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探究-4页word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剖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剖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教学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等。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创新现实需求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指导,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综合效益,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一、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途径
1.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为而治”重要途径。
理论总是灰色。
课堂教学与理论说教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手段,方式生硬,效果并不理想。
毛泽东同志说:“只有人们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真理性标准。
”社会实践能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真切地内化社会主义性质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与价值准则,把自己未来归宿于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找到自己为之奋斗终身价值,加速自己社会化过程,在内心深处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对社会主义信念。
”
在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结合专业对个人关注问题亲身开展调查研究,认识社会民生,亲身思考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转变为主体,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求,以科学精神解决主观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思索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生专业思维与认知方式使认识更加理性、体验更加深刻,思想政治教育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效果。
由此,社会实践育人效能以专业性社会实践化人效能为最优体现。
2.专业性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之最佳辅助措施。
(1)专业性社会实践是专业知识学习与提高有效渠道。
它是学生自主选题一次教学实习。
在实践中加深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并加以应用,从而在实践中将理论变成技能。
(2)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培养发展专业兴趣良好平台。
它为学生系统、深入地剖析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兴趣课题与内容提供了机会。
通过将专业学习中兴趣点予以立项研究,在实际生产与专业岗位体验中剖析体悟,加深专业认知,甚至将专业兴趣发展为专业特长。
(3)专业性社会实践是专业课堂教学拓展与延伸。
在实践中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情况与现实需求实现专业知识深化掌握与内化提高,因此专业性社会实践比课堂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现实需求,提升了课堂专业教学效果,是对其拓展与延伸。
3.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有效依托。
(1)大学生在教学实习、专业岗位体验、行业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实践中,亲身经历,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干什么,提升自我认知;在亲身实践中获取具体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对工作者能力要求、职业发展前景等信息,建立起职业认知。
大学生结合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择业方向。
专业性社会实践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使教育取得实效。
(2)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中,学生用所学服务社会,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技能。
有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时,79.2%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12.7%被访者选择“帮助较小”,8.1%被访者选?瘛盎?本没帮助。
事实上大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有一定距离,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一定要经过岗位实践或体验,否则在就业过程就会频频遭遇困难与挫折”。
在近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等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成为相当重要社会问题。
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素养是高校育人重要任务。
专业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准备,是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有效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去专业性消极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专业性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育人效能、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综合效益积极作用,但对如何有效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认识还不很全面、到位,客观上造成目前很多高校对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认识深度与重视程度不够现实,甚至存在去专业性倾向,这对实践育人效能发挥具有消极影响。
1.社会实践活动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而非专业成长途径,削弱了实践育人效能。
我国每年正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个主题,可能是大主题也可能是大主题下设分主题或小主题。
学校团委或者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此种做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抓住时代主旋律,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聚焦社会中热点、难点问题。
但是,它局限性在于,实践游离于专业之外,学生走马观花,比较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实践仅是一种活动,甚至运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2.忽略学生实际需求,限制了学生参与范围,造成社会实践普及性不足。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途径,社会实践主要意义在于人员参与普遍性。
要努力扩大活动参与面,将大多数同学组织起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社会实践去专业性,成为学生活动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一部分,社会实践开展机制是自上而下任务分配性被动机制,实践活动成为局限于少数学生“精英活动”。
去专业性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身参与活动实际需求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身意义与价值。
3.与实践接收单位实际需求脱节,妨害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建立。
当前,社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并不到位。
不少单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走马观花,对企业社会发展无实际作用。
据相关调查,社会各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程度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得知,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与支持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社会单位是实践活动开展与取得实效重要依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依靠专业优势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满足社会单位技术提升、创新发展需求,建立学校、学生、单位互利互惠、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是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育人效能、扩大社会实践效果有效方式。
