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与分析
张丹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病例.结果:经临床对症治疗,4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传播途径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治疗需早期、联合用药、足够疗程治疗方可改善预后.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2(044)011
【总页数】2页(P1334-1335)
【关键词】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药物
【作者】张丹
【作者单位】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7.9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其致病菌为布氏杆菌。
当患者以神经系统局部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时,如临床医师对本病表现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因此本文就我院2009~2012年收治的6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详细的解析,以使临床医师获得较全面的认识。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 4例,女性2例;年龄29~45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15~60 d,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
1.2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1]
①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氏杆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②出现神经系统的相关临床表现;③脑脊液改变早期类似病毒性脑膜炎,后期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④从患者血、脊髓或脑脊液中分离出布氏杆菌,或者血清学凝集试验效价>1:160,或者脑脊液布氏杆菌抗体阳性;⑤经针对布氏杆菌的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⑥除外其他相似疾病。
1.3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头痛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手足麻木2例,双下肢无力1例,面神经瘫痪1例,听力减退1例。
全身系统损害表现:发热2例,淋巴结肿大3例,肝脾肿大3例,食欲不振、腹痛、腹泻 2例,关节痛1例。
1.4 辅助检查
6例患者行血清凝集试验检测,滴度均>1:160,2例脑脊液布氏杆菌抗体阳性。
2例患者脑脊液生化常规提示蛋白和细胞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治疗后复查基本恢复正常;2例血白细胞计数降低,4例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肝功能异常4例,所有患者的结核菌素试验均阴性,肥达氏反应及外斐氏反应均阴性。
1.5 治疗及预后
疗效评定标准[2]。
①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消失,劳动能力明显恢复,血布氏杆菌凝集实验2次化验均转阴,临床化验检查,各脏器功能均正常。
②好转:体温恢复正常,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劳动能力明显恢复,可遗留轻度肢体活动受限;血
布氏杆菌凝集实验2次化验均转阴。
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有短时的症状改善者,但停药2周或以上又复发者,血布氏杆菌凝集实验仍阳性。
6例患者确诊后除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外,均给予利福平胶囊600 mg/d,多西环素片200 mg/d口服6周,头孢三嗪静点3周,4例达治愈标准,2例达好转标准。
2 讨论
布氏杆菌通过体表皮肤、黏膜的接触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临床医师仅凭无牛羊接触史而排除本病易导致误诊。
布氏杆菌较少累及神经系统,其神经系统并发症约1.7%~10.0%[3],成人较儿童更易累及,病死率0~7%[4]。
布氏杆菌通过直接细菌感染及内毒素引发的炎症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对吞噬细胞或内皮细胞的侵犯可能是使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机制之一[5],且有研究证明,患者体内已感染布氏杆菌的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能抵抗凋亡发生,从而延长受感染细胞的生存时间,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机会[6]。
神经系统症状可以是布氏杆菌局部损害的唯一表现(以周围神经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少见),也可以是慢性布氏杆菌病系统症状之一。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最常见是脑膜炎、脑膜脑炎或脑脊髓膜炎,周围神经病、多发神经根神经炎、脊髓炎等,国外尚有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血栓等报道[7]。
该组患者中有2位患者初次脑脊液生化常规提示细胞数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按病毒性脑膜炎治疗10 d后病情无改善,二次复查脑脊液提示细胞数中度增高,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考虑患者缺乏结核感染中毒症状,行血清凝集试验检测,滴度>1:280,脑脊液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按布氏杆菌性脑膜炎治疗后好转。
故建议布氏杆菌病流行区疑似病毒性、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布氏杆菌抗体及血清凝集试验检测作为常规检查。
布氏杆菌主要在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繁殖,普通药物很难进入细胞内杀死细
菌,应选择有较强的细胞内和中枢神经系统渗透作用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以长疗程或
多疗程治疗布氏杆菌病。
目前国内外多以多烯环素(100 mg/次,2次/d,持续6周)
和利福平(每日600~900 mg,持续6周)为基础用药,联合氨基糖苷类、头孢三嗪和喹诺酮类中的一种,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8]。
我科选用多西环素、
利福平、头孢三嗪联合应用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糖皮质激素虽然可能影响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进入脑脊液,增强病原体在脑脊液中存活能力,但其能减轻炎症反应,恢复血脑屏障通透性,临床实践中也被推荐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感染后如果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预后比较好,但是即使有效治疗复发
率也高达5%~10%[9],如病程迁延几个月以上则可能遗留永久性的后遗症,故早期、联合用药、足够疗程治疗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Haji-Abdolbagi M,Rasooli-Nejad M,Jafari S,et al.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in neurobrucellosis;review of 31 cases[J].Arch Lran Med,2008,11:21-25.
[2]郭仓.内科基本功[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50.
[3]Akdeniz H,Irmak H,Anlar O,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brucellosis:present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J].J Infect,1998,36:297-301.
[4]Habeeb YK,Al-Najdi AK,Sadek SA,et al.Paediatric neurobrucellosis;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J Infect,1998,37:59-62.
[5]Drevets DA,Leenen PJ,Greenfield RA.Invas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intracellular bacteria[J].Clin Microbiol Rev,2004,17:323-347.
[6]Tolomeo M,Di Carlo P,Abbadssa V,et al.Monocy te and lymphocyte apoptosis resistance in acute and chronic brucellosis and its possible implications in clinical management[J].Clin Infect Dis,2003,36:533-538.
[7]许莉,牛松涛.神经系统布氏杆菌病研究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706-708.
[8]ErsoyY,Sonmez E,Tevfik MR,et panson of three different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brucellosis[J].T rop Doct,2005,35:210-212.
[9]Ko J,Spltter GA.Molecular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 in
Brucellosis;CurrentUnderstanding and FutureApproaches to Vaccine Development for Mice and Humans[J].Clin Micro-biol Rev,2003,16(1):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