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17 苏教版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不读wéi音的 一组是( C )
①为政以德 ②何以伐为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为”字作动词和语气助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
④⑤⑥均作介词,分别是“替”“向”“替”之意。
阅读12.7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加点的三个词。
政:为政之道。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名词作动词用。 立:存在,生存。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 使动用法要译出来。
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者,的人。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危,危险。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颠,跌倒。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言,话。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附:附着。引申为增益。《荀子·礼论》:“刻生而
的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现代汉语的“以为” 是认为。
形容词作名词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 不守道义的人。就,动词,靠近。“有道”, 作宾语,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就:①接 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 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表示 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 呢”等。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对……怎么办?表 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 么”。
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 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 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 一样跟上来。
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 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 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
百姓也就对政府有信心了。富、足,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 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来, 不及物动词使动。 补充说明: 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 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
主谓倒置
“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
(2)必不得已而去: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 “必”是假设连词。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
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 信则不立”的理解。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 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 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 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世间有一种相互的情愿、一种情感的眷恋、一种情怀的着落,一种甜情密意的爱。 爱情在彼此之间、难得珍贵。需要包容和蔼,需要俩情相续。人生没有任何情感能抵得上爱情来的强烈。真爱从心底滋生,滋润着的爱;能让岁月变得丰满幸福。 爱情经历过静默欢喜的心跳,心潮澎湃的悸动,小心翼翼的呵护。挚爱灵魂的降临,柔情蜜意的体会,爱情的情愫引诱着彼此之间的情怀。爱情就像一团火焰,热情奔放在彼此之间燃烧;爱就像颜丽的山花,烂漫开放在彼此之间芬芳的岁月里。 爱情在彼此之间是愉悦、是幸福的向往,有一种渴念,一种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情的支撑,剩下的只有精神空虚,孤独寂寞。无论多么痛苦,爱情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在现实面前,只有理顺思路,忘掉不愉,打点精神生活,才能继续愉悦自己的人生。 当然爱情很美好,但有时也会不如意。人生本来就在旅途中,有阳光与暗淡的一面,难免会经历过低谷,不必过于焦虑不安。如果一方有离去的企图,千万不得挽留,留下的人也留不住心。人走了茶也就凉了,再温了也没了芳香。在拥有时好好地珍惜,爱情本来就需要真情来相待。 做人要懂得思考,一个愚痴的人,一旦跳进了失恋的漩涡、难以挣脱。忧忧寂寞、郁郁寡欢、心劳意攘不可自拔。一个明智的人,通情达理,一切顺其自然,不会执着于曾经的美好。既然她执意要走,爱情就已经失去了光泽。那么,何必再度留念她的光彩。 情感确实曼妙。有时机遇恰巧会眷顾了爱情。在擦肩而过的人群中谁能与你并肩同行;谁能理会同你一道上船、驶往爱的彼岸。在滚滚红尘中,只有俩厢情愿,情投意合,才能算是一见钟情,顺理成章。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爱情叫着缘分。在谈笑中相遇、在不经意中发生。爱情在几度转角处相识,最终还是选择初恋的那个好。这不要说偶尔、也不能说凑巧,他们在冥冥之间自然的形成。那是一种力量的无形缠绕,在偶遇中滋生存在着相遇的机会与可能。 树靠营养吸收生长,开花结果。人也需要吸收养分,也需要茁壮成长。特别在爱恋之间那微妙的时刻,得像春花一样灿烂,滋润着培育成绚丽多姿让人羡慕,让人欣赏。人靠衣装马靠鞍,一个人的内涵显示在品位上,整洁大方是对对方的尊重。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 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 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 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 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字 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 标志。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 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兴旺发达。
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 者则是“有耻且格”。把“德”、“礼”与“政”、“刑” 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 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 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
譬(pì)如:比如,就好像。
冉(rǎn): 姓。
庶(shù):
众多。①众多。人多。②百姓,平民。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 与“嫡”相对。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④差不多。⑤副
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èng): 千辆兵车。
彼相(xiàng): 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 辅佐季氏。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也。孔子 ,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 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 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 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附死谓之惑。”(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 用不足:用度不足。用,用度,费用。 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以,连词,而。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 感叹。“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 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
补充说明:
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这两字在 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 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
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 “拱”不通“共”。
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 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现 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 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
