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理论的例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程设置理论的例子
【篇一:议程设置理论的例子】
三、议程设置理论视角下的政策宣传
上文两部分已简单介绍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政策宣传的内涵、定位和语境,下面主要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运用议程设置论进
行政策宣传作些简单的论述。

(一)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对议题的关注以吸引更多的政策宣传
对象。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
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
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
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这种政策
宣传体现在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
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比如新闻媒介头版
头条、一号文件、社会热点、重要通知等,有的新闻都是按照顺序
列表的,这样肯定存在公众对新闻传播的政策关注程度无形中按次
序排列。

政策宣传中需要考虑各个政策的重要程度,根据具体情况
具体排序,把更多的事实意见呈现给大众。

(二)强调某项议程内容,提高公众对重要议题的重视程度。

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
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三)通过议程设置,整合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讲,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
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
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政策的话语表达,可以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而成为公众的议程,一旦其表达片面,公
众的行为方面便出现连锁偏差;若侵犯公众的利益,则引发相反的
议论。

议程社置理论强调媒界议程整体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注重
考察一个时期内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并且发展到研究大众媒
介传播的形式和氛围这种无形的设置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对公众议程
的影响,这对于“舆论导向”的研究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主观的舆论导向要放置到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中去进行综
合考察,从而避免引导的片面性。

(四)通过议程设置,注重议题的表达和影响。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政策宣传中还会产生宣传矛盾,即同时进行的政策宣传之间相互冲突以至政策目标群体对所推行的政策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产生认同意识和接受行为。

(五)合理评估政策宣传的效果而避免期望过低或过高。

上文提到宣传不足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非故意宣传不足,二是故意宣传不足。

非故意宣传不足是由于政策执行者考虑不周、思想疏忽而不自觉地造成的政策宣传不足。

故意宣传不足的情况下,政策执行者往往习惯于少数人内部掌握政策,以为只靠少数人就可以推动政策执行工作,有的政策执行者甚至常常采取所谓的保密措施,不让政策客体政策的精神,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就是宣传过头:指对所推行政策有益效果的宣传超过了政策执行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导致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期望值过高。

这就需要政策议程设置时很好地估评合理评估政策宣传的效果而避免期望过低或过高。

(六)把握议程设置的最佳时间,及时解释政策。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和设置都是需要有一定的形势和背景的,把握议程设置的最佳时间及时解释政策对于政策宣传有重要意义。

(七)在媒介议程设置中,对政策的表达要准确,要强调贯彻政策的条件,以免形成对舆论的误导。

党的政策的提出通常都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在具体表述是严谨的,同时也附加了实施政策的相关条件。

媒介在将这些政策通过议程设置转变为公众的观念舆论和行为舆论时,对政策进行某种形式的概括、提炼、阐释是必要的,但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必须正确,表达则必须准确,否则,无形中造成社会秩序不应有的混乱,影响政策宣传的效果。

(八)要处理好政策宣传、舆论导向与媒介议程设置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与我国舆论导向有衔接点,因为我国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传媒,旗帜鲜明地将舆论引导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舆论导向含义包括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的全面引导;而议程设置则是舆论导向上的第一阶段,即媒介通过有选择性的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九)政策宣传要立足于整体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考察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议程社置理论强调媒界议程整体上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注重考察一个时期内媒介议程设置的总体效果,并且发展到研究大众媒介传播的形式和氛围这种无形的设置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对公众议程的影响,
这对于“舆论导向”的研究来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主观的舆论导向要放置到媒介议程设置的
总体效果中去进行综合考察,从而避免引导的片面性。

【篇二:议程设置理论的例子】
作者:徐颖大学生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一位名为“郭美美baby”的用户引起
了网民的注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万众瞩目的程度。

她在微
博上经常展示自己的生活照,从中可以看到,她开玛莎拉蒂跑车、
在别墅开生日会,皮包、手机、手表都是著名的奢侈品品牌。

而最
耀眼的莫过于她的微博认证身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一点
引发了公众的质疑: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就当上了总经理,并拥
有名品和跑车,其财产来源是否和“红十字会”有关,而红十字会是
慈善机构,那大众捐献的钱物是否真正使用在了扶贫帮困的刀刃上?
于是,网友立即展开了“人肉搜索”,各种与郭美美及红十字会的相
关的说法迅速在网络传播开来,众说纷纭。

此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之大让人无不慨叹新媒体时代的力量,一般
新闻热点可以在公众中延续讨论一到两月,而郭美美事件热度不减
已近半年;同时这也是非常少见的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配合,共同
完成的一次深刻的调查。

在此,笔者将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就该事
件中的微博议程设置功能作一浅析。

“议程设置”理论在1972年由麦库姆斯与肖提出。

他们在《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内容是关于1968年总
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
究的总结。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
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
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在传统的媒体报道中,议程设置功能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公众每日
阅读的纸质报纸或者期刊杂志上,就有许多由传统媒体进行首发并
为公众设置议题的报道,在我国,这样的议程设置有时还带有一些
舆论导向的功能。

自从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普及以来,公众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络的时效性、全时性、内容的海量性、开放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双向性,还有传播方式的虚拟性,都为网民的言论与监督权利开辟
了新的空间。

从早期的bbs到后来的博客、博客,到如今的微博,
无不是“公民新闻”和“设置议题”的发源地。

而这一功能在我国当下
盛行的微博时代中特别显著。

这样一种由“微博公众”设置议题、有公民新闻成分的事件报道,尽
管最终没有实现公众所期待的面对面、广泛的对话,但仍然达到了
促成问题解决的目的。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

该层面以告诉人们针对对象来“想什么”的方式,把他们关心和注意
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并且能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联动作用。

在郭
美美事件中,微博即起到了这一作用。

在意见领袖首先提出对郭美美、红十字会的疑问后,网民感到共鸣与认同,随即注意力集中到
这一事件,并用自己的力量——如“转发”、“评论”来扩大传播效果。

而该理论的第二特点,是它所考察的并非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中产
生的短期效果,而是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综合
社会效果。

郭美美事件从今年中一直到如今年末,依旧是大众热论
的话题,网络上对于郭美美事件的问责和反思角度各异、面面俱到,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

而议程设置功能还有一个
重要特点,就是它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
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也就是说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
地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
就承担了这样一种媒介作用,它从成千上万的微博条目以及微博话
题中选中“郭美美”这一条目进行梳理,用推上“微博广场”的“热点话题”的方式来提供给受众。

这样一种“再作业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会影响到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直接导致了后续网民以及
主流媒体的跟进。

从郭美美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微博作为新媒体中较为出色的一种,充分展示了公众的力量,颠覆了以往传统媒体传者、受者单向性的
模式,变为双向甚至是反向。

微博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获取新鲜事
的重要渠道,并凭借公众力量为社会媒体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人民日报》认为“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给予普通民众平等的话语权,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笔者从新闻
传播的角度,更可以感到,微博不仅改变传统新闻工作流程,成为
重要消息源,而且还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出现,即将影响到
整个新闻传播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甘肃网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