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专用)2020版中考道德与法治一练通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领域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主题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法 (1)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2)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 (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四)民族自豪感的表现 民族自豪感是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传统、优秀品德以及对人类 文明的贡献等感到光荣的情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 实状况、未来走向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的精神。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 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包括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都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 、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材料一 2019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①在北京举行圆 桌峰会,来自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 来”的主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中国愿同各方一道,落实好本届高峰论 坛各项共识,以绘制“工笔画”的精神②,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 、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1)我们的生活,以中国的地域为生存条件,以中华民族的发展为历史渊源,以中华文明 的积累为现实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特征。 (2)民族文化对个人的情感产生重大影响,当代人的许多情感特征都可以从民族文化 中找到历史渊源。 (3)我们个人的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生存和发 展离不开祖国的土壤。 (二)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 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行动上 (1)自身和谐:努力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家庭和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遇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与家人 、邻居和睦相处。 (3)学校和谐: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关心集体,爱护公物。 (4)社会和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礼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社会 公益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社会。 【知识拓展】民族文化的含义
【素材探讨】①合作共赢。②精益求精的精神。③艰苦奋斗。④承担历史使命。 【素材设问】1.“工笔画”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哪些? 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2.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弘扬“工笔画”精神? (1)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自强不息、增强创新能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4)增强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原因 (1)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 基础。 (2)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 才能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3)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 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三、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 民主法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青少年的做法 1.思想上 把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增 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2.做好社会稳定与发展工作的原因 (1)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关 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我们要了解今天的幸福安宁生活来之不易,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协助政府和社 会各方面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3.理解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稳定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 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发展只能是一种美好 的愿望。 (4)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 (2)“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命运。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续奋斗。 (4)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 业。
3.在“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的过程中,中国应该怎样做? (1)要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与他国携手合作,促进我国全面发展。 (2)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开展广 泛的国际合作,谋求合作共赢。 (3)求同存异,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4.许振超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勤奋刻苦,自强不息,大胆创新,艰苦奋斗,勇担责任。
课时17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
考点30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九下第五课第二框)
1.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理解) 2.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运用) 3.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运用)
一、社会矛盾
1.正确理解社会矛盾 (1)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2)诸多社会矛盾在根本上与社会公正有关,如司法公正、行政公正、教育公正、分会的和谐稳定。 (4)解决这些社会矛盾,必须继续推进改革,构建和谐社会。
(五)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做法
(1)了解祖国发展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了解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增强“四个自信”。 (3)关注国家发展,拥护党的领导。 (4)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刻苦学习,锻炼自己,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六)正确认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材料二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许振超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 称号。1950年1月,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74年,只有一年半初中文 化的他进入青岛港,当上了码头工人。进入青岛港以来,他立足本职,自学成才,苦练 技术③,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 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他也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时至今日,“振超效率” 仍名扬四海、享誉全球,是青岛港的一面金字招牌④。在许振超看来,工匠精神就是 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港口也迎来了 大发展,许振超成为青岛港第一批桥吊司机。1987年,青岛港装卸效率仅为每小时30 多个集装箱,而许振超却创出了2小时卸载120个集装箱的纪录,但许振超并没有满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