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点拨 启迪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当点拨启迪智慧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点拨即指点,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点拨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点拨方法呢?
一、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
上课伊始,教师两三分钟的导入引导设计犹如打开语言殿堂的大门,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又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注入些许躁动的教室,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
导入的“新”体现在是否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与简洁性等方面。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乐曲导入、图片导入、设疑导入、温故导入。
英语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导入时引导方法的多样性,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都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好的导语激趣又激情,对整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种导入方法,都要为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服务,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决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二、在学习新知关键之处点拨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三、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
如我在讲授vapour 和wind 的对话时,在新对话“I’m Vapour. It’s hot. I want to fly. I’m Wind. I can help you.”一出来,就立即放手让孩子个体表演角色。
我看到很多孩子在表演时都面露难色。
于是我马上灵机一动,在个体表演前增加一个教师与全体孩子间的换角色表演,教师可先表演风让全体孩子扮演水蒸气对水蒸气的话进行操练,同时渗透风的话,然后教师再扮演fat vapour 让全体孩子扮演风,这样为了吹起这个fat vapour ,学生自然不遗余力,兴趣盎然参与到表演中来。
如此一来,整体操练在真实的情境下得到了有效的进行。
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四、设疑之处巧妙点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题。
有位教育家曾告诫为师者:“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合理的提问,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需要,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展现的需要;优化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提问的设计,是作为导演的教师的本职工作,故教师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切忌将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变为毫无实用价值的“满堂问”。
在教授“I like the ... It’s ...(形容词)”时,我设计了四问,循序渐进、成功地引导孩子将该句型在课堂上生成。
在给孩子看逐个的小轿车图形时,我问了第一问:What do you see?接着第二问:What color is it?然后适时拓展词汇:Oh,it’s a cool car,do you think so?\It’s a funny car,isn’t it?最后问:Which one do you like?达到课堂语言生成的最终目的。
又如在对trash bin 一词进行拓展教学时,我就以“Where is my home?”来让孩子扮演这些物品展开讨论探讨废旧物品的归宿。
学问,学问,关键在“问”。
问是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觉悟的契机。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考的空间。
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启迪他们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教师在提问引导时要留“空余”,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五、巩固点拨在于“勤”,触类旁通授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授之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
”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教师不是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也说:“今天的教育的内容50%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
教学不能只交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会学”,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勤于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教学巩固阶段安排学生听文章,学生反映解决英语听力有困难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提供学生一些关键的问题,教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听的内容进行取舍。
又如学生在角色表演练习时,教师就要随时随地给其建议,予其帮助,引导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模版语言进行扩充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总之,教师要做知识的引导者,做学生的引路人。
当学生不会学时,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可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