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变戏法教案幼儿园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蕉变戏法教案幼儿园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香蕉的形态和颜色变化。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3.增进幼儿对水果的了解和喜爱。
二、活动准备
1.香蕉若干
2.刀具、砧板
3.蜂蜜、酸奶等调味品
4.彩色卡纸、画笔、剪刀等手工材料
5.音乐《香蕉歌》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出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香蕉有什么特点吗?”
2.香蕉变戏法
(1)教师将香蕉切成小块,分给每个幼儿。
(2)教师演示如何将香蕉变成不同的形状,如:香蕉片、香蕉条、香蕉球等。
(3)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将香蕉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
(4)教师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
3.香蕉调味
(1)教师出示蜂蜜、酸奶等调味品,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味道。
(2)教师演示如何将调味品涂抹在香蕉上。
(3)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将调味品涂抹在香蕉上。
(4)教师鼓励幼儿品尝自己调制的香蕉,分享口感。
4.香蕉手工
(1)教师出示彩色卡纸、画笔、剪刀等手工材料。
(2)教师引导幼儿用这些材料制作香蕉相关的手工作品,如:香蕉卡片、香蕉挂饰等。
(3)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5.香蕉歌
(1)教师播放音乐《香蕉歌》,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摇摆。
(2)教师引导幼儿模仿香蕉的样子,进行简单舞蹈动作。
(3)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参与舞蹈。
(2)教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香蕉的喜爱之情。
(3)教师提醒幼儿要珍惜食物,不浪费。
四、活动延伸
1.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香蕉相关的美食,如:香蕉沙拉、香蕉煎饼等。
2.环保教育:引导幼儿了解香蕉皮是可回收垃圾,教育幼儿要正确分类垃圾。
3.艺术创作:鼓励幼儿用香蕉皮作画,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和品尝,对香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想象力丰富。
但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刀具使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旁边指导。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
1.观察和描述香蕉的形态、颜色变化
2.香蕉变戏法中动手操作和创意表达
3.调味和品尝过程中味觉体验和分享
教学过程补充:
一、导入
1.教师展示香蕉,引导幼儿观察。
“小朋友们,看看这个香蕉,它是什么颜色的?长得长长的,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幼儿回答:“黄色的,像小船!”
二、香蕉变戏法
1.教师演示切香蕉的过程,强调安全操作。
“现在我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切香蕉,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小手受伤哦。
”
教师边切边引导幼儿观察香蕉的横截面。
“看看,香蕉的里面是什么颜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儿回答:“是白色的,有黑点点。
”
2.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变出不同形状。
“现在轮到你们自己动手了,你们想把它变成什么样子呢?”
幼儿回答:“我想变成小熊!”
教师回应:“好主意,你可以试试看哦。
”
三、香蕉调味
1.教师展示调味品,引导幼儿闻味和描述。
“小朋友们,闻闻这个蜂蜜,它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回答:“甜甜的。
”
教师继续:“那酸奶呢?”
幼儿回答:“酸酸的。
”
2.教师演示调味过程,鼓励幼儿尝试。
“现在,我们可以把蜂蜜或者酸奶涂在香蕉上,你们想试试吗?”幼儿回答:“想!”
教师指导:“好,但记得要小心,不要弄脏衣服哦。
”
四、香蕉手工
1.教师展示手工材料,引导幼儿创意。
“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材料来做一个香蕉手工,你们想做什么?”幼儿回答:“我想做一个香蕉树。
”
教师回应:“太棒了,我们可以用绿色的卡纸做树叶。
”
五、香蕉歌
1.教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摇摆。
“现在我们一起来跳香蕉舞吧,就像香蕉一样摇摇摆摆。
”
1.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体验。
“刚才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你们最喜欢哪个环节呢?”
幼儿回答:“我喜欢切香蕉!”
教师回应:“真的吗?那你们下次还想玩吗?”
幼儿齐声回答:“想!”
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使用刀具时的安全。
2.考虑到幼儿的味觉敏感度不同,提供多种调味品供幼儿选择,避免强制尝试。
3.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应耐心指导,提供更多操作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4.在手工环节,尊重每个幼儿的创意,鼓励个性化表达,避免统一模板的限制。
5.注意因材施教,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更多挑战性的任务,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
6.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参与,避免个别幼儿感到无聊或焦虑。
8.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确保幼儿能够理解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