去专业性社会实践与接收单位实际需求脱节,实践多流于形式,甚至给实践接收单位造成负担,影响学校与社会实践单位合作向纵深发展,危害社会实践基地长效机制建立。
三、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路径剖析
1.健全相关制度,为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1)制定社会实践课程大纲与授课计划。
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管理体制。
目前,在山东大学(威海)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已成为学生必修课课程。
各教学单位应尽快制定社会实践课程授课计划,组织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针对各专业特点与专业资源,设计各专业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实施途径、执行办法等。
社会实践从一项活动转变为一门课程。
(2)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将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作为评选优质课程与优秀教师重要考评依据,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调查方法与研究手段,指导他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单位技术难题。
(3)完善学生创新学分申请制度。
学生所取得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课申请创新学分,从制度上对学生实践成果予以认可,诱发学生参与专业性实践主动性与积极性。
2.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业导师―就业导师―普通教师相结合多方位、多层次专业指导模式。
自山东大学(威海)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途径与载体受到导师们欢迎。
通过指导社会实践,密切了师生关系,践行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
导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从专业背景出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践效果得到保障。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负责人、生产技术骨干、社会名人等担任学生就业导师,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就业求职指导。
社会实践可以成为就业导师开展工作渠道之一。
就业导师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能力。
就业导师担任实践指导者加强了指
导力量,也促进了高校与社会交流沟通。
发挥普通专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作用。
专业教师学科素养与理论前瞻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重要资源。
“一方面,专业教师科研优势能使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活动内容丰富与活动形式创新;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实践活动围绕科研需要展开,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有助于进行各项实证研究与专业领域创新”。
3.建立专业性社会实践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差异模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全过程,而不是特定阶段“假期运动”。
高校建立切实有效实践培养体系,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开展实践活动,保障实践育人效果。
专业性社会实践开展必须以分阶段、递进式社会实践体系为前提,“针对各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认识―理解―应用―综合应用为不同目标,有针对性地由浅人深地开展不同形式实践活动”。
在大一学年,学校要根据学生入学时间较短,基本尚未接触专业课,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但他们好奇心强烈,具有较为强烈参与意识与热情。
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大一学生开展以大学适应、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专业性社会实践开展打好基础。
在大二学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初步具有用专业知识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学校引导学生加入专业性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与科技文化活动,承担一部分专业性工作,由高年级团队骨干培养、带动,体验专业性实践乐趣。
大三、大四学年,学生已经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开展就业实习、科技文化服务、专题调研、创业实践等与专业深入结合实践活动。
只有做到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层次引导,才能够切实发挥好专业性社会实践在实践育人中不可替代作用。
4.科学评审,做好实践总结交流。
总结评比交流是扩大社会实践成果,开展社会实践示范指导、推进社会实践工作有效途径。
实践活动评比表彰对实践活开展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因此评审环节必须科学合理。
学校层面评审,评审团成员专业背景要涵盖文、理、工科,设定一定人数比例,不应局限于文科类专业。
交流能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全面剖析自己优势与不足,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合理评价,找到提高完善自我渠道。
在社会实践结束后,优秀团队与实践项目进行展示与经验介绍,举办交流活动,互相取长补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今后社会实践开展奠定基础。
5.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互利共赢实践基地。
许多学生有热情、有积极性参加社会实践,但对实践选题感到迷茫。
组织者汇总教师科研课题中贴近生产、适合本科生参与项目,向学生介绍推荐,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与能力选择实践立项。
这种做法,既为老师们科研项目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助手,也解决了?W生实践选题困难,满足学生需求,教师与学生是双赢,社会实践工作效果也得到了保证,一举三得。
高校具有科技与创新优势,因势利导建设包含社会实践内容在内产学研合作基地,可以赢得社会对高校尊重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可。
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重要渠道,是加深社会实践深度,使合作双方向纵深发展有效途径。
因此,依靠专业优势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互利共赢实践基地是推进大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有效方式。
?⒖嘉南祝?
[1]高国礼,李荣华.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甘肃科技纵横,2019,(01):198.
[2]朱惠军.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社会实践体系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9):80.
[3]杨志群.中外对比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与剖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204.
Abstract:Professional social practice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tudents to grow,can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action" is the best auxiliary measur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raining
objectives,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occupation education,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Relying on social practice to professional,only as a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udents,limit the scope of participation,weaken the practice effectiveness. In practical work,through perfecting the relevant system,promote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grade,level of practice,scientific assessment,establishing cooperation base and other ways to improve practice efficiency.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