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与兴趣研究
学院
专业物理学(师范)
年级2010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2014年月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第一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8)
1.1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基本概念 (8)
1.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 (9)
1.3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13)
第二章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分析 (14)
2.1 初中生学习动机特点 (14)
2.2 初中生学习兴趣特点 (15)
2.3 初中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 (16)
第三章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激发与兴趣培养 (18)
3.1 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19)
3.1.1 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 (19)
3.1.2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强化成功的体验 (19)
3.1.3、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力 (21)
3.2 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22)
3.2.1充分展现物理学的魅力。
(22)
3.2.2创设学习情境,体验自己探索新知的乐趣。
(22)
3.2.3精心安排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
(22)
3.3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维持策略 (23)
总结 (25)
参考文献 (26)
致谢: (27)
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与兴趣研究
杨某某
学校+学院,城市+邮编
摘要:初中物理老师经常遇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而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的状况。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动机能够有效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
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本文作者在分析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的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相关理论,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动机;兴趣;激发策略
Research on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Physics Learning of
Students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umou Yang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city 400715
Abstract: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often encount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poor due to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is not strong in physics learning. Learning motivation is learning drive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and also the essential psychological factor of influencing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effect, stimula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To inspir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o shift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academic knowledge to the desire of knowledge for students. In physics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lively thinking, emotional rich and the strong thirst for knowledge, teachers make good 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fully activat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positiv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s teaching.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s study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combined with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or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ncreas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Hope that through these strategies ca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physics teaching , let the students happy learning, active learning.
Keywords: junior middle physics ; motivation ;Interest ; strategies of inspiring
引言
(1)、研究背景
进入新的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落后。
只有把教育做好,才能把人口的劣势转化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全民素质。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多数学生的个性被压抑。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对象不是少数考试“精英”而是全体学生。
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淡化应试选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健康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取得进步,提升广大学生的素质。
新课改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1]。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学习动力弱,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气氛凝重,教学效果差。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动力是许多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活动的发动、维持、完成整个过程。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比如有认知内驱力强的学生,在看到某一新鲜的物理现象时会产生强烈好奇心,并引发探索的兴趣。
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探索研究,遇到障碍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积极解决问题,最终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
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持久性差,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因此,学习动机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的兴趣在认知层面上来说与学习动机一致,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同时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够得以提高。
(2)、研究现状
国外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可分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动机三个方面。
行为主义动机观。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和小斯金纳。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归结为刺激—反应。
个体之所以表现出某种反应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反应和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某一反应因为先前令人满意的刺激而得到加强。
比如学生获得好成绩并且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他就会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
负强化是指通过去除反应后的厌恶刺激而增强反应。
如学生的考试分数低,被老师批评,那么他将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2]。
人本主义动机观。
著名的人本主义理论家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马斯洛认为人所有的活动都是由于某种特殊的需要引起的,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七个层次。
需要影响人的行为,不同人的需要不同,同种需要也会因时间等因素而发生变化,需要影响人们行为的方式。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3]。
认知主义动机观。
认知主义动机观的动机作用模型为S-O-R。
在刺激(S)与反应中间有一个中间变量,这个变量就是个体的认知(如思维过程,观念冲突,期望和意图等)。
根据中间变量的不同,认知主义动机观又可以分为成就动机论、归因论和成就目标论[2]。
成就动机理论由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出。
主要内容是: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完美,在最求成功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努力克服困难,获取成功。
高成就动机的人不喜欢凭运气获得成功,喜欢有适度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学指导意义较大。
他指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努力、身心状态、运气好坏其他因素六方面。
个性差异影响成败归因,上一次的成就归因会影响他下一次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
