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2017九上·西安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①舞台上艺术家演奏的乐曲_________动听,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②正在进行旅游开发论证的千岛湖水下古城,其历史可以_________到一千年以前。

③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唐山举行。

开园以来参观者非常多,可谓游人如织,_________ ,热闹非凡。

A . 优雅追溯接踵摩肩
B . 优雅追述纷至沓来
C . 幽雅追述纷至沓来
D . 幽雅追溯接踵摩肩
2. (2分) (2017七上·长春期末)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俄而雪骤:急下车引之:拉,牵拉。

B . 不逾矩:越过博学而笃志:坚定
C . 年与时驰:解除,卸下弛担持刀:疾行,指迅速逝去。

D .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身亡所寄:无,没有。

二、默写 (共1题;共14分)
3. (14分)(2013·黄冈) 补写句子
(1) 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

(赵翼《论诗》)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愁有价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愁有滋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愁有重量,李清照说:“________,________。


(5)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这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

(6)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总会替代旧的事物,正像刘禹锡在《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
(7)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戍边情怀的名句,请你任选一类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8)十八大后,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力弘扬勤俭节约之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4. (4分)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急待地来找我。

________
②小鸭子对母亲需索不体。

________
③我花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买下这只漂亮而温训的鸟。

________
④它总是窜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

________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
5. (10分)名著阅读,按要求答题。

接着来的是一只金龟子,顽强地滚着一个屎球。

汤姆碰了碰它,看它把腿贴住身体收起,装死。

这会儿,鸟儿已经嘁嘁喳喳叫得很欢了。

一只猫鸟——一种北方的模仿鸟——落到汤姆头顶的一棵树上,自鸣得意地模仿它的远邻颤着声儿唱。

忽然,一只樫鸟尖叫着,像一道蓝色闪电一样冲下来,停在一根汤姆几乎伸手就可触到的树枝上。

(1)
以上选文出自《》,作者为。

(2)
选段表现出主人公的生活情趣。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八下·蕲春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①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干枯。

(1)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的“空山”强调此处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

B . 诗歌前四句中的意象有明月、松树、山石、流水,这些意象集中表现了“山居”的充满生机的热闹的意境。

C .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表达诗人对山水淳朴生活的向往。

D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2)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7. (12分) (2017九上·梅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

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

”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

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

徐知诰以功迁升州刺史。

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徐温执之/被坚执锐
B . 遇由是不忍战/由是感激
C . 以吴王命说之曰/公输盘不说
D . 遇乃开门请降/乃悟前狼假寐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3)结合选文,分析徐温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8. (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

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

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

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

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

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

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

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

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

【甲】
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

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

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

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

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用各种方法使炉身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

都有什么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等等。

【乙】
④宣德炉里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

史料非常清楚,当时进贡风磨铜的单子上明确写着含有黄金。

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

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
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

【丙】
⑤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的含金量大约是3%。

我曾经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

我很高兴,直接上菜站找了个普通的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

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

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变得不易起褶。

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

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容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

——《马来都说收藏》
(1)
下面A、B两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出的,请根据内容判断它们应在原文中甲、乙、丙的位置。

A.《古玩指南》上的记载是46种颜色,有的书记载的比这个数量还多,那都手机微妙的区别了。

B.这是明末大收藏家项元汴在《宣炉博论》中的记载:“宣庙遂敕工匠,炼必十二,每斤得其精着才四两耳。

”宣庙,就是指宣德皇帝。

A应在处 B应在处
(2)
宣德炉名气大的三个原因是什么?
(3)
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第⑤段为例具体分析。

(4)
本文是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的关于收藏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概括。

9. (20分) (2017九上·武威期末) 阅读《拔掉那颗蛀牙》一文,回答问题。

她恨全家人。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
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2)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她恨全家人。

(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②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第①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4)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九上·长春开学考)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一)题目:好习惯伴我成长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亚洲和我国南方有众多的毛竹,绿意葱葱,姿态优美,楚楚迷人。

但它的成长颇具传奇:幼小时的毛竹生成很慢,最初的五年中你几乎看不出它的生长,然而,五年过,它像施了魔法一样却疯狂的拔节成长,最开始时每天可长30厘米,不到两个月就可长到二十米多高,即可遮天蔽日。

原来,几周内看似不可思议的变化,都源于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扎根土壤,深植根系,看似默默无闻的毛竹在长期蛰伏之后,终于迎来了暴风成长。

打好根基,充分准备,适时绽放,不失为人生明智选择。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默写 (共1题;共14分)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三、书写 (共1题;共4分)
4-1、
四、名著导读 (共1题;共10分)
5-1、
5-2、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2分)
7-1、
7-2、
7-3、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八、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