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中牡丹纹样的艺术变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i J
f K J FASHION GUIDE Z I
中国传统服饰中牡丹纹样的艺术变迁研究
李海冰,杨林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中国南北朝时期,牡丹纹样就已经作为主要装饰纹样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基本都是以写实为主。
到了唐宋时期其发展变得多样化,几乎囊括所有装饰领域包括服饰纹样。
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繁荣,服饰纹样 也因此呈现出特色不同的牡丹纹饰,写实、写意、夸张的造型可谓盛极一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 影响,牡丹纹样也以更丰富多姿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关键词:传统服饰;牡丹纹样;艺术表现
牡丹在中国被誉为“国花”,经过植物学家大量的考证,发现牡丹早在秦汉时期之前就已经存在,可谓历史悠久,不过当时基本是与芍药共称,又被称作为木芍药。
《本草纲目》中也有对此的记载,其中记载着牡丹与芍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花为红色称其谓“丹”,又因品种不同,后改为牡丹。
牡丹花因其美名被称为“国花”,并用于各种装饰上。
洛阳是牡丹的故乡,所以牡丹也被叫做洛阳花。
牡丹纹样作为装饰纹样有着很浓郁的民族气息,在民间牡丹纹样有着特殊的审美意向富贵,独立的形态和高贵的美誉也深受大众的喜爱,并保留下来作为吉祥图案,流传于民间,通过寓意、谐音、文字的形式的组合来表达和追求美好的愿望和希望。
在民间各种各样和牡丹组合成图案的纹样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们都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寓意。
牡丹和荷花、瓶子象征着花开富贵、健康快乐。
牡丹花搭配在缠枝的形式,因花藤的舒展和蔓延有着绵绵不息、蒸蒸向上的寓意,因此牡丹缠枝也有着“富贵连连”的寓意。
另外,牡丹不只是可以与图案进行搭配,也可以与文字相搭,也展现出了别样的美。
就好比牡丹和万字纹的结合,因为万字文其本身的文字意义中就包含万年祈福,二者的搭配组合就有了“富万年”的寓意。
我们还可以在民间嫁娶的场合,看到人们对新人的祝福,也包含了牡丹等吉祥物品。
但更多还是以纹样的形式出现,牡丹与石榴、佛手、桃子一起组成的纹样图案来祝福新人,希望新人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多子多福多寿。
在民间很多长辈对新人的新婚祝福中也多用牡丹的枝头上绣上一只白头翁,希望一对新人可以“富贵到老”、“富贵白头”。
南北朝时期,牡丹纹样就已经作为主要装饰纹样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基本都是以写实为主。
到了唐宋时期其发展变得多样化,几乎囊括所有装饰领域。
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繁荣,服饰纹样也因此呈现出特色不同的牡丹纹饰,写实、写意、夸张的造型可谓盛极一时。
1唐代服饰中的牡丹纹样
唐代染织生产工艺在织造、印染、刺绣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革新,染织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纹样更加灵活多样。
与唐代整个社会风尚和审美意识相一致,中国气派的花鸟纹样趋于成熟,开始出现写实牡丹花纹,花瓣重叠呈圆形,造型丰满,色彩艳丽,充分展现了唐代富丽华贵的审美
收稿日期:2017-02-20;修回日期:2017-03-02
通讯作者:李海冰,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服饰与艺术:设计艺术
特色,也是唐代牡丹纹样的一个显著特征。
唐代牡丹纹样的主要构成形式有团窠纹、陵阳公样、唐草纹、自由散点纹等几种经典形式。
团窠纹是将单独纹样组合成圆形,然后将团窠纹按照规则散点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散点排列的四方连续图案。
其中常见的宝相花是唐代的代表性纹样,尤其是以牡丹为母体的宝相花最具代表性。
它以社会审美风尚的代表牡丹为原型,采用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花中生花,花瓣层层交错的多层结构,如意云头般的造型,多层晕染色彩效果,极为厚重庄严、富丽堂皇,反映出唐代对于完美、丰满的审美理想的追求,成为唐以来中国一直沿用的民族化的纹样程式。
唐代民间喜欢将“天蓝地牡丹锦”制作成琵琶囊,这种锦面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团窠纹样,锦面布局紧凑而热闹,中心的团花牡丹由里向外有多种层次,花型饱满端庄,花纹形象趋向于写实,周围围绕夸张变形的牡丹,最外层花卉花叶相互缠绕,线条翻飞、生动活泼。
陵阳公样是唐代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纹样形式。
它在联珠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将现实生活中的鸟兽等两两相对,横向连续排列,纵向重复组织,又常与花、树结合。
代表性图案有唐代织锦《花树对羊织锦》,整个图案饱满充实、色彩华丽,其中的牡丹造型,牡丹花瓣层叠排列,饱满而立体,同样为写实风格。
唐草纹也是牡丹纹样常见的表现形式。
唐草纹是以波浪线构成其骨架,牡丹等花草穿插其中,孔雀、鸾凤、绶带鸟飞舞花草丛中。
牡丹花叶线条翻飞流畅,造型舒展而富有变化,硕大的花型充满灵气,整体造型不再拘泥于二方连续,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唐代发达的印染制造技术使得唐代牡丹纹样绚丽多彩。