本文段论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 “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 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 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而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 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 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 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 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 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 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 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 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补充说明: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
“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宾语)
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后置的 介宾短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来。
④“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怎么能?表 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 问语气。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 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9、12.7、 12.9)、“教民”(2.3、13.9、12.19、 2.20)、“举贤”(11.17、2.20)、 “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 “百姓的信任”、1.5、16.1、13.6、 12.9、2.20、14.5)等。
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 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 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 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 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 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 天降音乐。”
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不能” 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 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
了。
名词作动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 “草”,好比草。
补充说明: 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使动用法
富之:使他们富起来。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盍(hé): 何不。兼词,是“何不”的合音。兼起疑问副词
“何”和否定副词“不”服,被感化。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 军旗,停击战鼓。
稼(jià): 耕种,种田。
居其所: 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 到卫国去。适,往,到。 问政: 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 这三项。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
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不读wéi音的 一组是( C )
①为政以德 ②何以伐为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②③④ “为”字作动词和语气助词时读wéi,作介词时读wèi。
④⑤⑥均作介词,分别是“替”“向”“替”之意。
阅读12.7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解释加点的三个词。
政:为政之道。 先:把……放在前面,先做。名词作动词用。 立:存在,生存。
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 使动用法要译出来。
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者,的人。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危,危险。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颠,跌倒。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言,话。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附:附着。引申为增益。《荀子·礼论》:“刻生而
的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为政〈以德〉:以德为政,用道德治理国政。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使用,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 事、祭祀等军国大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 蒙山的主祭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 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现代汉语的“以为” 是认为。
形容词作名词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无道”指无道者, 不守道义的人。就,动词,靠近。“有道”, 作宾语,指有道者,道德高尚的人。就:①接 近,靠近,趋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
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吧?表示委婉的 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什么……呢?表示 反问语气。还可译为“还用……做什么”“哪里…… 呢”等。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对……怎么办?表 示疑问语气,还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 么”。
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 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 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 一样跟上来。
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 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 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
百姓也就对政府有信心了。富、足,形容词作动词, 使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 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来招引他们(使他们来)。来, 不及物动词使动。 补充说明: 当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 行这个动作时,就是使动用法了。
主谓倒置
“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 “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补充说明: 主谓倒置,即谓语前置,是一种表示强烈感情
(2)必不得已而去: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 “必”是假设连词。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
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 信则不立”的理解。
