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明小斗蓬对聊斋写作体制的模仿与创新,的行文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金明小斗蓬对聊斋写作体制的模仿与创新,的行文思路(标题没居中,没缩进)《小豆棚》是《聊斋志异》的仿作,已成不争的事实。

“《小豆棚》是曾衍东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集,是清代中叶山东说坛上出现的一部典型的仿‘聊斋’之作”、“仿效《聊斋志异》的作品相继出现。

清代曾衍东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豆棚》,就是其中的一部”[2]、“此书有意仿效蒲松龄《聊斋志异》”。

《小豆棚》仿《聊斋志异》,却不是简单、机械地仿,而是仿中有变,继承中有创新,在写作体制上就是如此。

在《聊斋》以塑造人物为主的篇章中,文章结构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在开头部分,对人物姓名、籍贯、家世、性格等等基本情况作概括性介绍,以期给大家留下一个大体性印象;中间部分采用几个事件或者是专门写一个完整事件,采用个性化的语言,集中塑造人物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尾部分点出结局,有的采用“异史氏曰”的形式进行议论,作进一步内容或者感情上的升华。

实际上,这种写作体制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史记》,肖振宇认为,“在众多的模仿作品中,《聊斋志异》是模仿得最好、最为出色的”[4]。

《小豆棚》作为《聊斋志异》的仿作,又在继承这种写作体制的同时,适当进行发挥创造,表现出仿中有异,继承中有创新的特点。

在《小豆棚》中,正是得力于这种写作体制的继承,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人物形象才如此鲜明突出,栩栩如生,情节才如此曲折迭宕,波澜起伏。

《赵孝子传》篇中,作者首先对赵孝子的家氏及赵孝
子的出生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让读者对赵孝子的家庭及个人情况有了大体了解。

然后对赵孝子在父亲出走,一家突遭恶疾,只有赵孝子一人独存的情况下,赵孝子采取的行动“斯时,巷无居人,僵尸在室。

榛以巾兜土,掩其母兄,反阖其户,竟出,渡河,奔外氏家畜养焉”进行简洁的描述。

在把背景情况三言两语交待完后,作者马上让赵孝子赵榛踏上天涯寻父的路途,以便作者集中笔墨全力写这一件事。

前期介绍简之又简,后期描述可谓不厌其烦。

赵榛身残但志坚,一目眇,一足跛,路途险恶,行资匮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以大比率的篇幅,极力描写赵榛寻父过程的艰难,赵榛的性格特征也就在这些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慢慢丰满起来。

最后孝行动天,赵榛终于找到了父亲。

作者在文章最后对榛进行了发自内心的赞美,称榛为“第一流人”,但作者意犹未尽,一赞再赞,引用《周易》中的话进行了第二次赞美,“眇能视,跛能履;不盲于心,而不坠于行止。

视履考祥,纯孝之子”。

作者认为榛形残而性不残,“立身修行,为第一流人”。

另外,社会中目不眇,足不跛,但心却既眇又跛,举止卑劣,言行丑恶的人又何止少数。

“不盲于心,而不坠于行止”,这是有感于社会现实而发自内心的呼喊,这是作者更进一步内心情感的升华。

赵榛寻父这一完整故事,正是相仿于《聊斋》,继承史传人物传记的写作体制,在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内,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设计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冬烘生》篇中,作者在文章开始就指出了冬烘生诚朴自然的性格;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分别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断,冬烘生要东家把新娶的妾相让,使她做自己的续弦之妻、陪自己新妇
同哭旧夫、为汲水女子整裙子,用这三个故事情节证明冬烘生的性格特征;最后,作者以“七如氏”的口吻作出自己的评价,“冬烘生一生行谊,皆如老树着花,无一丑枝,而古艳跃跃纸上。

盖悃款出于自然,风流亦自不免。

时对此篇,令人神往于函丈舂容之际耳”。

同样,《太恨生》篇中,作者开篇点出朱云人长得好,又“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得一温柔乡足矣”,风流倜傥,且妻“貌微寝,有麻”,并点出了“太恨生”这一称号的由来,至此,对朱云的基本情况读者已有大体的了解;在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朱云随后的所作所为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文章主要内容就围绕朱云图谋不轨,展开具体的故事情节;同样在最后,以七如氏的口吻进行了评论。

在《常运安》篇中,作者写常运安的正直刚烈,嫉恶如仇是通过“看《精忠传》,凡集中秦侩字样,皆手抠之”;看戏时跃上舞台,“夺武穆王椎,痛击假秦桧几毙”;遇见流氓调戏妇女,就与之搏斗;打死逼霸占寡妇财产的泼皮而自己入狱;出狱后散财行义等几个情节加以表现的。