纹样的配色主要有对比色配色和类似色配色。
其中对比色的配色方法最为流行。
由于唐代采用讳锦工艺,牡丹纹样的色彩多达10种以上。
常以浓重的深红、宝蓝等为底色,以其对比色彩为花纹色对比强烈,色彩醒目突出。
同时,色彩退晕、金银线包边,以及灰色和邻近色的运用使色彩鲜艳夺目的牡丹纹样又呈现和谐统一的效果。
类似色配色主要是通过各种染工艺加工而形成的,采取局部防染的方法,纹样色调明快,简洁大方。
2宋代服饰中的牡丹纹样
宋代牡丹纹样呈现出自由舒展、穿插自然生动的造型特点。
其中折枝花式和穿枝花式的牡丹纹样是典型样式。
折枝牡丹纹偏向于写实,花和枝叶生动而富于变化,线条婉转自然,花头向上生长,花中有花,花上生花,活泼浪漫。
同时牡丹枝干相连,花叶满地铺陈,珍禽异兽驰舞其间,纹样繁复,整体和谐统一。
民间常见的穿枝花式有凤穿百花、百花攒龙等纹样。
缠枝牡丹纹在宋代以后形成“喜相逢”的构成形式,组织构图变散点为连缀,花头与枝蔓形成具有动感变化的“S”形,花枝顾盼、回旋、反转,将单位花纹连为一体并在转折的重点处配以
层次丰富的花头,充满了美好而圆满的韵致。
宋代出现的多种几何纹样综合构成的八答晕式纹样是牡丹纹样新的组织形式。
八答晕式牡丹纹以垂直、水平和对角线组成的米字格为骨架,套以规矩花型,花型内填入牡丹花纹,花型外空间填满细腻的小型几何花纹。
此类型纹样复杂且组织严密,色彩十分华丽。
宋代牡丹纹样的配色与唐代大量使用对比色不同,受到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牡丹常用的朱红、草绿等鲜艳色彩饱和度降低,并且多使用邻近色调和,整体呈现明亮柔和、淡雅庄重的色彩感觉,纹样风格质朴生动,有着鲜的时代特色。
3元代服饰中的牡丹纹样
元代牡丹纹多为缠枝样式,由宋代穿枝花纹演变而成。
纹样组织形式为S形,主花周围环绕着繁茂的枝叶,装饰性极强。
元代蒙古贵族追求奢华的感觉,织绣纹样以浑金满地金花的繁褥装饰为主,更有多层次纹样重叠组合构
f t O i J
FASHION G W D E二?
成的新形式传世的百花攒龙绎丝织物:第一层次为缠枝百花龙纹,第二层次为小几何菱纹,缠枝牡丹与莲、菊、梅、牵牛等花疏密有致。
丝织品仍然是元代最重要和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面料,丝织加金技术在元代达到极盛,其中以片金工艺占主要地位,牡丹纹样精美,色彩艳丽,具有华丽艳俗的时代审美特征。
4明清时期服饰中的牡丹纹样
明代缠枝花牡丹纹样仍然是服饰纹样的
主要形式。
后来连缀式的组织形式成为流行,结合变化万千的变形手法,牡丹纹样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造型。
此外,散点式的组织形式也较常见,一种为规则散点,主花以牡丹团花纹为
主体,在平面织物上呈米字或井字构成骨骼,有规则地散点排列。
一种是自由式散点,以写实折枝花纹在平面织物上作多散点的自由排列。
添加夸张是明代花卉纹样的一个特点。
所谓夸张,一方面对自然形态高度省略概括,另一方面对其形特征加以强化、夸大,使其更具
典型性。
明代丝绸中的夸张牡丹纹,将牡丹花瓣卷曲的外形变化成卷云纹的造型,层层相叠,创造出比自然花形更富于装饰性的富丽堂皇纹样。
明代牡丹纹样色彩的总体风格浓重艳丽、色调爽朗又沉静娴雅。
底色与主体牡丹对比强烈的同时又添加了类似色和间色或以金、银等中性灰色包边处理,或运用晕色技术协调
色彩,色彩讲求对比又调和统一。
在清代牡丹纹样已成为织物上最常见的纹样。
清代出现散答花式纹样,是在折枝花、缠枝花纹样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其特点是注重牡丹花纹的自由散点排列,满地铺陈,纹样繁琐,结构上流于松散,不再依靠枝茎的连缀组织花纹。
随着印染技术的进步,单一形式的中国画以通俗的形式构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晚清最
著名的苏州刺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模式。
清
代的牡丹服饰图案更为逼真,生动具体的叶色与
服饰色彩相融合,或成为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淡
雅美,在清代作为纺织设计时代的特色图案。
5结语
中国传统牡丹纹样的形态演变及其内涵不
断发展。
而牡丹纹样由于社会审美思想在不同
历史时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
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典型载体,特别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可与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另一方
面可与现代不同面料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中国
服装设计得以复兴,也是纹样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余勇,张亚林,方琼琳.古代陶瓷牡丹纹样的外延组合装饰形式[J].文艺争鸣,2011 (2):83-85.
[2] 张智艳,吴卫,刘宗明.传统蝙蝠纹样艺术符号解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3-47.
[3] 吴巧丽.唐宋时期牡丹图案造型特征分析[J].美 术大观,2009(6): 247.
[4] 张燕燕,王秀峰.浅析中国传统牡丹图案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12):83-85.
[5] 王蕾.解析民间服饰中的牡丹纹样[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 165-166.
[6] 张静,张竞琼,梁惠娥.牡丹纹样在民间服饰中的形式美[J].纺织学报,2007(2): 108-111.
[7] 魏迎涛.中国传统的牡丹图案装饰与设计[J].株 洲工学院学报,2006(5): 9-11.
[8] 祁庆富,申敬燮.中韩传统织绣印染中的牡丹纹样[J].民族艺术,1997(2): 130-140.
(责任编辑: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