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洛阳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洛阳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
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 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
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
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
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2019年12月12日)材料二:
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
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
现在,在传播
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
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
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
“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
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
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
其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
能够做到这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
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播效果。
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最真实的生活。
我们生而为人,都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
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
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
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然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
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
(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网,2019年12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
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从而招致批评。
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作用。
D.透过李子柒的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的动机及明确的预设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
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
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
”
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
”
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
”
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
”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乡村复制品
李光彪
从乡村出来,游离于世态,漂泊在异乡,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国外,我会用别扭的英语回答:“我是中国人。
”如果在省外,我会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是云南人。
”如果在云南,我会用浓厚
的方言回答:“我是楚雄人。
”
我出生于滇中彝山的乡村农家,从小就受“变狗都要在城市才有更多骨头啃”的影响,历经曲折,不懈跋涉,扬眉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
端上了衣食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了“双职工”家庭,拥有了矗立空中的钢筋水泥住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刚进城的那些年,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既自卑,又自豪。
自卑的是从山旮旯里来,无依无靠,自豪的是已“农转非”,走出了厚厚的大山。
久居城市,便有许多感悟。
其实,城市最早原本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然后,土地上走来了耕耘的先驱者,筑巢搭窝,有了村庄,繁衍生息,有了物物交换的乡街子和小集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长大,从村庄演变为不种庄稼,只种高楼大厦的城市。
住在高楼里的人,虽然不像乡下人那样,使用农具,饲养家禽六畜,但各自的屁股下都坐着一个职位,立足的脚下都踩着一寸土地。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走进办公室,电话、电脑、相机、钢笔,犹如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犁、耙,缺一不可。
办公桌就像一块农民依赖的土地,书写的材料如一茬茬轮回耕种的庄稼,见证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与收获。
若荣升一官半职,掌门一方,单位就像一块农民承包的土地。
要种什么庄稼?是否会有好的收成?全靠自己思谋、指挥、组织,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漫步街头,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牛、马、驴、骡的蜕变;不绝于耳的喇叭鸣叫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声,仿佛是乡村川流不息欢唱的小河。
那些百里挑一的树木,仿佛是从乡村筛选出来选送部队的精兵,栽在街道旁,或是公园、广场、机关,像人一样扎根城市,装点城市的容妆。
那些如牛巨石,也被选美似的运进城市,立在显眼的地方,并镌刻上名人的题字,成为了城市文化瑰宝的象征。
回到家里,看看锅里煮的,碗里端的,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酒、肉、菜、油、盐,以及很多生活用品,都来自于乡村,都是农民耕耘土地奉献的硕果。
即便是那些铁制的、铜制的、木制的用具,或是瓷器、篾器、石器等家具什物,虽然从它们的身上已闻不到泥土的气息,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加工制作得再精美,最初的原料还是产自于乡村的泥土。
