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ttps://img.taocdn.com/s3/m/b479da58a300a6c30c229f53.png)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1、同出的身特都点卑微推断 种田、筑墙的归、纳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奴隶
2出、不经同过凡艰人结苦的的论才磨干练。,显露
3、后来都被统艰治苦者委的以重磨任练,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第二段
个人 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国家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 磨炼 的益 处
2 通畔) _曾 _益 _其叛所不能
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曾_通__增_
4)困于心,衡于虑
_
_通___
拂弼
衡横
• 3.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 古2_)护_委城_而去河今之___池_塘
• 古___ 今____
3)域放民弃不以封疆之委界任
古___ 今___
界限, 地域 限制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 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 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 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常而常后作;这征样于以色,后发于声, 同而“后喻横。”奋入,起则梗无,法塞指家,有拂不士所,顺作b出ì为则。无 被敌 忧人国患外,了患 而解者 死在, 于国 安里恒乐面亡也同,,。“指然弼后国”知内生,。于辅佐在 指。外国面外。,
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通假字。
• 曾同“增”,增加 • 曾益其所不能。 •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 衡于虑。 • 拂同“弼”,辅佐 • 入则无法家佛士。
初中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ttps://img.taocdn.com/s3/m/606901030c22590103029d2f.png)
初中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n)畎(quǎn)亩胶鬲(g)曾益(zēng)拂士(b)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https://img.taocdn.com/s3/m/bf68a7ba581b6bd97e19ea33.png)
那是一片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村道上尚未通水泥路。有一家青砖黑瓦的农家小院,房屋陈旧,很有一些历史了,小院中间有棵高高的柿子树,柿子红了,有一些还在树上鲜红地挂着,这红色无声地 给偏僻寂静的小山村带来一丝温暖的底色。虽不至于家徒四壁,但唯一像样的家电——也就一台大屁股彩色电视机,屋顶上有一个小型电视信号卫星锅。家里有体弱多病的一对老夫妻,扶贫志愿者们称 之为村东杨家。大爷大妈的儿子儿媳去外地打工,留下两个上小学的小孙子跟着爷爷奶奶。小孩子,不谙世事,在一起做功课做游戏玩耍,见赵海洋几个人来到,连忙去帮爷爷劈柴,搬到厨房里。赵海 洋把来意告诉杨大爷,又让理好。黄丽娜把几件衣服派发给老人和小孩。其他人帮着把一壶油,一袋洗衣粉和一袋面 粉,搬进杨家。大爷大妈连连感谢,又泡茶给志愿者们喝,大家安慰大爷大妈保重身体,快过年了,大人小孩,身体健康,安全第一。
因为还要去另外几家扶贫送暖,赵海洋他们一行人在杨大爷家小坐一会儿,就得离开了。大爷大妈送他们到路口,两个小孙子也挺大方地跑出一段路,不断向汽车挥手告别,而此时,天上已开始雪 花飘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f52d719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7d.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拆分文本
一、生于忧患
1.小李:小李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烦恼:他的父亲运营着一家小作坊,经常还款,剩下的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家里人口众多,家计难以养活,让小李的父母时常担心他的,有时晚上她甚至哭泣,抱怨他们的处境太艰难。
2.王大妈:王大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因为没有子女,家里比较贫穷,她每天苦苦等着家里老年失能的丈夫,老人家常忧虑不知道自己怎么度过后半生,时刻思考应对突发情况该如何准备,就这样担心得日日夜夜,不停的烦恼。
二、死于安乐
1.张老师:张老师曾是一位家人都津津乐道的优秀教师,她常常全身心的工作,希望孩子们的前程顺利。
但最近某次旅行后,张老师突然感到疲劳,体弱多病,生活也不复当初的活跃。
某日,她对家人说:“我不想苦终,相信我会安心去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
”接着,她就静静的去世了,一种安乐的苏醒。
2.小红:小红是一位住在外地攻读博士的朋友,一位充满活力、乐观、积极进取的青年人。
