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负荆请罪 》第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负荆请罪
第课时
1.进一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表情,体悟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2.了解剧本形式,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重点】
透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体悟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难点】
感知剧本透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复习铺垫导入: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思考,积极调动脑海中储存的词语,教师利用课件总结性出示:(廉颇: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生回忆在第一幕中习得的读书方法,再抓住第二幕中廉颇和蔺相如关键的几段台词,读好第二幕中人物的语言,从而体会廉颇的坦率直爽、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及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美好风范。
这样导入新课学习,水到渠成,很自然。
一、精读第二幕,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1.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边读边体会。
2.交流: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的体会作以下总结性板书:
蔺相如: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廉颇:坦率直爽知错就改
3.角色品读。
在第二幕中,廉颇和蔺相如的话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语言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呢?接下来我们分别选择廉颇和蔺相如的部分语言来共同研究。
①课件出示文本:
廉颇蔺大人,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廉颇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
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蔺相如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蔺相如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②自由练读体会。
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听后评价。
④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⑤教师总结读书要领:短短几句台词,读好了,剧中人物就活了,廉颇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们眼前。
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根据个人的理解作了补充。
4.运用学到的方法读剧本其他内容。
5.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6.推荐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或者男女生分别做廉颇和蔺相如,一位学生做韩勃,老师读背景提示;或者愿意做廉颇的一起读,愿意做蔺相如的一起读,愿意做韩勃的一起读,其他同学欣赏。
)
7.读后演一演第二幕。
①三人一组,商讨如何演好第二幕中的蔺相如、廉颇及韩勃。
教师提示:认真琢磨台词前面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提示语,表演中可适当加入自己的创造成分,但应依据剧本、忠于剧本,不要出现“漂移”。
②请三名同学作汇报演出。
演出过程中,老师邀请同学相机指导;演出结束,请全班同学对演员逐个进行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给下一步学生自主表演全剧以启迪。
[设计意图]对课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更高的角度把握文章内容。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佳的办法就是找到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语句,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二、溯源成语,拓展训练。
1.再读全剧,讲述“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
看了刚才的表演,再读全剧时一定有新的体会。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新的体会再读全剧。
回忆全文,结合课前阅读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说一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
2.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课下表演课本剧《负荆请罪》。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全剧。
三人一组,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和韩勃。
依据剧本,反复揣摩、领会剧中每个角色的神态、动作,人物语言要尽量忠于剧本。
[设计意图]让学生饰演剧中角色,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特色。
在饰演过程中,学生要弄清剧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态,必能对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本节课我们透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体悟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另外我们还了解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
课下预留的作业是排演课本剧,在排演课本剧时大家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中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中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排练成熟后可以邀请老师,评出“将相杯”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预祝同学们演出成功。
作业1
教材第29页第3题
作业2
一、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平庸.(yōu yōng)嘴唇.(chún cún)
2.这东西
..(dìdao dìdǎo),绝对不会假。
..(dōngxǐdōngxi)很是地道
3.他时刻勉(励历)自己要出类拔(萃翠)。
4.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平静安静冷静)。
5.负.荆请罪:①背( ) ②担负( ) ③倚靠( )
二、补充词语。
( )精( )神( )( )相对
( )枪( )剑( )有所( )
老迈( )( ) ( )( )大义
( )( )大度负( )请(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
这篇历史小话剧共分为幕,第一幕的主人公是,他是个的人;第二幕的主人公
是,他是个的人。
我还知道有关知错就改的成语
有、、。
2.你还知道关于廉颇或蔺相如的故事吗?请写两个: 、。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唯一的免费生
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了天津南开学校。
南开学校是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老师水平高,学生学业成绩好。
但是南开学校考试难,作业重,学费也很贵。
当时周恩来是跟着伯母过日子,全家靠伯父给人家做工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家境十分贫困。
周恩来吃穿极其简朴,他常常带一小罐酱当菜吃;学校要求学生衣着干净、整齐,而周恩来只有一件蓝布长衫,只好晚上洗,白天穿。