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写作体制上《小豆棚》对《聊斋志异》的模仿。

在写作体制上,《小豆棚》进行仿的同时并进行了适宜的加工改造,表现出对《聊斋》的突破,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性。

比如文章开端,作者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遵循这样的套路,先简单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基本情况。

在《小豆棚》中,有的篇章开始就点出作者的论断,如《李湘》篇,文章一开始,就说“甚矣!口生而口戕口”,一开始就点出作者的观点。

随后再介绍事件的主人公及其基本情况,在文章
的主体部分通过写了吴慎修听信友李湘不当的建言,致使两人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招致死罪加身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相当于举例论证,就证明了文章开端作者所言非虚。

在《勋阳太守俭约文》篇中,作者也是开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俭,美德也,过则鄙矣;故《诗》刺‘褊心’,谓其不衷于度也”,然后以自己的侄儿省轩为例,作了进一步地说明。

在《烧丹》篇中,作者在文章开始写黄白之法的始末,并断定“可知世无此术者”。

随后举了一个例子,写孔姓父子为炼其术,结果是父子反目,家业败落,这样的结局就是对“世无此术”的最好注解。

有的文章采用话本入话的形式开始全篇,如《祈梦事征》篇,文章第一段讲述于少保作梦的故事。

纵观全文,此事与文章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作者目的是借助话本入话的形式,一方面给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一个调整自己心绪的时间而已。

《曹月帆》篇中,在写主人公曹月帆之前,先插入一段对苏杭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生活的描写;《罗浮心》篇中以各地名山大川的描写为开始;另外,在《刘祭酒》、《马二娘》篇中以文章的写作缘由为开端;《常静莲》、《胡蔓》篇中,以写作背景为文章的开始等。

事实上,与《聊斋》相比,在写作体制上,《小豆棚》文章结尾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不同的改变。

在《聊斋志异》的文末,蒲松龄以“异史氏曰”的形式继承了《史记》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的口吻进行评论的形式,并且超越《史记》就事论事的史论形式,对自己创作的形象所寓含的意义,叙事主体的思想主旨,及自己的理念、态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延伸。

《小豆棚》继续延承《聊斋志异》这些优点,并且在保持议论的独立性、完整性
的同时,作者曾衍东还兴趣不减进一步发挥创造,可以说是进一步的发展。

在《小豆棚》中,有的篇章在文章结局议论之余,作者本人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还进行自我点评,表现出文学意识强烈的自我张扬。

如《张烈妇》中,作者在文章结局部分对烈妇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认为烈妇殉夫,既是“当死而死”,“是死固其性也”,“得正命者矣”。

表现出作者对烈妇殉夫行为的认同。

如果在《聊斋志异》中文章至此就可结束,因为文章至此有故事的叙述,有作者对故事的评论,叙事完整,评论紧扣事件本身。

可以说有始有终,应该算作一篇完整的文章了。

但是作者在文末又加上了一段,“其笔意奇绝,可与烈妇俱传”。

这一部分不再是由文章主人公行为或者是事件本身引发的作者的评论,应该不再是“异史氏曰”的内容。

而是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回过头对自己所写这篇文章的自我评价。

入于其中又出乎其外,这是文学意识的强烈自觉。

《江善人》篇中,同样作者在“七如氏曰”后,又加上这样一段,“是说亦近理”,显然,这又是对“七如氏曰”的评价,作者自我认为“七如氏曰”的评价是得当的。

《金驼子》、《黄玉山》、《董子玉一家言》、《僵鬼》、《赵殿臣》等篇中也是如此。

还有的篇章作者由文章所述事或所写人物想到自己,在“七如氏曰”后自然而然添加了另外一些内容,这表明作者没有为文而文,心中强烈的自我意识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如《祈梦事征》篇中,在文章最后,作者因文中写到梦想成真的事情,自然就想到自己也曾做过佳梦,但梦想成真却没有实现,这可以看作是作者无意地调侃,但也未必不能认
为是作者内心对美梦成真地深深渴望。

《烧丹》篇中,因为文中写到孔姓人家迷恋炼丹而家人反目成仇,家业因而败落的事,作者便想到自家也曾做过这样的傻事,这也可以说是对文章内容自然地延伸。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豆棚》的写作体制既有模仿《聊斋》的一面,也有在模仿的基础上改造创新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