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 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 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 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世间有一种相互的情愿、一种情感的眷恋、一种情怀的着落,一种甜情密意的爱。 爱情在彼此之间、难得珍贵。需要包容和蔼,需要俩情相续。人生没有任何情感能抵得上爱情来的强烈。真爱从心底滋生,滋润着的爱;能让岁月变得丰满幸福。 爱情经历过静默欢喜的心跳,心潮澎湃的悸动,小心翼翼的呵护。挚爱灵魂的降临,柔情蜜意的体会,爱情的情愫引诱着彼此之间的情怀。爱情就像一团火焰,热情奔放在彼此之间燃烧;爱就像颜丽的山花,烂漫开放在彼此之间芬芳的岁月里。 爱情在彼此之间是愉悦、是幸福的向往,有一种渴念,一种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情的支撑,剩下的只有精神空虚,孤独寂寞。无论多么痛苦,爱情只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在现实面前,只有理顺思路,忘掉不愉,打点精神生活,才能继续愉悦自己的人生。 当然爱情很美好,但有时也会不如意。人生本来就在旅途中,有阳光与暗淡的一面,难免会经历过低谷,不必过于焦虑不安。如果一方有离去的企图,千万不得挽留,留下的人也留不住心。人走了茶也就凉了,再温了也没了芳香。在拥有时好好地珍惜,爱情本来就需要真情来相待。 做人要懂得思考,一个愚痴的人,一旦跳进了失恋的漩涡、难以挣脱。忧忧寂寞、郁郁寡欢、心劳意攘不可自拔。一个明智的人,通情达理,一切顺其自然,不会执着于曾经的美好。既然她执意要走,爱情就已经失去了光泽。那么,何必再度留念她的光彩。 情感确实曼妙。有时机遇恰巧会眷顾了爱情。在擦肩而过的人群中谁能与你并肩同行;谁能理会同你一道上船、驶往爱的彼岸。在滚滚红尘中,只有俩厢情愿,情投意合,才能算是一见钟情,顺理成章。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爱情叫着缘分。在谈笑中相遇、在不经意中发生。爱情在几度转角处相识,最终还是选择初恋的那个好。这不要说偶尔、也不能说凑巧,他们在冥冥之间自然的形成。那是一种力量的无形缠绕,在偶遇中滋生存在着相遇的机会与可能。 树靠营养吸收生长,开花结果。人也需要吸收养分,也需要茁壮成长。特别在爱恋之间那微妙的时刻,得像春花一样灿烂,滋润着培育成绚丽多姿让人羡慕,让人欣赏。人靠衣装马靠鞍,一个人的内涵显示在品位上,整洁大方是对对方的尊重。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 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作宾语,动词宾语前 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 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 责备你们。是,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字 句”宾语前置,即用“是”字作为宾语前置的 标志。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 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兴旺发达。
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 者则是“有耻且格”。把“德”、“礼”与“政”、“刑” 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 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 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
譬(pì)如:比如,就好像。
冉(rǎn): 姓。
庶(shù):
众多。①众多。人多。②百姓,平民。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 与“嫡”相对。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④差不多。⑤副
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èng): 千辆兵车。
彼相(xiàng): 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 辅佐季氏。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也。孔子 ,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 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 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 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 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 12.7章:富民、正己 1.5章:正己 16.1章:正己
附死谓之惑。”(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 用不足:用度不足。用,用度,费用。 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以,连词,而。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 感叹。“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 写作“欤”。《论语》中均用“与”字,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
补充说明:
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这两字在 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 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
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 “拱”不通“共”。
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 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现 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合理即可。若论说成老百姓的问题,论说 民无诚信则不立,也可。)
本文段论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 “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 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 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而是“必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 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 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 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 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 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 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 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 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补充说明: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用”。
“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词结构后置,古代的介词结构(介词+宾语)
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后置的 介宾短语提前到谓语前面来。
④“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怎么能?表 示反问语气。“其”与“如之何”配合使用,加强反 问语气。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 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1.17章:举贤(去恶) 12.9章:富民 13.6章:正己 12.19章:正己、教民 2.20章:正己、教民、举贤 14.5章:正己
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9、12.7、 12.9)、“教民”(2.3、13.9、12.19、 2.20)、“举贤”(11.17、2.20)、 “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 “百姓的信任”、1.5、16.1、13.6、 12.9、2.20、14.5)等。
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 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 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 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 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 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 天降音乐。”
举善而教不能。 “善”指优秀者;“不能” 指能力差的人。
补充说明: 当动词、形容词处于宾语的位置,就充当名词
了。
名词作动词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好比风, “草”,好比草。
补充说明: 当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就充当动词了。
使动用法
富之:使他们富起来。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
盍(hé): 何不。兼词,是“何不”的合音。兼起疑问副词
“何”和否定副词“不”服,被感化。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 军旗,停击战鼓。
稼(jià): 耕种,种田。
居其所: 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 到卫国去。适,往,到。 问政: 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 这三项。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
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
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