周恩来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学习特别勤奋、刻苦。
他不仅努力学好每门功课,成绩总是全班第一,而且课余时间还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的书,所以作文写得非常出色,全校作文会考,周恩来总是名列前茅。
周恩来品学兼优,全校同学都对他十分尊重,老师们也对他赞叹不已。
他那种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全体老师的心。
老师们经过讨论,一致要求学校免除周恩来的学费。
学校接受了老师们的建议,周恩来成了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
1.解释下列词语。
唯
一:。
品学兼
优:。
2.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按短文内容填空。
(1)短文介绍了周恩来成为南开学校的原因。
(2)短文赞扬了周恩来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1.yōng chún 2.dōngxi dìdao 3.励萃
4.冷静
5.①
二、聚会针锋唇舌若悟昏庸深明宽容荆罪
三、1.战国时代两蔺相如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迷途知返浪子回头痛改前非 2.示例:渑池之会完璧归赵
四、1.只有一个;独一无二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2.名列前茅艰苦奋斗
3.(1)唯一的免费生(2)艰苦奋斗、刻苦学习
-产生矛盾
(第一幕)
-
廉颇——当街拦路意欲发泄
蔺相如——有意避让顾全大局
↓
言归于好
(第二幕)
-
廉颇——背负荆条登门请罪
蔺相如——宽容大度以诚相待
-蔺相如深明大义、一心为国
廉颇知错就改、难能可贵
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紧扣戏剧冲突,充分挖掘剧本中表现人物不同情绪与神色的提示语,揣摩“潜台词”,读出韩勃和蔺相如语言中的“情绪对比”,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一心为国的宽广胸怀,处处凸显“透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体悟人物内心”这一教学重点,使“感知剧本透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水到渠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各教学环节还可以再进一步梳理打磨。
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环节,还可以再紧凑些,以便节省出时间增加一点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再教时,可以把“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环节与“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环节整合成一个环节,将节约的时间用在语言训练上,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一句中的“心思”换成“心事”行不行,为什么?等等。
3.联系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的来源。
〔答案大家找〕“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是这样的:“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bǐ)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jǐnɡ)之交。
”由这个故事引出两个成语: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4.课外自由结合,排演这个小话剧。
〔名师来指导〕这个话剧情节生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起来令人深有感触,为提高课本剧表演的质量,再现当时那感人的情景,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1)揣摩角色,走近人物。
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做到熟读成诵,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2)进一步分析人物,根据剧情的需要,亲手做一些简易的道具,如头饰、发髻(jì)、荆条等。
同时,为人物设计符合身份及当时情境的表情、动作,为表演服务,增强表演效果。
(3)适当补充为深化主题所需要的情节。
如,把“两幕剧”改成“三幕剧”,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等,使情节更丰富,主题更鲜明。
1.蔺相如简介
蔺相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赵惠文王时,秦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他随侍赵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封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傲,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
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2.廉颇简介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
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曾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位居其上,后感其顾全大局,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
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
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
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封为信平君。
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后老死于楚,葬于寿春。
3.渑池之会的故事
赵惠文王二十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在西河外渑池地方作友好会见。
赵王畏惧秦国,想要辞谢不去。
廉颇、蔺相如两人商量之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赴会,显得我们赵国软弱、胆怯。
”于是赵王决定和秦王相会,带蔺相如同行。
赵王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
席上,秦王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对赵王说:“我听说您喜欢弹瑟,请弹一曲给我听听。
”赵王就在筵席上弹了一曲。
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
”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现在我奉献盆缶,请秦王敲敲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肯答应。
蔺相如捧着盆缶上前,跪着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
蔺相如说:“我跟大王的距离不满五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请求,我可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卫们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
吓得那些人直向后退。
秦王很不高兴,只得勉强在缶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
”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
”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
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4.完璧归赵的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撞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叫一个手下人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
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