目前学者们将成就目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学习和掌握为目标,认为从事成就活动的意义在于掌握、理解任务,提高自身能力;另一种是以证明自身能力为目标,认为努力完成任务的理由是要证明自己有胜任该项工作的能力,认为比别人做得好才叫成功。
国内的学习动机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
基于国外学习动机理论,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其中以实
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4]。
刘加霞选取了背景某校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4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两者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是显著的正相关。
同时她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张亚玲和郭德俊在《学习策略教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学习策略的教学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有助于形成成就动机。
但是策略教学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提高来说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其他教学措施。
周爱保、金生弘对中学生的研究表明男生的避免失败动机比女生强,高年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比低年级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强。
还有针对教师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研究发现高自主支持的教师能让学生感觉到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
实证研究基本上包括学习动机理论的各方面,对教学有较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总体来说我国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还相对落后,许多研究尚未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学习动机理论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屈指可数。
在践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做此研究,目的是:综述学习动机理论研究现状,总结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点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动机和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在注重传统科学文化传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将物理科学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入课程中。
同时,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远比知识的传授要重要。
基于新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大背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如下:
(1)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在广大教师教学活动中经常被予以重视,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只是简单套用他人的一些策略而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本文旨在给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对学习动机的一个系统的认识,只有教师对各种动机
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策略,综合灵活运用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
(2)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教会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方法远比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要重要,授学生以“渔”远比直接给他“鱼”要重要得多,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敢于创新。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
第一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1.1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1.1.1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基本概念
动机指的是引发并维持行为的一种倾向。
学习动机是指对学生学习起推动作用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发、引导、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形成后能够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直接推动学习活动,对学习效果产生间接的影响。
学习动机按不同角度可分为不同的角度。
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上来看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与外界诱因无关,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如奖赏等引起的学习动机,一般达到目的后外部动机就会下降。
相比外部动机来说,内部动机更应值得我们重视。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
不同学者对学习兴趣的定义不同,但是都有其共同点:兴趣是一种内部的动力因素,是积极情绪的表现、是主体指向某一事物的自我活动。
根据兴趣的倾向兴趣可以分为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两类。
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都能促进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能够相互转化,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1.1.2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同样的概念,忽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区别。
学习动机从内部结构来看可分为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部分。
通常来说只有学习的认知驱动力才与学习兴趣一致。
年龄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基本一致。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得以迅速发展,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
此时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不再一致,与社会联系的动机越来越占主要地位,并逐渐形成为最主要的动机。
例如,初中学生面临初中升高中的压力,学生就必须压抑甚至放弃某些兴趣爱好,花大量时间于做练习来提高考试成绩。
中学阶段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学生认知动机的外在体现,即学生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些知识本身感兴趣;另一部分是学生通过外部动机因素有意识地调控、培养的。
该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但这种调控只是停留在学
科水平上,比较低级。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维持学习动机;反过来,较高的学习动机也可驱使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5]。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起来并不容易,而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相对要直接和容易一些。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关系又是相互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发学习的动机,而学习动机又能驱使学习者培养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
所以,在研究学习动机时不能忽略学习兴趣的研究,能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让教学变得更顺手。
1.2学习动机理论基础
1.2.1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1)强化论。
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要观点是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要获得教育的成果关键是分析强化的效果,并设计一个缜密的强化操作过程。
同时,行为主义者认为强化是建立和保持行为的基本机制,任何能够增强或保持行为频率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强化物。
例如,用心完成课外作业从而成功完成任务的活动,会因为教师的口头赞扬、给予较高分数、或者其他方式的奖赏而得到强化。
那么,在下一次的任务中该生很有可能会变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大的耐心[6]。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众多的动机观中有较广的影响。
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
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共特殊的目标。
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并且人的行为方式会受到需要的影响。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
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只有最低等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发起更高层次的需要。
比如,在课堂中一位很累很饿的学生不太可能认真听讲,时常抑郁寡欢的学生也不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更不用说他会积极动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了[9]。
就目前来说在校学生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是最容易缺失的是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
尤其是对于来自教师的爱的需要缺失。
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青睐或者被教师恶语批评,那么学生被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接下来,学生就可能认为自己无能,自己讨人嫌,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哪些摸不准教师对自己是喜欢还是不
