新成果40多个,省内市内的先行先试更是不胜枚举。

紧抓机遇,自我加压、自我革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2019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其中全部位于园区的苏州片区面积为60.15平方公里。

起跑就是冲刺,三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联动优势,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70余项,其中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8项在全
省示范推广,106项在苏州片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落地。

紧抓改革与开放这两张“王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园区将继续坚持全方位、多领域的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展现改革的胸怀和智慧,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创造发展机遇,乘风破浪,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创新生态链孕育新动能
梳理苏州工业园区28年的前进轨迹,我们清晰发现其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产业加速成长的过程。

迈入21世纪,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园区十分清楚,要提升区域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最关键的元素就是科技创新。

2005年,园区大手笔开始实施“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行动计划,并从“引资”向“引智”转变,曾经的制造业高地,开始加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要素,陆续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国家队”和微软苏州研究院、苹果研发中心等“国际队”,落子独墅湖畔,设立科教创新区,打造名校走廊。

目前,园区已累计集聚大院大所36家、知名高校33家,产学研在这里融合共生,为创新发展贡献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在“引智”的同时,园区开始布局一批面向产业创新的载体,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腾飞创新园……横空出世,成千上万家科技型创新企业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俞德超的信达生物,从2011年创立到2018年其自主研发的PD-1抗体药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正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了7年时间;江必旺创办的纳微科技,从成立到登陆科创板,并在上市当日就创下了涨幅超过1200%的纪录,用了14年时间;刘圣的旭创科技,从2008年创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21年其参与的“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关键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用了12年时间……
创新让园区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让园区企业越来越热衷于创新,即使是在全球经济遭遇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依然以加强创新力度应对,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在重视创新、舍得投入研发的风气下,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密度喜人。

截至2022年12月,园区拥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4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500家,累计培育各级瞪羚及瞪羚培育企业超600家,各级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超100家。

聚沙成塔,突破创新。

园区高校科研机构从少到多、快速成长,园区企业从“跟跑”到“领跑”,创新基因深深烙印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进程中,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日渐完善,创新答卷越写越精彩。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化。

人才兴,城市兴。

人口是城市发展格局演化的一种缩影,也为观察城市发展的另一种思路。

过去十年,园区人口规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十年来,每年有超4万名本科生涌入园区,且数量逐年增长,区内93.8万就业人口平均年龄仅32.3岁,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从19.5万人攀升至50万人,增幅达到15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550人。

同时,园
的政策,更要有“吸金设,星浦医院、公共卫生中心以及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成启用,形成了具有园区特色的“一体四翼多支点”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健康园区建设走在前列,全国首批托育示范点建成启用,常态化、普惠性提供免费体检及疾病筛查,年均25.2万人次,居民预期寿命等健康指标保持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城市发展迈入更高阶段,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园区聚焦居民生活,不断优美城市环境、精细城市治理外,还以高品质、多频次的城市艺术生活为宜居“加分”。

音乐厅、剧院、美术馆……不同的艺文空间,让人们很容易遇到自己喜爱的演出或展览中。

通过对人才服务“加码”,打造了安居乐业“幸福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为了让人才愿意来、想要留、能扎根,园区既有政策福利的“硬举措”,也有重才惜才的“软环境”,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的出彩成就园区发展的精彩。

记者手记: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一直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使命。

迈向“而立之年”,
园区必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
“干”的作风,继续当好排头兵、先行者,更自
觉地着眼全局、勇于探路,主动把握时代赋予的
机遇,直面新时期各种挑战,在新征程中接力跑
好这一棒的高质量,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张绚
丽画卷中演绎出更精彩的“园区故事”。

心怀未来,逐梦前行。

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园区正跃然于纸上。

再过3年,到2025年,那时候的园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建设将取
得重大进展,苏州城市新中心功能明显增强。

再过13年,2035年,到那时的园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世界一流自贸试验区、
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

再过28年,2050年,到那时的园区,将全面建成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园区、面向未来的魅力
宜居之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