就连自己的住房,所需的砖、瓦、砂、石,同样还是来自于乡村山川的给予,并且都是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淘金的农民兄弟亲手建盖。
转眼,我在挤压的城市里打拼了三十年,不知不觉,在习以为常的岁月里老去,曾经极富诱惑的城市生活,也魅力减退。
反而开始厌倦城市的喧嚣、污染与拥挤,怀旧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不时想起老家的山水、道路、村庄、老人、特产等很多事物。
偶尔踏入乡土,住上几天,吃着有泥土芳香的农家菜饭,听着鸡啼狗咬,雀鸟叽喳,虫蚁啾,看着牛羊吵闹,不停蹄的驴骡马,憨厚拱槽的猪,就倍感亲切。
生于斯,长于斯,依存于乡村泥土的一切,原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其实,人是泥土的后裔。
每个人不管走多远,离开乡村多久,不论穷富贵贱,不论官商庶民,心中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老家,灵魂永远被牢牢拴在了乡村,那片泥土永远是自己的衣胞。
直至生命终极的那一
刻,尸骨仍然会像一粒种子,埋入乡村的泥土,坟头上再生的草木,就是自己的化身。
乡村逃兵、城市俘虏的我,像模像样住着村庄一样的别墅,开着飞鸟一样的汽车。
可是,早已脱掉布鞋穿上皮鞋,脱掉粗布衣裳穿上西装的我,总是割舍不下乡村的很多事物,有时总想把自己还原成乡村人的样子。
试图复制一些乡村的事物,养过鸡猫狗兔,或多或少都栽着来自乡村的桃梨果木,种着萝卜瓜菜。
在一茬茬泥土的问候中模拟着一缕缕乡愁。
人生易老天难老,少小离家老难回。
溺入城市的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究竟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来生回不去乡村的我,透过记忆的反光镜,不断地反复梳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才恍然大悟:我是一粒被风从乡村吹来的草籽,幸运地落入城市的空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被城市翻版,变成了乡下人的复制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将自己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生活与感悟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性情,又能引起现代人乡土寻根的共鸣。
B. 本文通过对大量农村事物与城市事物的描写,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眷恋乡村,悔恨进入城市的情感。
C. 本文构思精巧,既有按时间为顺序的纵向安排,也有以地点转换为思路的局部设计,深刻地诠释了“乡村复制品”的内涵。
D. 作者久居城市,但仍从乡土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E. 溺入城市的作者多次追问自己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答案。
既照应文章开头,又凸显了现代人在城乡转换中的不知所措。
7. 请简要回答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8. 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9.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我是乡村复制品”的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正式上线开幕。
截至23日22点,超过580万人次“涌入”会场,云逛展、VR逛书店买书、体验5G富媒书、看大咖直播……作为数字阅读领域具有年度“风向标”意义的国家级年度行业盛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携手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在5G+领域探索先行,创新拓展阅读方式,
大力推动全民E阅读。
内容丰富、体验新奇的云上数字阅读大会,在为全民提供了如临现场参会的体验之外,也让行业看到了市场消费的新趋势。
自2015年起,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
2019年,大会首次设置5G智能展区、5G+阅读展台,并融合5G直播技术,为参会嘉宾和广大用户展示5G+阅读、5G 边缘计算、5G数字家庭等5G核心能力,为参会者带来沉浸式的5G体验。
2020年,在5G按下“加速键”后,主办方不仅将大会活动搬到云端,其中5G的体验也覆盖了更多内容板块,提供了更丰富的玩法,包括云上VR书店、云博物馆、5G体验馆等。
其中,由移动云VR提供技术支持的咪咕中信云上VR书店,突破了线下书店物理空间限制,360°实景还原线下场景,打造了风格多元的虚拟书店空间。
参会者可在云端实景“漫游”,随时停留在感兴趣的区域,点击翻阅图书,通过VR导购选书一键下单。
更融合了3D动画、视频音频、环绕图文等多种富媒体形式,让传统的纸书从平面变得立体,大大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大会发布了《2019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整体规模达288.8亿,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率近15本。
稳步增长的市场中,90后用户占比达55.6%,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18-25岁的大学生付费意愿最为强烈。
白皮书指出,技术创新方面,除传统渠道外,数字阅读借助直播、短视频、社群讨论等多种新兴流量平台乃至跨界形式进行营销,使优质内容的传播拥有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有声书、AR/VR阅读、智能耳机、音箱、电子阅读器等技术、硬件的推陈出新,让万物皆可为读书媒介,全场景阅读已经成为趋势。
图一图二
“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将是数字阅读行业的必然趋势。
“咪咕数媒”相关负责人认为,依托5G特性,更多细分及垂直的阅读领域得以萌发、进步。
可以预见,作为国家大力推动的新文化消费产业之一,数字阅读行业将在5G提速之下迎来更多新机遇。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是5G+数字阅读的先行者,旗下咪咕阅读平台已汇聚了超60万册精品正版内容,全场景月活用户数超7000万。
近年来,咪咕数媒持续发力数字阅读领域的内容生产与聚合,推动信息消费在整个数字阅读产业的扩展。
依托中国移动先进的5G技术,咪咕数媒聚焦智能语音、VR、AR阅读、超高清无损音质、情境智能TTS等板块,推出了包括5G富媒书、至臻听书、至境听书以及5G融媒体手机报等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打造沉浸阅读体验,深耕数字化服务的价值。
(摘编白《新基建提速之下5G+ 如何改变数字阅读行业》,中国青年网2020.4.27)材料二:
5G+阅读,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读者可以线上逛全景图书馆,赏镇馆之宝,看馆藏图书……这些5G 赋予图书馆的想象力,将在不久后成为现实。
8月6日,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华为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5G时代新阅读。