喜欢的学生在学习上会表现出随大流。
所以教师要搞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沐浴在教师阳光般的爱下。
学生就会感到轻松自在,敢于发挥自己的个性,敢于质疑用于进取。
教师不能偏爱某一部分学生,而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爱。
(3)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A.Bandura,1977)是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代表人物。
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活动时的态度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有以下三点:
①决定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挑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在进行活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下去,努力克服困难。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反之。
②影响面对困难的态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直面困难,充满斗志,相信自己通过不懈坚持就能够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面对困难退缩、害怕,不敢尝试,轻易放弃。
③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富有自信心,情绪饱满,热情开朗;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充满焦虑和恐惧。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给予学生积极反馈并提出发展性建议,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建立信心,设置挑战性目标激发学习动机[7]。
(4)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论的代表人物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人希望将事情做得更出色,不断提高效率,进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这类人追求的是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障碍、破解难题、努力奋斗的愉悦体验,以及获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
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并不为他们所看重。
高成就动机者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
他们同样不接受成功难度超出个人能力之外的任务,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既不是唾手可得,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获得成功。
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的及时的信息反馈,进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5)归因理论
学家韦纳提出,人们往往把失败和成功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他认为成败归因能够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和期望的变化。
比如讲成功归因于
努力、能力等内部原因,那么人就会感到满足产生优越感。
但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任务简单等外部因素,那么人会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
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强等稳定因素,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性会得到提高。
若将成功归因于运气等不稳定因素,则以后工作积极性可能会增强,也可能降低[8]。
成败归因是人对于先前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总结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活动。
所以,成败归因对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1.2.2学习动机对习的作用
(1)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主动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指向作用,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指向某一特定的目标。
比如,物理课堂上教师给出以有趣的物理现象,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迅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该现象上面,接下来对现象背后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强烈欲望;相反,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却不能够很快进入物理情境中,学习行为的引发也不容易。
(2)维持学习行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维持学习活动,动机强的学生能够维持学习活动持久一些,动机弱的学生很有可能很快就终止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的强弱影响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持久的学习。
(3)强化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能对学习行为起强化作用。
所谓对学习的强化作用是指:当某一学习活动达到目标后,类似的学习活动的自觉性会得到强化。
与学习行为得到强化的同时,学习动机也会同样得到提高。
高的动机水平促进更高的学习成就,而更高的学习成就反过来让学习者有更高的学习动机。
并不是说学习动机越高,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任何任务都有最佳动机水平,不同任务的最佳动机水平不同。
例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更有利于任务取得成功,如果动机水平过高则只会适得其反。
此外,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会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活动。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有效促进学习动机的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又能够导致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因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双边的关系。
1.3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学习动机较为复杂,但是学习动机中最明显和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它的规律相对简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操作也更为简单易行。
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一句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拥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大胆探索新知。
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过程中他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观察能力、想象力、学习意志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存在于多个方面,但基本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9]:
(1)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
皮亚杰在研究兴趣的作用是曾将兴趣说成“能量的调节者,起发动储存在内心的力量的作用”。
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支撑和推动作用。
假如学生对其所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就可以实现不但可以积极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更会具有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
这就是学习兴趣的动力性之所在。
(2)让学习具有愉悦性。
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景当中,这种愉悦感会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力,努力获得知识。
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之后反过来又会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对学习的定向作用。
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促使学生自觉地思考、记忆和思探索观察到的物理问题,学习的物理新知。
因此,利用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定向作用安排适当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专注于物理的学习。
(4)弥补心智上的缺陷。
美国学者拉扎勒斯把学生分成智力组和兴趣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兴趣组的成绩高于智力组,并由此得出结论: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作用比智力更重要[10]。
智商高低于学习成就高低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
所以,教师不应绝对的以学生的智商高低来估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可以弥补智商上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普通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5)巩固学习的作用。
物理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出持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兴趣对学习的巩固作用可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习动力的巩固作用,较高的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也会保持。
另一方面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作用。
物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 他们掌握的物理知识记忆时间更长,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刻, 物理技能掌握得也更牢固。
学习兴趣对学习的作用是学习动机作用的一个具体表现。
初中生的学习动机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