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研试题(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氯化钠溶液
B. 空气
C. 纯碱
D. 纯净的水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的是()
A. 硫酸
B. 盐酸
C. 氢氧化钠
D. 碳酸
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A. 氢氧化钠
B. 氢氧化钙
C. 氢氧化铝
D. 氢氧化铁
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的是()
A. 铁
B. 铝
C. 氢
D. 钙
5.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A. 二氧化碳
B. 氧化钙
C. 氧化铝
D. 氧化铁
6.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
A. 氯化钠
B. 碳酸钠
C. 硫酸铜
D. 氢氧化钠
7.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的是()
A. 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B. 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C. 碳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D.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8.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学反应的是()
A. 氢气和氧气反应
B. 碳酸钙受热分解
C.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D.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9.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 甲烷
B. 乙醇
C. 氢气
D. 乙酸
10.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聚乙烯
B. 聚丙烯
C. 聚氯乙烯
D. 氢气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碳酸钙受热分解生成______和______。
2.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
3.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
4. 乙醇的分子式为______。
5. 有机物的特点是含有______元素。
6. 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在______以上。
7.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______。
8. 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
9. 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
10. 乙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______和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 简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3. 简述氧化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4. 简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实验目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原理: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盐酸溶液于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
2. 实验目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实验原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难易程度。
实验步骤:
(1)取少量锌片和铁片;
(2)分别将锌片和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
五、论述题(10分)
试述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2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氢气
B. 氧气
C. 水
D. 稀有气体
2.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电子的负电荷与质子的正电荷相等
3.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B.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C.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保持不变
D. 化学反应可以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碱盐的是()
A. 盐酸
B. 碳酸钠
C. 氢氧化钠
D. 氯化钠
5.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B. 溶液的浓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C. 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相互吸引
D. 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相互排斥
6. 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B. 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C. 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热量
D. 燃烧可以产生有害气体
7. 下列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B.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
C. 酸碱中和反应可以中和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D. 酸碱中和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8. 下列关于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B. 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比例是固定的
C. 化合物的性质与组成元素的性质有关
D. 化合物的性质与组成元素的性质无关
9. 下列关于物质分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分离是利用物质的不同性质将混合物中的物质分离
B. 物质分离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等
C. 物质分离可以使混合物中的物质更加纯净
D. 物质分离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10. 下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B. 环境保护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污染等
C.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D.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无关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____。
3. 溶液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混合物。
4. 燃烧是一种__________反应,需要__________参与。
5.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
6. 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纯净物,组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是固定的。
7. 物质分离是利用物质的不同__________将混合物中的物质分离。
8.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2. 简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3. 简述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4. 简述燃烧的条件和产物。
5. 简述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实验目的: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
实验原理: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燃烧反应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得更加剧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蜡烛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大小;
(2)将蜡烛放入一个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大小;
(3)将蜡烛放入一个充满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火焰的颜色和大小。
实验现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更加明亮,火焰大小增大;在氮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暗淡,火焰大小减小。
实验结论: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燃烧反应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得更加剧烈。
2. 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1)取一个集气瓶,瓶口朝下;
(2)将一根蜡烛点燃,放入集气瓶中;
(3)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逐渐下沉,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实验现象: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逐渐下沉。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3. 实验目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实验步骤:
(1)取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将它们混合;
(2)观察混合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和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酸碱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反应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第3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盐水
C. 氧气
D. 碘酒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碳酸钠的化学式为CO2
C. 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2
D. 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3. 下列物质在常温下为固体的是:
A. 氧气
B. 氯气
C. 氢气
D. 氯化钠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 物质的溶解属于化学变化
C. 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D. 物质的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5.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的颜色分别是:
A. 红磷:白色
B. 硫:蓝色
C. 碳:黑色
D. 镁:红色
6. 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 氢
B. 氧
C. 钠
D. 氯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碳酸钙难溶于水,但易溶于酸
B.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但不易与酸反应
C. 氯化钠易溶于水,且能与酸反应
D. 碳酸钠易溶于水,但不易与酸反应
8. 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 水
B. 氧气
C. 乙醇
D. 氯化钠
9.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B. 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氢气
C. 氯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D. 氢氧化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氢气
10. 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A. 氧气
B. 水
C. 氯化钠
D. 乙醇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化学式H2O表示________。
3. 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________。
4. 物质的燃烧需要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
5. 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____。
6. 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
7. 物质的酸碱中和反应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反应生成________和________。
8. 物质的溶解度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9.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10. 物质的燃烧产生的热量称为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2. 简述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简述物质的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
4. 简述物质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5. 简述物质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
(3)将试管口向下倾斜,收集氧气。
请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加入二氧化锰?
(3)实验结束后,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氧气?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3)将试管口向下倾斜,收集二氧化碳。
请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试管口要向下倾斜?(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加入稀盐酸?
(3)实验结束后,如何检验收集到的二氧化碳?
3.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锌粒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3)将试管口向下倾斜,收集氢气。
请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试管口要向下倾斜?(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加入稀硫酸?
(3)实验结束后,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氢气?
4.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钠的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2)加入适量的水;
(3)加热溶解。
请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加热溶解?
(2)实验结束后,如何检验制得的氢氧化钠溶液?
(3)实验过程中,如何防止氢氧化钠溶液溅出?
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D
3. D
4. B
5. A
6. C
7. A
8. C
9. B 10. A
二、填空题
1. 固态、液态、气态
2. 水
3. 相互作用力
4. 燃料、氧气、温度
5. 钠
6. 乙
醇 7. 酸、碱、盐、水 8. 温度、压力、溶质种类 9. 氧化物 10. 热量
三、简答题
1. 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由于物
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化,导致物质形态发生改变。
2. 物质的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溶解力。
溶解力是指溶
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吸引和排斥的作用力。
当溶解力大于排斥力时,溶质分子可以进入溶剂分子之间,从而实现溶解。
3. 物质的燃烧需要满足燃料、氧气、温度三个条件。
燃料是指可燃物质,氧气是
指燃烧过程中所需的氧化剂,温度是指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4. 物质的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在反应过程中,酸中的氢离
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5.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力、溶质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压力越大,溶解度越大;溶质种类不同,溶解度也不同。
四、实验题
1. (1)试管口向下倾斜可以防止氧气在收集过程中倒流;(2)加入二氧化锰可
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木条复燃,
则证明收集到了氧气。
2. (1)试管口向下倾斜可以防止二氧化碳在收集过程中倒流;(2)加入稀盐酸
可以与石灰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火焰熄灭,
则证明收集到了二氧化碳。
3. (1)试管口向下倾斜可以防止氢气在收集过程中倒流;(2)加入稀硫酸可以与锌粒反应产生氢气;(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收集到了氢气。
4. (1)加热溶解可以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速度;(2)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中,若试液变红,则证明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3)实验过程中,可以戴好防护眼镜,避免氢氧化钠溶液溅入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