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读《抗战时期大后方民营工业情况简表(1937-1944年)》,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B.民营工业成为国家经济支柱
C.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得到改变D.民营工业发展适应时代需要
2.据统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达到23.4%,到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其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据此,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农民传统的家庭纺织业逐渐瓦解
B.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逐渐解体
C.中国近代化和商品化的速度逐渐加快
D.中国的家庭纺织业可有效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3.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在其翻译作品《重学》的序言中说:“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

推其原故,制器精也。

推原制器之精,算学明也………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摄,奉朝贡。

”据此可知,李善兰
A.赞同维新派的政治主张B.认识到科技强国重要性
C.放弃了天朝上国旧思想D.开启了早期西学东渐潮
4.“在‘新政’期间,国家不再干预劳资纠纷,而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在激进劳工运动的配合下,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承认劳工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工处境。

”美国政府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困境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D.缓和资本主义劳工矛盾
5.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人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
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
A.雅尔塔体制的捍卫者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
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
6.“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

材料中“铁和血”“煤和铁”分别喻意A.武力手段、工业基础B.暴力战争、国家垄断
C.强权政治、商品经济D.专制统治、自由竞争
7.在一些地方出土的一些反映汉代孔子与道门关系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见老子,孔子居右执贽处从位,左向对着老子,单向鞠躬行鞠躬礼.这反映了汉代
A.道家的黄老无为学说处于正统地位B.孔子的政治地位比较低下
C.尊儒政策对基层思想意识影响有限D.三纲五常未被统治者采纳
8.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在位)生性犹豫,遇事很难作出决断。

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

这一议事流程
A.表明国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框架
C.实质是内阁与国王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
D.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形成
9.有学者曾说,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该学者认为行省制度
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有利于维护地方的稳定
C.易于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D.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10.“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

”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11.1978年下半年,省级以上刊物刊出的讨论文章达650篇,形成以理论界为主力,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人人关注的场面。

当时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A.“两个凡是”B.“真理标准问题”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D.“党的基本路线”
12.2014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业博览会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

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的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

在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B.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C.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D.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材料 1926 年,美国武装进驻尼加拉瓜并支持保守党建立迪亚斯政府,引起许多地方起义。

1927年5月,自由党领导的立宪政府同美国签订投降协定,其中参与起义的将军桑地诺拒绝投降,在山区建立根据地,走上了抗美游击战争的道路。

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在军队内部保持平等关系,官兵之间互称兄弟;出版刊物加强对军队的历史教育,军队和人民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美国对尼加拉瓜的干涉,引起世界舆论的抗议,1933年,美国撤出尼加拉瓜,美国在尼加拉瓜进行了6年侵略战争,最终仍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摘編自(美)布拉德福德·伯恩斯《在尼加拉瓜的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桑地诺对军队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的特点。

14.(20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董伸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
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D
【解析】
从表格数据的解读可知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营工业的发展中,五金、机器制造、化学等重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资本都占据主要部分,这与抗战时期军事的直接需求有关系,D正确;抗战期间中国的民营工业因为战争和搬迁,其发展遭到较大挫折,排除A;近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2、A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直接获取”,依据“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达到23.4%”、“其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可知,我国家庭纺织业出现“耕”“织”分离,农民传统的家庭纺织业逐渐瓦解,故选A;B项不符合“直接获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3、B
【解析】
根据题干“推其原故,制器精也”可知,李善兰认为中国边患问题源自于科技落后,认识到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和基础数学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威海外各国,令震摄,奉朝贡”具有明显的传统天朝上国思想,排除C项;早期西学东渐潮由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开启,排除D项。

故选B。

4、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根本目的”,美国国家改善劳工的处境,表面看是缓和阶级矛盾,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总资本家”的利益,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C正确;AD是目的之一,但其根本目的是雏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排除。

故选C。

5、D
【解析】
材料“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媒体”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是导致其巨变的主要因素,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更多的是强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不能说“国际传媒”是东欧剧变的始作俑者,C排除。

故选D。

6、A
【解析】
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和血”就是依靠战争,用武力手段建立帝国;“煤和铁”强调了工业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煤为工化提供主要能源,而铁则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所以“煤和铁”就是德国的工业基础,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材料的喻意,排除。

7、C
【解析】
地方出土的汉画中,大部分是孔子谦恭拜见老子情形。

这反映出汉代政府的尊儒政策对地方影响有限,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道家的地位,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孔子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三纲五常,故D 错误。

8、D
【解析】
材料体现的内阁大臣遇事时,往往先由主要大臣聚会商讨,形成一致看法后再在女王召集的内阁会议上提交女王批准,这体现的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运行过程,D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错误;B 是英国《权利法案》的影响,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C
【解析】
依据材料“行省制度‘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可知该学者认为行省制度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局面,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依据材料“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可知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央的节制,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中央政权受到削弱时,行省容易形成割据力量;D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该学者认为行省制度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而是地方权重、中央权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B
【解析】
由材料“高产卫星”可知,这是发生在大跃进期间,所以答案选B。

A是在1953-1956年;C是在改革开放后;D是在1973年后。

11、B
【解析】
“两个凡是”的出现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不会出现刊出大量讨论文章讨论的现象,故排除A项;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故选B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在80年代末提出的,故排除C项;“党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上开始提出的,故排除D项。

12、D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说明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而材料强调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B选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看不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在扩散和传播,尚未完成。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违纪行为;实行军队内部关系平等;出版刊物对军队进行教育。

(2)特点: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依靠工农独立进行抗战;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

【解析】
(1)根据“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得出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违纪行为;根据“在军队内部保持平等关系”得出实行军队内部关系平等;根据“出版刊物加强对军队的历史教育”得出出版刊物对军队进行教育。

(2)特点:根据“走上了抗美游击战争的道路”得出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根据“在山区建立根据地”得出依靠工农独立进行抗战;根据“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得出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

14、(1)主要内容:忠孝。

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

(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广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3)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信息“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概括得出:忠孝。

“主要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重用儒生等方面回答。

(2),“出发点”,据材料二信息“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概括得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种途径”,依据所学知识从格物致知、致良知角度回答。

(3),“新内涵”,据材料三信息“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归纳得出:世界意识。

“现实意义”,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