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心连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
各族人民心连心四(3)班 来自谨泽各族人民心连心• 一场地震突如其来,一座古镇夷为废墟。 • 这里聚居着1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藏族同胞。王树 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都在牵挂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 各族同胞,都在关心着那些在地震中受伤的各族同胞。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营救正在展开。 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骨肉,我们是生死相依的 兄弟,我们是不离不弃的亲人。 在救灾现场,在转运途中,在医疗地点,各民族同 胞手挽手,肩并肩,团结互助,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 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


74号大院居民的快乐生活4
• 刚从毕力克孜·阿吉家里出来,就看到一个英俊的维吾尔族小 伙和同伴们在院子里和着音乐跳民族舞。这个16岁的男孩名 叫阿不都萨拉姆·卡德尔,和汉族男孩朕越天是从小一起长大 的好朋友,两家人的关系也一直不错。阿不都萨拉姆·卡德尔 告诉记者,小时候朕越天的妈妈有什么事要出去总是把朕越天 放到他家,两人一起吃饭一起玩儿,这么多年相处,就跟亲兄 弟没什么两样。 一转身,已是黄昏,正是大院里人最多的时候,夕阳下, 各族居民在院里三三两两驻足交谈,不时发出阵阵笑声。任桂 茹老人和巴哈尔古丽两家人的小聚会仍在继续。 任桂茹和老伴儿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老人说:“虽 然我们的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但是我们都很珍惜这种缘 分,儿女几次要我们搬去更好的房子住,我们都没同意,因为 我们和大院的邻居们相处得像一家人似的,这种和谐美好的环 境要离开还真是舍不得。”

李长才说,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16日和一些藏族僧侣、群众一起在废墟 中救人。僧侣和群众拉着我的手说,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 汉,大家就是一条心要坚决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玉树的美好家园。这些话让我 非常感动。
在救灾现场,到处可以看到各族同胞协同救人的生动场景。


“一!二!三!”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贾树志带着战友们喊起了号子。身 穿红色僧袍的扎西多吉也带着西钦寺的僧侣们和藏族群众用藏语喊起了号子。 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轰”的一声,巨大的石板被推 落,救援空间被打开了!



我来回答
• 在各族人民的营救下,坐在河边发抖的小艾明 她此时此刻会说什么? • 他为什么会走失? • 是谁救了她? • 人们花了多少小时救了她? • 他在哪走失的?
74号大院居民的快乐生活
• 午后的阳光,温和地铺洒在这个干净古朴的大 院里,几棵老树懒洋洋地舒展着身子,树下, 80多岁的老人任桂茹正和维吾尔族邻居巴哈尔 古丽唠着家长里短,她们的老伴儿似乎插不上 什么话,只好一会儿看看她们,一会儿看看在 不远处嬉闹玩耍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 的孩子,会心而笑。


“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
• 解放军与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现场指挥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李长才在救灾 现场深有感触地说,军队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军队离不开各族人民群众,各族 群众也离不开人民子弟兵。救灾中,军队视灾区为故乡,视灾区群众为亲人, 不仅投入救灾,还积极捐款捐物。部队在抗灾中也虚心向地方领导和藏族群众 学习。大灾面前,藏族群众英勇顽强,积极自救互救,很多藏族群众、僧侣和 我们的官兵战斗在一起。

“在灾害面前不分僧俗、不分军民、不分藏汉”2
• 除了迷彩绿和黄色消防服之外,红色僧袍在地震灾区格外引 人注意。记者在街头看到,各寺僧人匆匆来往于房屋倒塌的主 要区域,许多人的手上伤痕累累。 来自石渠县色须寺25岁的刘美多吉,与其他700多名僧人 14日下午乘车3个多小时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赛马场,随 即轮流与当地民兵一起展开搜救。“主要方式是用手挖。我们 一共挖出了十几个人,其中5人还活着。”刘美多吉说。 兰州军区玉树军分区武装部部长张兆明告诉记者,这些喇 嘛与民兵队伍配合得很好,他们熟悉本地语言风俗,不仅能参 与救援,有的还能做翻译,帮助外地救援人员和当地藏族人有 效沟通。 位于结古镇的玉树州体育场,是灾区最大的伤员救治中心。 在这里,活跃着一批救死扶伤的志愿者。在体育场救治中心的 登记册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志愿者,每个志愿 者都系着红丝带。


74号大院居民的快乐生活3
• 马润涛提到的阿吉就是毕力克孜·阿吉,搬进大院近20年,她可是大 院里公认的热心人,3号楼的居民自封她为楼长,这个楼长可没什么 好处,都是义务为大家服务。“阿吉为大家做了很多的好事,都不图 回报,5月初,由于欠水费,包括我家在内的五家人连着停了一个星 期的水,是阿吉找自来水公司、找房管所,跑前跑后忙活了好几天, 收齐水费给我们交掉,帮我们每家换了新的电表水表,解决了咱的大 问题。”马润涛感激地说。 在她的引领下,记者轻轻敲开了毕力克孜·阿吉家的门,开门的毕 力克孜·阿吉看起来那么年轻漂亮,一点都不像50多岁的人。当我们说 起大家对她的夸赞时,毕力克孜·阿吉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自己就是这 个楼的“闲事科长”,什么杂事都管,不管心里反倒有些不习惯。 “你说那么大热的天,家里没水怎么行,这事儿总要有人管吧。住在 五楼的是维吾尔族不懂汉语,住在三楼、四楼的经常外出不在家,二 楼住着一个84岁高龄的汉族老人而且身体不太好,住在一楼的天天上 班忙得很,大家都太不方便,你说我能看着他们受罪而不管吗?”毕 力克孜·阿吉说。 毕力克孜·阿吉的汉语十分流利,1992年搬进大院后,和每户人家 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家也都拿她不当外人,3号楼里谁家要外出了, 总是给她留下一把钥匙,让她帮忙照看家。


•谢谢观赏!
74号大院居民的快乐生活2
• • 7月5日,新华南路74号大院的居民晚饭后正在小区内纳凉聊 天。这个小区居住着汉、维、哈等多个少数民族,但大家很融 洽的生活在一起。亚心网记者 李远新 摄 这个大院就是乌市天山区新华南路74号民族团结大院,这 个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院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回、 哈萨克、蒙古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1%。 近30年来,古朴的大院里,各民族居民相亲相爱、亲如一家, 演绎着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乌市天山区新华南路街道办事处的干部曹连军告诉记者, 新华南路74号大院刚建成的时候,是乌市数得上的好院子,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楼房破了旧了,可邻里间浓浓的情感却积 淀了下来。 回族居民马润涛住在大院3号楼3单元,说起几年前家里水 管爆裂的事,马润涛仍然记忆犹新:“那天回到家,看到满房 子都是水,脑子都懵了,赶紧叫阿吉他们,他们来后二话没说, 脱了鞋子就跳到房子里忙活起来……真是多亏了他们呀!”
一名藏族僧侣率先爬了进去,国际救援队队员何登科跟着爬了进去……16 日13时48分,13岁的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被轻轻地抱了出来。两双大手紧紧地 握在了一起--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北京军区工兵团工程师刘向阳和扎 西多吉用不同的语言彼此表达着同一个意思:“谢谢”。作为这次救援行动的 指挥员,刘向阳和扎西多吉指挥现场的国际救援队和西钦寺僧侣,合力救出被 埋压的次乃拥青。事后,扎西多吉不住地与救援队员握手:“感谢你们!”刘 向阳说:“你们也很优秀,我们配合得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