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聒.噪(guō)冠.冕(guān)游弋.(yì)矫.揉造作(jiǎo)
B.惭赧.(nǎn)亵.渎(xiè)伛偻.(lǚ)日星隐曜.(yào)
C.豢.养(huàn)瞥.见(biē)恣睢.(suī)浩浩汤汤
..(dàng)
D.恪.守(kè)宽宥.(yòu)阴翳.(yì)雾凇沆砀.(dàng)
【答案】C
【解析】
【详解】
C项“瞥”读piē,“浩浩汤汤”读sh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取缔颤巍巍正襟危坐气冲斗牛
B.诀别秫秸秆催枯拉朽纷至沓来
C.狼藉狙击手恍然大悟珠两悉称
D.奔弛流水账漠不关心负箧曳屣
【答案】A
【解析】
【详解】
A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B摧枯拉朽。
C铢两悉称。
D奔驰。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乱花渐欲迷人眼,
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爱莲说》中周敦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
【答案】山岛竦峙念天地之悠悠一览众山小浅草才能没马蹄提携玉龙为君死月有阴睛圆缺羌管悠悠霜满地峰峦如聚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竦峙、提携、君、睛、羌、聚、淤、染、濯、涟”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睛】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
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
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
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
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都长得很秀气。
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衬着新鲜的绿叶。
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像一把老式的木梳。
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
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
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小孙子吃。
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
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
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他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云南的一个地名)的马。
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
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
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它总不好好走路。
马夫拽着它的嚼子,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
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若是谱出来,就是:
│#556——│532——‖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
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556——│532——‖
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
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
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
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
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
穿过这条巷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
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
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
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
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
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
忽然回过头来看看。
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1.文中有好几种叫卖声,请你分别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在写卖糕饼孩子的叫卖声之前,作者还写了好几种叫卖声,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关于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作者说“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并以音乐简谱的形式将其标注了出来,请你说说这一表达形式的妙处。
4.文中卖糕饼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文章的结尾很有味道,作者说当那个孩子“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收旧衣的脆亮,卖跳蚤药的苍老悲凉,卖杨梅、玉麦粑粑的娇嫩,卖糕饼的动听。
2.①描写“同行”们的叫卖,为卖糕饼孩子的出场铺垫;
②各种吆喝声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表现了动荡年代生活的奔波劳碌;
③各种职业、各种风格的叫卖与卖糕饼孩子的动听的叫卖声互相衬托,突出卖糕饼孩子的叫卖声更富有乐感。
3.①以音乐简谱直接记录原声,更富有现场感和表现力;②同时也是对文学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补充和创新,增添了文章的新颖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他是一个失学(失怙)的儿童;懂事;尽职;能够吃苦耐劳;在沉重乏味的职业中不失童趣童心;善良宽容。
5.①全文以主要篇幅介绍了卖糕饼孩子谋生的不易,重点是表现其“小大人”的特性。
结尾神来之笔,写出这个孩子身上童心未泯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和立体。
②结尾有幽默感,但这是含泪的笑,有些心酸(这是他暂时摆脱自己职业时高声叫喊,也是对于被限制的生活的抗议)。
③在表达效果上意料之外,又戛然而止,引人回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文中描写了收旧衣的,卖跳蚤药,卖杨梅、玉麦粑粑的,卖糕饼的等吆喝声,找出对声音描写的句子概括其特点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作者重点描写的是“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吆喝声。
前面大量描写“同行”们的叫卖,形成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为卖糕饼孩子的出场铺垫,突出卖糕饼孩子的叫卖声更富有乐感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以音乐简谱的形式入文,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要分析其作用,既要结合语境从它传达的内容入手回答,又要从它的别致带来的效果回答。
作者前文说“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接着就把他唱的腔调以这种音乐简谱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非常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小孩吆喝声的腔调之处,更加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使得文章本身更加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作者却还能清除地记得吆喝声的调子,说明这语调在他的记忆深处很深刻。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
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仔细阅读文章,围绕“天真懂事、吃苦耐劳、善良宽容”等方面具体作答即可。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的理解。
要求结合全文来谈对小说结尾的作用。
回答时要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主旨、读者感受等角度入手分析。
“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和前文所提到的“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形成了对比,体现了他童心未泯的一点。
当然,由此可见,这样的结尾与前文完全不同,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一个本该童真、天真烂漫的孩子,因为生计而变成了“小大人”,但他身上孩童的一面并未泯灭,这大概是现实给人最难以接受的苦楚吧。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阅读张勇的《浮躁是人的大敌》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工作时,有的人一张嘴就是困难,对待稍有难度的工作,退缩、畏难、躲避、闪人成为常态。
这样的人眼高手低、兴趣很多,但专注做一件事很难。
他们习惯于浅尝辄止,兴趣转移像流星雨。
这部分人心浮气躁,缺乏平和安静的心境。
②浮躁,是因为灵魂的栖息地没有建设好。
心理学认为,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化与盲目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的病态心理,使人失去准确定位,让人随波逐流,做事没耐性,难以持之以恒。
③浮躁,是过度自负或极端的不自信的心理造成的。
这两种极端的心理往往纠结于一处,一方面过度膨胀,一方面又心虚气短,只好先把口号喊出来,再千方百计投机取巧、蒙混过关。
浮躁表现在心态上,就是急功近利,总想一举成功;表现在学习上,就是静不下心、学不进去,急学现用,不求甚解。
④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说:“梦想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曾有一位学者去英国考察,看到牛津大学的草坪很好,于是向园丁询问经验。
园丁说,没有什么经验,就是要不停地浇水,只不过要浇900年。
浇灌我们的梦想,时间不是唯一的尺度。
有只争朝夕的心气,更需有日积月累的实干,这既是方法论,更是改变世界的信仰。
⑤如果我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
