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到超越——“《红高粱》之罗汉大爷”课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课例分析撒等愿職趣
—“《红高梁》之罗汉大爷”课例
杨帆
(邢台市第19中学,河北邢台054000)
关键词:中学语文;原生态阅读;思辨式阅读;拓展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21 )11-0060-05
教学设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 读整本书、大部头,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师生 都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带领学生品读重要名著节选,贴近文本细致 分析,层层递进深人阅读,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 豹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立足原生态阅读 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辨式阅读中把握人物 形象,在拓展式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进而帮助 学生增进对整部作品主题的把握。

本课是髙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烽火岁月”中的一篇小说节选。

选自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导入新课
师:这张照片上的四个人是谁,大家知道吗?这张照片拍摄于1987年,在山东高密也就是莫 言的家乡拍摄电影《红高粱》。

拍摄间隙,莫言作为东道主请张艺谋、巩俐、姜文去他家吃饼。

在 莫言家的院子里,三位男士和巩俐一起留下了 这张珍贵的合影。

据说吃饭当天姜文一不小心 把莫言家里唯一一个暖水壶踢爆了。

莫言情商 很高,赶忙打趣说道:“这电影肯定会爆!”果不 其然,这个电影火爆至极,获得了 1988年柏林 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那一年,电影在国内 公映卖出票房4000万,你可要知道,当时的电 影票四毛五一张,1988年的4000万是什么概 念?大约相当于电影观影人次超过了 4亿!那么 我们不禁想问,电影、著作《红高粱》为什么如此 吸引人呢?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原著《红高粱》,体验文字的力量,感受作品的 魅力。

二、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原生态阅读
(一) 初读体验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高粱》这部作品的 内容梗概。

从内容梗概中我们得知整部作品是围 绕“我爷爷、我奶奶”来写的,但我们今天要学习 的节选部分却是围绕“罗汉大爷”来写的。

大家来 说一说读完作品后,你眼中的罗汉大爷是什么形 象?罗汉大爷是谁?罗汉大爷的结局如何?
课堂任务一:你眼中的"罗汉大爷”是什么样子?
生:罗汉大爷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 民,他胆小、懦弱、忠厚老实。

师:从文章哪里能读出罗汉大爷的胆小懦弱、忠厚老实?
生:依据来自于课本上“他保护骡子、挨打 也不敢反抗”。

生:罗汉大爷是“我家”的一个长工,他生活 作风不好。

”依据来自于陶罐头老太太说的话,“你们家那个老长工跟你奶奶可不清白咧”。

生:罗汉大爷是个普通农民,但是在与日军 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一个 勇敢的不惧死亡的人。

依据来自于县志记载中 的“罗汉大爷铲骡”表现。

师(总结):虽然这三位同学说法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从文章中找到了依据,这说明作者 在塑造“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时给了他多面 性的描写,“罗汉大爷”这个人物形象有缺点也有 优点,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的、真实的形象。

(二) 再读梳理
文章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罗汉大爷被日本鬼 子剥皮零割示众的结局,这种叙事手法叫做倒 叙。

告诉结局的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罗汉大爷一 个普通农民为什么会被日军剥皮零割示众,这 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开这个悬念呢?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形 成史。

这句话给了我们提示,要把握人物的性格 就要从情节人手分析。

接下来我们用三分钟时 间进行小组讨论:罗汉大爷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完成四项任务:梳理情节、划分出文章的情节结构、概括情节内容、总结人 物性格。

课堂任务二: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请一个小组代表发言。

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以笔记的形式呈 现四项任务。

生板书:
板书呈现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剥皮零割被抓挨打伺机逃跑救骡杀骡
英勇无畏忠厚老实隐忍顺从嫉恶如仇师:这一组情节概括很准确,大家同意这样 的分析吗?
生:我们组在概括情节时使用了一个线索。

师:不错,这个思路非常好,说说看。

生:我们想以“骡子”为线索来梳理小说情节。

师:这个思路很新颖,用骡子作为线索串联 起整篇文章,很好!正如高尔基所言,在情节的 变化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变再变的刘罗汉。

罗汉 大爷是一个普通农民,他懦弱胆小,逆来顺受,实在算不上一个有血性有骨气的爷们,但他却 是最本色、最真实的人。

他的懦弱、服软正是我 们每个正常人都会有的自然情绪,但他懦弱服 软后义无反顾的反抗又是那么的振奋人心。

所 以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性格变化。

(三)三读细节
师:通过这番梳理,我们明白人物的性格是 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不是突然转变也不是 瞬间完成的。

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一定是有 原因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老实顺从的农 民走上奋勇反抗的道路呢?我们一起试着从细 节描写中来寻找答案。

课堂任务三:请大家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生:我注意到文章中有提到“罗汉大爷的四 次被打”。

