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诗人们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自然,诗人们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
野 松
自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指自然界。

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弥漫诗意的景物世界,而诗人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接纳者总易触景生情,并将所生之情化作诗篇。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一首诗《如当节日的时候……》就对自然如此唱道:“自然的轻柔怀抱培育着诗人们,/强大圣美的自然,它无所不在,令人惊叹,/但决非任何主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来论述自然与诗歌的重要关系:自然培育了诗歌,培育了诗人。

他如此阐释道:“这三句诗的内在运动朝向‘自然’一词,并于其中展开。

荷尔德林在此仍用‘自然’一词所命名的东西,贯穿了全诗的基调直至结束。

自然‘培育’诗人。

”“自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是圣美的,是令人惊叹而无所不在的。

这个自然拥抱着诗人们。

诗人们被吸摄入自然之拥抱中了。

”①
面对自然或在自然的怀抱中,不同的诗人会摄取各自所感兴趣的事物或景物,通过审美内化,便会呈现出各具个性的心灵镜像。

纵观“自然篇”中15位诗人的诗作,莫不如是。

古人作诗讲究“情与景会,景与情合”“须写景时景自在,写景时情并列”,使一切景语成情语,一切情语成景语,景情相融相洽。

中国当代诗人,也传承了这一诗学理念,在创作时注重化物象为意象,注重及物与及人相结合,通过意象的营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情怀。

如《青杠林》一诗,就借对景物的描写做情感抒发的支撑,又将情感的抒发与景象的描绘相融合,将境界有效抬升:“经历烟熏火燎之后/重新把血液输回身体,从晨曦中/诞生出一轮旭日。

”诗从自然中来,诗情中有画意,这是诗人用
诗歌原创
心灵重新构图大自然而呈现出的诗性气象,如《千鸟湖畔》《一只鹰》《白鹤》《又见鸟鸣》诸诗,便有这种艺术效果。

大自然是十分迷人且富有诗意的,因此容易让诗人沉睡的心灵在自然中醒来,然后又沉醉于自然,在沉醉中感悟与生发诗意。

如丹飞的《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亮》,诗人就将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以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融的审美情感表现出来,显得十分温情:“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亮/就像有时我观世间所有的实相就能看见虚无/关心就能看见你的呼喊/有名字亮了一下”。

陈阳的《星子一样沉静的》,野桥的《漂亮女人》,向天笑的《落雪记》,亦如是。

自然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景象的描写,还蕴含着许多现代生活内涵。

李东海的《春天》,就通过让季节带着春风吹拂冰冷的大地(冬天刚过去,大地依然冰冷),让大地上的草木节节拔高,更让诗人的内心长出一树繁花。

此诗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渴望,给读者一种温暖的感觉。

此诗虽只有短短四行,但极具张力。

诗是哲学的近邻。

诗人喜欢让自然之物意象化,并向生命哲学层层演进,如唐德亮的《藕》,就通过对藕外在形象的诗性描绘,来礼赞藕的生命顽强与生生不息,诗意地阐释了生物自身对自然对岁月的影响与作用,以及生物在自然界的存在意义。

鲁川的《瓦楞上的雪》,通过对瓦楞上的雪的静态描写,以及营造一只鸟——乌鸦与白雪的对峙情景,来诗意地制造一种空间感,而这种意境和氛围是十分突兀的,给人一种猛烈的撞击感。

而诗的第三、四节:“草叶缝的雪,枯枝上的雪/都勿如,瓦楞上的雪/它静默,孤悬,利刃/仿佛在与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决绝//仿佛前世今生,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再次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来表现超脱的人生态度与生命哲学。

在工业化时代,自然,已成为诗人们心灵最佳的栖居之所。

只有写出心灵的自然之诗,才能证明诗人在自然中的在场。

①:见(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第59页,60页,6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