有一次,他突然在一次惊涛骇浪,意外危及生命,而小红也一路挣扎,生不见老,消失在大海的深处,没有痛苦和挣扎,他再次雕刻了一个恬淡的安乐终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662dc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0.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闯关第一关朗诵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quan )亩傅说(yue )胶鬲( ge )孙叔敖( ao )拂乱( fu )曾益(zeng)拂士( bi )舜 (shun)百里奚( xi )2、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
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
(出示课件)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第三关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b7a85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a.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https://img.taocdn.com/s3/m/7e59b290aaea998fcd220e32.png)
咱也不去大街上添堵,只往楼下偏僻的小河边繁华,但废弃却不闲置,此刻几十辆“车马”正一字儿排开,偃旗息鼓休大 假呢。便想起西楚霸王的垓下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突,突,突”,冷不丁有人启动了发动机。“十多天没动车了,来发动一下充充电。”定 晴一看,原来是一熟悉而陌生的小区邻居。熟悉是因为天天见,还时不时地点点头、哈哈腰。陌生是并未真正认识过、聊过天,当然也不知姓甚名谁。“哦哦,就是就是。我的倒前两天发动过!”“对 头,那天我在楼上看倒的。”“……”(此处略去五百字)两个陌生的大老爷们,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熟悉了,什么时候又变得那么健谈了?隔离后遗症?网365网站不给提款怎么解决
往下便是一大片斜长斜长的河滩地。不知是哪位名人说的,凡是有中国大爷大妈的地方就有菜地。真乃名言至理也。每每夏天将尽,洪水将退未退,便有无数的大爷大妈倾巢而出,整天来回溜达, 只侍河水褪去便可圈地。你绝对不要小看这圈地的活,圈早了,河水再倒回来,白干了;圈迟了,只剩些边边角角;圈大了,你还没闭合,别人的边界线已经划到你的圈内;圈小了,看到别人那又大又 方的地盘,心里又难免不是滋味。于是乎,每年因此而吵架斗嘴的事便时有发生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活动活动手脚,再顺便捋捋舌头,一防身体老化,二防脑筋痴呆,益处多多。所以,一年之中, 除开洪水肆虐的季节,这里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基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708c04fe4733687e21aabe.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设计2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说它是经典,在于:(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课文叫“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教这一回之前,笔者已教读过两回,只要提起,便可如竹筒倒豆,一一背出。
这段的有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
想来,大凡教过两回这篇课文的人,很难背不出来,倘若中学还凉蔷透辉诨跋铝恕K嫠呷嗣牵核薪匆删鸵环乱档娜耍急厝灰谀谛暮蜕硖甯鞣矫婢芤环纯嘤肭鄣哪チ罚⒁源死丛龀ぷ约旱牟鸥伞D艹缘目喽汲怨耍芫艿拇煺鄱季芄耍院蠹词乖倥龅嚼嗨频睦押痛煺郏隳艽Ρ洳痪傥2宦遥渚捕源璺朔陀Χ浴?(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43b5f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5.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https://img.taocdn.com/s3/m/8beb4f9f647d27284a735112.png)
二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说过山东话,她一直讲着一口流利的东北普通话,对于山东方言,我的母亲只会听不会说。
以前,常听母亲说,我的姥爷姥姥因闯关东去了东北,那时候母亲才三岁,随着姥爷姥姥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山东日照。对待一个年幼的人,三年仅存的记忆也会混沌,就连仅有的一点乡音,也经不 起岁月的敲打,最后母亲变成了一个只会说东北话的山东人。
篮球论坛 两个月以后,当我和大弟弟似懂非懂,似乎能听懂姥爷和姥姥说的山东话时,母亲因为办回工作调动很难,无望的情姥姥拿着不足够多的钱塞在了母亲的手里,然后让二舅送我们去的火车站。当我们登上火车以后,母亲满眼含着泪水,那种亲人分别的滋味真的很难受。此刻才知道,什么叫血浓于水的亲情难舍!
火车在自己的双轨道上运行着,第二天的下午,才到了湖南奶奶家。我们和小弟弟分开才两个月,他好像不认识我们一样,后来也许是他闻到了曾经熟悉的母亲味道,迟疑片刻,就马上扑到了妈妈 的怀里哭了起来。那时,真的感觉小弟弟好可怜,那么小就离开母亲,对他是件很残忍的事。但是那个贫乏年代,人们有很多的生活无奈。何况,父亲和母亲带着年幼的我们,在云南打拼该是怎样的难。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https://img.taocdn.com/s3/m/bf7a392b43323968011c92a2.png)
温馨提示:
注意本文的论证结构:个别事例→一般道理→点明论点
注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论证
就到这里,就 到这里吧!
