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课件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直以来以它的过于抽象,不宜被学生理解而成为历来教学的难点。

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把它放在了六年级进行教学,而且没有系统地进行传授,只是作为思考题供同学们练习;而现在却下放到了五年级,特意抽出一节课来进行教学,至于练习题更是五彩缤纷,可见这局部知识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难度虽然相同,但是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敌不过六年级,这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各种变式练习,真可谓是难上加难。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能想象到我们五年级教师面临的挑战压力有多大了吧!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真正让学生理解“排水法〞的意义,那就是上升水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每次教学这个内容时,总是提前借教具——量杯,利用它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脑想,明白水位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物体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位上升,从而在我们的精心引导下明白上升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物体的体积,也就掌握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听起来是很顺,可是在实验完一开始做题,学生就又不知所措了。

这种一听就会,一做就懵的庞大反差,让我们不得不展开忙碌的补救工作。

起初我以为是学生的问题,思维打不开,死板硬套,不会灵敏运用。

可是这种现象连续在两届学生身上出现,这让我开始疑心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或许是我的教学还不够透彻。

于是我冷静下来,反省我的课堂,最后我把问题定位于教具的选择太单一了。

因为以前教学都是只用了量杯这一种教具做实验,上面有刻度,学生很简单就会从量杯内水位线刻度的前后变化中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但是在练习时,很少出现这么简单的习题,都是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玻璃容器内来测量,而这些容器都是不带刻度指示的,必须自己去测量,或依据有关条件来进行计算,从而得到答案;这样就出现了实验直观而练习抽象的脱节现象。

再加上这个知识点的有用性很强,但是你不可能要求学生为了测量土豆的体积就得去买
个量杯来做实验吧,况且如果是很大的物体的话,量杯就不有用了。

我想书中用量杯来测量的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虽说数学只需要掌握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理论,没有实地演练,是万万不行的。

可以说教师点到和没点到结果大不相同。

所以为了防止教具的单一性所造成的问题,我决定增加长方体和正方体玻璃容器来实验,期望能收到好的效果。

于是,带着我的猜测,我借来了水槽、量杯、长方体玻璃容器〔没有特意的仪器,就用大气压力实验盒替代〕、正方体玻璃容器〔1立方分米的学具盒〕,胶布〔做水位标记〕,当然没忘了西红柿和土豆这些不规则物体,开始了我的尝试。

先是复习容积和容积单位,接着出示西红柿,抛出如何求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绣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带简单介绍了阿基米德利用排水法求王冠的故事,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接下来的实验让孩子们觉得数学,其实也很简单。

第—个实验:往量杯里倒入300毫升水,再放入一个西红柿,水面上升到350毫升。

学生一看,马上就意识到西红柿的体积等于上升的水的体积,抢着答复:“西红柿的体积是50毫升。

〞立马就有学生反驳,西红柿是固体,不能用毫升做单位,最后要化成立方厘米。

第—关顺利通过,这是在意料之中的。

第二个实验:课后做一做2题,也是采纳正方体容器,只是珊瑚石换成了土豆。

接着又用长方体容器测量。

因为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水位的变化,所以仍能很快地说出解决思路,而且是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用放入土豆后的体积减去原来的体积;一种是求出上升的水的体积。

更重要的是通过两种容器的比拟,学生亲身体会到了水的形状随
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但是不管容器什么形状,算理都是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

第三个实验:练习九6题,用长方体容器和量杯做实验。

以前讲这道题时都是猪八戒拱地——凭嘴说,了不起就是画图援助分析,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各个量之间的联系。

这次采纳直观的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变化的过程,所以有90%的学生都能说出解决的方法。

这三个实验,由简单到复杂,符合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培养他们形象思维的同时,也开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

为了防止学生对题海战术的厌烦,我采纳了边实验边记录的方法,就是把实验的过程写在黑板上,就成了一道习题,改变了以往习题展示的老面孔,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而且这种类似研究汇报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对数学习题产生亲近感,会有种“噢,原来让我畏惧的习题是这么形成的啊!〞的恍然大悟之感,从而克服了局部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学生在看到直观的操作后,再读一读实验过程〔即习题〕,无形中就会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虽说把习题融进新授中,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但是目的性和针对性极强,新颖的授课方法也极受学生的欢迎。

同时从反应的作业情况来看,效果还是蛮好的。

甚至有几个学生也利用这种研究方法求出自己家的金鱼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所以在目前没想到更好的方法之前,我这个看似直白的方案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唯—遗憾的是学生小,我一个人还得做实验,还得记录,忙得团团转,要是有个助教来援助,说不定效果会更好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