罗汉大爷无辜被打却不敢反抗,身心
受损,忍无可忍才会想到逃跑。

之前咱们学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也是被逼到绝境,忍 无可忍才反抗的。

师:非常好,把林冲和罗汉大爷联系到一起 来分析,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受外因逼迫,人物性格发生变化!
生:我觉得罗汉大爷的反抗不仅因为外因,除了忍受不了监工的殴打之外还有内因的作用,他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才想要逃跑的。

文章 里说他想念那个充满酒香的小院子,他渴望回 到安宁的生活,所以他才逃跑的。

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普通老百姓都是老实巴交的,一般不会主动跟敌人发生冲突,是外因胁迫、内因驱动促使他由逆来顺受转为 反抗,因为不反抗必死无疑,反抗了还有生的 可能。

所以他选择了逃跑。

还有没有发现其他 细节描写?
生:我找到的细节是“罗汶大爷的三次骂”。

师:非常好,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个 细节了,这“三次骂”是不一样的,语气不同、情 感不同、对象不同,你来仔细说说看。

生:一骂是骂伪军、日军强拉硬拽,欺负人 抢牲口!二骂那俩大骡子不识好歹,不认主、不领 情!三骂监工吃里扒外做汉奸!其中第一次是委 屈的骂、第二次是生气的骂、第三次是愤恨的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三骂,设身处地感 受一下罗汉大爷的情绪变化。

这三次骂一次比 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痛快、一次比一次肆无忌 惮!也就是说罗汉大爷在面对死亡绝境时,他的 性格变化达到了顶峰,不再老实巴交、不再隐忍 顺从,而是嫉恶如仇、以死抗争。

文章说“他自由 自在,不自由都是因为怕”,那么我们可以想象 下,此时的罗汉大爷已经无所畏惧。

(课件展示:是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 下,罗汉大爷从一个顺从隐忍的农民变成了一 个反抗无畏的斗士,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压迫。

咱们常说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罗汉大爷是被逼到绝境忍无可忍才不惜以死 抗争!)
第二部分:思辨式阅读
罗汉大爷死了,可压迫依然存在,他的死对 敌人无法造成任何伤害,他的死还有意义吗?并 且我们知道,他已经成功逃走,因为心理还惦记 着东家的骡子又返回救骡,骡子不跟他走,他怒 而杀骡的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死地。

因为别人 家的骡子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死岂不 是太愚蠢了?罗汉大爷的死有意义吗?
生:没有意义,我认为他就不应该回去救骡 子,反正也不是自己的,即使是自己的也没必要 去救,什么都不如自己的生命宝贵,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他就应该跑回家躲起来养好伤,有 机会再跟敌人战斗。

生:我反对,罗汉大爷即使跑回家也再回不 到过去安宁的生活了。

敌人入侵带来了动荡不 安,不是今天被刺刀杀死,就是明天被炸弹炸 死,这都由不得他自己了。

与其死的窝囊,不如 死个痛快!
生:我同意王同学的观点,为自由而死是值 得的。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 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我认为罗汉 大爷为追求自由而死,是有意义的。

师:我想为你们鼓掌!这个观点太棒了!为 尊严而活,为自由而战!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抗争!
生:我觉得罗汉大爷的死是有意义的,他虽 然死了,可是还有其他乡亲们活着,他的死激起 了乡亲们的反抗,咱们看的电影中就是这样。

师:看来同学们对此还是有分歧的。

那么我 们一起回到原著,看看原著中如何描写罗汉大 爷的死。

(课件展示著作原文:
行刑前:人群悄悄地聚缩,所有的人都变矮 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

行刑中:罗汉大爷破口大骂,所有的人在罗 汉大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

行刑后:人群里的女人们全都跪到地上,哭 声震野。

当天夜里,天降大雨,把骡马场上的血 迹冲洗得干干净净,罗汉大爷的尸体和皮肤无 影无踪。

村里流传着罗汉大爷尸体失踪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竟成了一个美丽 的神话故事。


课堂任务四:读完以上这些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罗汉大爷的死特别有震撼力,在 日本人面前,如果他哭泣求饶只会让日本人看 笑话,瞧不起中国人。

他的怒骂不休代表的是中 国人的骨气和无畏,并且人们在目睹了罗汉大 爷的惨死后变得勇敢起来,所有的人在罗汉大 爷的骂声中昂起了头。

师:非常好,看到了罗汉大爷这一个人体现 出整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并且感受到 了个体的死亡给群体带来的震撼!
(课件展示著作原文:日本鬼子逼乡亲们砍 倒高粱修公路,又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

当晚我 奶奶搬出十八里红,伙计们喝完酒,准备打鬼子 报仇。

第二天黄昏我奶奶给我爷爷他们送饭,倒 在鬼子的机枪下。

我爷爷他们疯一样冲向日本 军车,一声巨响,伙计们全死了。

九岁的我爹,找 到了已经痴呆的爷爷,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

夕 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来《送魂曲》:“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小结】刘罗汉死了,他的死并不能直接给 侵略者们带来多大伤害,但是他的死亡却唤醒 了人们的民族仇恨,人们在罗汉大爷的叫骂声 中抬起了头,在他的召唤下成长为一个又一个 英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 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苟活者在淡 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 士,将更奋然前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罗汉大爷和乡亲们都是真的猛士!
(课件展示:他们未必预先怀着悲壮感投入 战争,却以本色的行动完成了悲壮;他们未必是 清醒的抗争者、理智的爱国者,却以自己的热血 和牺牲维护了民族的尊严。