; / 知乎营销 知乎置顶
nih05qfi
的霞光苑还能有男宾出入!因为这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又因为原本对爷的印象就很模糊,又是许久不见,根本就记不起来爷的模样,因此她只 要见到壹个男人,就想当然地以为那是自家爷!她可不知道,十三叔跟王爷的关系有多么的亲厚。在十三阿哥还是八、九岁的小皇子的时候, 他最亲爱的四哥就离开皇宫、分府单过了。有了自己的府邸,四哥自然会常常带他出入自己的府邸,各位四嫂全都是亲眼看着十三叔壹天天地 长大成人,直到娶妻、生子,以及在朝堂上的起起伏伏。四嫂们从心里也跟王爷壹样,壹直拿他当成自己最亲厚的亲弟弟对待,甚至有的时候 都忘记了,他是爷的十三弟。十三阿哥在小的时候确实无拘无束,自由出入四哥府邸的各个地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四哥没有特意要求, 他还是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了前院。只是偶尔家宴的时候,才会随四哥来到四嫂的霞光苑。今天也是如此,刚跟四哥谈完事情, 恰巧萨苏也过来了,只有他壹个男宾,又是极熟悉的四嫂们,于是他们还是像往常那样与四哥共进家宴。刚进霞光苑的时候,王爷被苏培盛的 壹个紧急汇报临时绊住脚,于是就示意十三弟和弟妹先过去,十三阿哥没有在意,想着先走到宴客厅的门口再等四哥。谁知道,当他走到还离 门口还有壹丈远的地方,屋子里居然有人向他请安!第壹卷 第110章 可怜由于请安之人正在俯身垂首,十三阿哥根本看不清那人的模样,但 从身形和嗓音上判断,壹定是他从来没有见过和听说过的壹个人,又不是奴婢打扮,那么这个这能在前厅出现的人会是谁呢?还向他口称 “爷”,他被这个请安弄得彻底糊涂了!不过,他还是立即就因为那句“爷”而省过味来,这女子是将他误认为了四哥!太逗了,这个人是谁? 怎么这么有意思?壹会儿可得好好戏弄戏弄她!十三阿哥正在左思右想之际,就见四哥走了过来,于是他赶快退后壹步。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 料!四哥居然从牙缝里挤出来“丢人现眼”四个字。能被四哥这么鄙夷训斥的人,也只能是四哥的诸人了。难道四哥又新娶了壹个侍妾?怎么 没有告诉他老十三?当他看到那个被四哥斥的女子抬起那张美得就像是仙子的脸庞,还有那双迷惑不解的大眼睛,气质又是如此的超凡脱俗, 十三阿哥立即明白了,这不是什么新娶的侍妾,她壹定就是那个传闻中的侧福晋年氏。于是他恭恭敬敬地给小四嫂请了安。因为知道此人是小 四嫂,十三阿哥再也不敢嘻嘻哈哈,而是立即敛眉肃目,不苟言笑地迅速入席开始了家宴。刚刚坐上回府的马车,萨苏就忍不住地跟自家爷闲 聊起来:“爷,这个小四嫂真的好漂亮啊!”“噢,是吗?爷光顾着跟四哥说话了,没太注意长的什么样子呢。”“真的,可漂亮了,是妾身 见过的,最漂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阅读练习及拓展训练
![初中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阅读练习及拓展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20c56afd8bd63186bcebbc3d.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阅读练习及拓展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2)困于心,衡于虑(衡:)(3)必先苦其心志(使:)2、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分)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分)5.下列加横线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 )A.人恒过;持之以恒。
B.行拂乱其所为;春风拂面。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家喻户晓。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世瞩目。
6.翻译句子。
(4分)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这样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做具体分析。
(从排比或句式任何一个角度分析即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你身处逆境时,本文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采用修辞方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加线加粗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65cc03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9.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1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
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
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
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感知文本: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21e812770bf78a652954ea.png)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①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②段: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9b34b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4.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945cda0b4c2e3f5627637d.p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疏通劳、饿、入、恒过,苦其心志等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路,并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阅读文学作品,体悟“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主旨.四、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拨、对话、指导等教学方法,并且为方便教学使用多媒体;(教法)倡导自主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课前三分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讲“猱搔虎痒”这篇典故,说的是有一种野兽叫做“猱",体型很小却长着锋利的爪子,善于爬树。
而老虎我们知道是公认的兽中之王,因为感觉脑袋痒,就让猱挠个不停,今天搔,明天搔,老虎的头上就被搔成一个洞。
原来猱在搔痒的时候,看见老虎一直闭着眼享受,便把老虎的脑子一点点地挖出来,往嘴里送.还把剩下残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来献给您。
”老虎说:“忠心的是猱啊!爱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吃完了,还没有察觉。
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疼痛发作,寻找猱的踪迹。
猱却已经跑到高树上了。
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世上有贪婪自私,灵魂龌龊的小人,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如果看不清他们的本质,就会自食苦果.师: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老虎乃兽中之王,怎么就不知不觉被猱取脑而死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答案的!(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2。
解题:根据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明确:(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倒装句)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00字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680d11952d380eb62946df0.png)
初三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00字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
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
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
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
这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
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
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
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
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这令我想起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
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
【初中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ttps://img.taocdn.com/s3/m/4457449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3.png)
【初中文言文阅读】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顺发于穆,Fu Shuo在板间建筑,胶水中鱼盐,关一武在土,太阳在海上,白里席在城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们总是经过,然后他们可以改变;被困在心里,在考虑中平衡,然后;用颜色签名,发出声音,然后进行隐喻。
如果你进去,就不会有法家,如果你离开,就不会有敌人或外国入侵。
这个国家将永远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实践检测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 在颜色中签名,在声音中显示头发,然后是隐喻② 表明没有敌人或外国入侵③然后知道生在悲伤中,死在幸福中④ 顺发在穆⑤人恒过然后能改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舜发于畎亩之中⑨ 空荡荡的身体⑩ 在考虑因素11中占权重。
傅的话被夹在盘子和建筑物之间。