不久后,国家图书馆将设立5G新阅读体验中心。
“身临其境、浸在眼前”,在中图集团的“5G新阅读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了未来的5G新阅读场景:
使用手机应用就可以全景进入国家典籍博物馆参观“甲骨文记忆展”;可以线上360°全景“走进”红楼公共藏书楼,从书架上点开一本《陆游诗选》即可阅读电子版;置身多面屏环绕的全景空间,刘慈欣的科幻漫画书变成动画,可以读、可以看、可以听。
5G+阅读,打破了空间和媒介的界限,延伸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更新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据介绍,中图公司和国家图书馆将在5G新阅读、知识服务、中国学研究、数字资源战略保存、按需印刷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利用新技术驱动新阅读、建立多元复合型的知识空间,提供智慧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新合力。
国家图书馆一方面广泛联合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推动文献信息资源的全网集成共享;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各类互联网知识信息服务机构合作,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国家文献信息立体化保障体系,更好实现高质量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的全域覆盖与全民共享。
当前,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孕育兴起,以数字化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信息服务的供需环境急剧变化。
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是数字文化产业,在新技术环境下都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打造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国家图书馆一直积极探索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摘编自陈雪《5G新阅读体验中心将落地国家图书馆》,《光明日报》2020.8.9)
10. 下列对5G新阅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上数字阅读大会,让传统纸质书从平面变成立体,丰富了用户阅读体验,使全场景阅读成为一种趋势。
B.5G+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让沉浸式阅读体验成为现实,也使更多细分及垂直的阅读领域得以萌发与进步。
C. 中国数字阅读大会连续五届携手咪咕数媒在5G+领域探索先行,创新拓展阅读方式,大力推动了全民E 阅读。
D.5G新阅读打破了空间和媒介的界限,延伸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9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7亿,近六成用户是90后,全国人均电子书接触率近15本/年。
B. 据统计,2016—2019全国数字阅读规模及增长率均逐年攀升,在稳步增长市场中年轻化趋势很明显。
C. 咪咕数媒已经推出了包括5G富媒书及5G融媒体手机报等产品及服务,正全方位打造沉浸阅读体验。
D. 国家图书馆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同推进5G时代新阅读,不久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5G新阅读体验中心。
12.5G新阅读与疫情防控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等相关知识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
好学,解属文。
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
周武帝平齐,拜天官都上士。
谔见高祖有奇表,深自结纳。
及高祖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
于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
高祖深纳之。
及受禅,历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
谔性公方,明达世务,为时论所推。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荷重任,每求外职。
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庶于国事有济。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
谔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民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
如闻朝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便分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兹,实损风化。
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
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始于此也。
谔又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
上以谔前后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
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
邳公苏威以临道店舍,乃求利之徒,曷若明告天下,事业污杂,非敦本之义。
遂奏高祖,约遣归农,有愿依旧者,所在州县录附市籍,仍撤毁旧店,并令远道,限以时日。
正值冬寒,莫敢陈诉。
谔因别使,见其如此,以为四民有业,各附所安。
逆旅之与旗亭,自古非同一概,即附市籍,于理不可。
且行旅之所依托,岂容一朝而废,徒为劳扰,于事非宜,遂专决之,并令依旧。
使还朝阙,然后奏闻。
高祖善之曰:“体国之臣,当如此矣。
”
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
后三岁,卒官。
(选自《隋书∙李谔传》,有删节)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B.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C.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D. 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治/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
在我国古代,男女都可有表字。
B.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 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D. 诸候死称薨,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