《红高粱》这部作品塑造了这些平凡普通而 又伟大悲壮的人物,他们勤劳朴实、安分守己,但为了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在国 家危难之时,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哪怕流血牺 牲也绝不屈服。

所以当我们看到电影里一个又 一个倒在血泊中的抗争者才会倍感震撼。

)师:我们都知道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说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从个体对群体的影响力而 言,罗汉大爷的死是有意义的,是比泰山还要重 的。

那么对于罗汉大爷自己而言,他的死又有什 么意义呢?
课堂任务五:罗汉大爷的死于他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生:他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变成 了一个被载入县志的英雄。

师:对,他的形象有了本质改变。

他以生命 为代价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完成了自身由懦弱 到奋争的成长。

这是一次人格在危难中的精神 洗礼,是一个人从平凡到超越的升华!也正是我 们今天所学习的主题所在:从平凡到超越。

第三部分:拓展式阅读
(一)沧海一粟、人格不朽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渺小卑微如沧海 一粟,但人性却可能是伟大不朽的。

像罗汉大爷 这样的平民英雄能被我们记住,是因为他们从 平凡到超越的人格升华让我们懂得了英雄并不 是天生如此,并不是“高大全”式的标准模样,英 雄可以是有缺点的、不完美的、真实的。

我们生 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英雄呢?说一说你所知道 的英雄。

课堂任务六:我所知道的英雄
生:刚才老师提到的司马迁就是英雄,他忍 受宫刑发愤著书,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写成 了《史记》流传后世。

生:我看过电影《银河补习班》,我认为邓超 扮演的父亲马皓文也算是从平凡到超越的英雄。

他有过牢狱之灾,出狱后也是落魄不堪,他 是不完美的,可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在他的鼓 励下儿子成功逆袭,实现梦想。

马皓文是平凡 的,可他培养出成功的儿子,他也算从平凡到超 越了。

师:有点意思,这个观点很新颖,马皓文以 他不懈努力的影响力帮助儿子实现了梦想。

从 这个角度讲,他是英雄。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在 孩子的心中,再平凡的爸爸,也可以是英雄。

听 过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对“英雄”这个词的定义 产生了新的认识:能够被称为“英雄”是从行为、品质、影响力三方面来认定的。

“英雄”不是天生 的,更不是完美的,如司马迁、罗汉大爷、马皓文 等,无论是历史上的英雄,还是文学作品中的英 雄,他们的平凡和普通,使我们感受到真正的英 雄其实是与我们一样的,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 的真实的人。

正如罗大爷一样,他从一个普通的 农民最后成为一个英勇无畏的有尊严的人,让 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的形象。

此时此刻,作为读 者,感动之余,我们可否用文字为罗汉大爷写点 什么?
课堂任务七:写一副对联,记录你对罗汉大爷的认识
生:平凡罗汉升华成英雄,千万国人昂头勇 抗争。

生:隐忍逼迫抗争成罗汉,英勇不屈震撼百 姓心。

生:凡胎肉骨抗敌人,平凡超越成英雄。

生:爱情事业皆未有,隐忍反抗要自由。

师:此刻,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了,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情节、分析细节,全面把握了人物 的性格;结合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挖掘了人物性 格变化的深层原因;讨论了罗汉大爷悲壮之死 的个体和群体意义;丰富了我们对英雄的认识。

随着我们阅读、思考、讨论的不断深人,我们的 体验也随之丰富起来。

结合读书体验,我有这样 一种认识,要把一本书读薄,需要抓住一本书最 精华的部分,还要把一本书读厚,需要结合自己 的生活体验来丰富对著作的认识。

那么读一篇好文章与读一本完整意义上的 好书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从逻辑结构和思维角 度来看或许有相似之处,但一本完整的书,无论 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都要宏大和深邃许 多。

聚焦到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罗汉大爷这 个平凡人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但对于原著 作品《红高粱》而言,这样的感受仅仅是管中窥 豹。

原著里那个广阔的世界正等待着我们去发 现、探索。

(二)走进原著、开启阅读
正如2012年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后发表的一段受奖演说中提到的:“用嘴说出的话随 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我希望你们能 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 的作品里”。

师:咱们现场做个调查,读过《红高粱》原著 的同学请举手。

看来还有许多同学要补上这一 课了,以老师的阅读经验来告诉大家,这本书值 得一读,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走进原著,体会更 多不一样的感受。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比较电影 《红高粱》里的罗汉大爷和本篇原著节选里的罗 汉大爷有何不同?写出不少于500字的人物形 象分析。

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责任编辑李晓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