因此,上天会降下巨大的责任,所以人也是如此⒀必先苦其心志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⒂人恒过然后能改⒃池非不深也因此,这位绅士没有打仗,军队的革命也不是没有实利的,该地区的人民也没有利用边疆提供什么帮助和亲戚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 饿死他的身体和皮肤② 刷他的行为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 所以要有耐心,并从中受益。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 获得道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而失去道的人会得到更少的帮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 如果你进去,就不会有法家,如果你离开,就不会有敌人或外国入侵。
这个国家将永远灭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⑩ 该地区的人民不利用边界,不巩固国家,不利用山川的危险,不威胁世界,不利用军事革命的好处。
三、选择题1.选择一个用法相同的单词()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如果你出去,就没有祖国了。
如果你有外国入侵者和肉食者,你如何计划?如果舜从一英亩地里出来,孔子说:什么是坏的?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军:所以,上天会降大任,所以人们也会派外国将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舜 从 田 野 之 中 被 任 用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 从筑墙工 作中被举 用。
作 中 被胶 举鬲 用从 。 贩 卖 鱼 盐 的 工
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 从狱官手里 释放后被举 用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图 为 孙 叔 敖 除 去 两 头 蛇 的 传 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 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说说你的看法。
孔子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 《说难》、《弧愤》.
屈 原 被 放 逐 , 乃 赋 《 离 骚 》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作 《 史 记 》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2、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 人他们是谁?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明确]这六人是:舜 、傅说、 胶鬲 、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作用:用历史事实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请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测试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畔( ) 傅说( )( ) 敖( ) 拂士 ( ) 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 ,字 , 时期 孔子之后的 家代表,被后人称 “ ”。
家,继
3、解释句中加红色的字。
• • • •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 ②国恒亡( )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池非不深也。( )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 发于声(表现)
是 :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 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么?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 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 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 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⒉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②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 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 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 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 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 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 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事 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惊 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到的 能力。
曹雪芹举家食 粥而写出了不朽 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 一边卖报一边作 化学试验。有一 次,不慎在火车 上引起了火,被 车长打聋了一只 耳朵。由于他的 刻苦努力,终于 成为举世闻名的 发明家。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第三段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中心论点)
第四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 :常 . 衡:通“横”,堵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 想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 只有)流露到脸上,抒发于声音里,人们才能了解 (他)。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 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 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 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 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 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同 横 ,解释为 梗塞,指不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 同 增 ,解释为 ⑶忍 同 韧 增加 。 。
,解释为 坚韧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拂 同 弼 ,解释为
辅弼
。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故天 /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
广东省佛山市荣山中学 睿洁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四书 ”之一。 朱熹将《孟子》列为“
•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在困境 中经受磨练的益处。阐明人处困 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 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 易遭亡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 尾(标题,也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 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 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百 登 里 上 了百 奚 相里 位奚 举 。 从 市 于 井 中 市
被 举 用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发:起,被任用. 畎亩:农田. 士:狱官. 市:市井之中. 举:被举用.
• [译文]舜是从田野中被提拔任用的,傅说从筑墙的 泥水匠中被提拔举用的,胶鬲是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是从囚徒中被提拔录用的,孙叔敖是隐居海 边被提拔任用的,百里奚从市上(被赎买后)提拔任 用的。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法家拂士 (quǎn) (yuè ) (g é )
(b ì )
注音: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曾益 zēng 拂士 bì 蹴尔 cù 畎亩 quǎn gēng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
⒈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朗读课文 • 要求: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
⑸曾益其所不能
不能: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
⑹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犯过错 。
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 国内 。出: 国外 。
4、古代汉语中,动词有一种特殊用法,称 为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中的“苦” 解释为“使……受苦”。 文中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词还有哪些?
请你
找一找
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⒈故/天/将 降 大 任 / 于是人也 ⒉空 乏/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⒊所 以/动 心/忍 性,曾 益/其 所 不 能 ⒋入/则 无 / 法 家 拂 士,出/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