反观一日三省的孔子、墨黑池水的王羲之、虚怀纳谏的唐太宗,他们克服了浮躁之心,隐去浮躁之气,于是,成功显得如此简单。
浮躁被所代替,冲动被所折服,这才是长大的硬道理。
(摘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心浮气躁,缺乏平和安静的心境”的原因。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列举__________的示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_______。
3.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此对联可以放在第⑤段作为道理论据,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灵魂的栖息地没有建设好过度自负或极端的不自信的心理
2.举例论证英国园丁九百年不停地浇水使牛津大学的草坪很好日积月累地实干才能实现梦想。
3.(1)扎实(或者持重,踏实)理智(或者冷静)(2)曾国藩的对联是说:好人从逆境中崛起,但不要贪占;很多错误都是因为草率应对、顾及不周而犯,应该从容面对问解决问题。
第⑤小节中说“我们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安下心来做事就是指从容面对,二者观点一致。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根据②段“浮躁,是因为灵魂的栖息地没有建设好。
”③段“浮躁,是过度自负或极端的不自信的心理造成的。
”作答即可。
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文章划线句子举有一位学者去英国考察,看到牛津大学的草坪很好的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日积月累地实干才能实现梦想”的观点。
3.(1)解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所填写的词语必须是形容词,二是所填词语要与上下文意思契合。
第一空如“稳重、沉着、沉静”,第二空如“平静、镇静、镇定”等等。
(2)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
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上联,即说郭是好人,对郭氏的人生坎坷、从逆境中崛起表示理解和肯定,但嘱咐他不要贪占;下联,主要是告诫郭氏,很多错误都是因为草率应对、顾及不周而犯,应从容面对。
且更从容,就是要更从容地面对问题、更从容地解决问题。
与第⑤小节中说“我们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安下心来做事就是指从容面对,二者观点是一致。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两千多年前,先贤就在《大学》中阐释了“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家国情怀镌刻在国人的心灵深处。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大力弘扬兴家爱国的传统精神,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②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庭的前途命运总
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一方面,家是国的基础,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才会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另一方面,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家庭幸福才能长久稳固。
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家国情怀的起点。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终身为国家民族奔走的梁启超先生,以君子品性教子,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或主持殷墟考古开我国科学考古先河,或从事古建筑研究与保护成为建筑学泰斗,或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我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他们在不同领城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陈毅元帅曾作诗教子:“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当作前锋。
”陈家三子一女成年后,勇担使命,皆有作为。
正是良好的家风滋养了赤子的报国情怀。
可见,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
④弘扬家国情怀,更要爱国奉献,敢于担当。
从“先天下之忧而化,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担当,都生动诠释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有许多中华儿女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
“大庆铁人”王进喜,不怕苦累,无惧牺牲,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了一切,他留下的“铁人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太行 35 年,倾尽心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践行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在新时代的新征途上,只有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担当起时代的使命,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辉煌。
⑤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
怀齐家之志,担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力搏击,让自己的人生在为国为家的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1.文章第①段和第②段都引用了《大学》中的话,二者作用有何不同?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说说作者是如何得出“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结论的。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心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现实生活作简要说明。
【答案】1.示例:第1段引用《大学》中的语句,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弘扬家国情怀这一话题的论述;第2段引用是为了证明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
2.示例:首先提出家风的重要性;然后引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名言,论述家风与家国情怀的关系;接着举梁启超、陈毅教育子女,养成良好家风,培养家国情怀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结论。
3.示例一:读完文章,我认为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注重家风建设,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
《岳飞传》中岳母教子有方,岳飞从青年时代起就牢记精忠报国,后领兵抗金,保家卫国,终成一代抗金名将,至今受人敬仰。
示例二:读完文章,我认为弘扬家国情怀也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
在升旗仪式上,我们行注目礼,我们高唱国歌……这些看起来是平常小事,实际上是我们对祖国崇高敬意的真挚表达。
【解析】
【分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运用作用的理解。
议论文开头的引用,一般有引出论点或者论题的作用;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如果是引用了名人名言或事例,还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
文章的开头引用《大学》中的话的主要目的是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论题——弘扬家国情怀,并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大力弘扬兴家爱国的传统精神,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文章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目的是有力地论证“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这一分论点。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文章第3段首先提出家风的重要性;然后引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名言,运用道理论据论述家风与家国情怀的关系;接着列举梁启超、陈毅教育子女,养成良好家风,培养家国情怀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注重家风建设,才能切实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结论。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主观感受(心得),本题作答可从“弘扬家国情怀重要性”的角度来谈心得,言之成理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猫搏雏雀①薛福成
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
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噬②雀母。
其雏四五,噪而逐猫,每进益怒。
猫奋攫③之,不胜,反奔入室。
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④,飞入室者三。
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
哀哉!猫一搏而夺四五雏之哺,人虽不及救之,未有不恻概⑤于中者。
而猫且眈眈然,唯恐不尽其类焉。
乌乎,何其性之独忍于人哉?物与物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①选自《庸庵全集》,薛福成,清外交家,散文家。
②噬:咬。
③攫:抓取。
④啁啾:许多小鸟的叫声。
⑤概:通“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不胜,反.奔入室______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______人虽.不及救之______
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雏雀习飞其.下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并非闲笔,实为突出表现下文猫“突噬雀母”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