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教学
专题
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及重要性
1、与古代贤哲对晤一室
2、鉴往知来,古为今用
3、帮助更好地学习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工作
一、从学者的言论来理解中国社会思想史学习研究的重要性
严复将《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
严复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Study of Sociology)翻译为《群学肄言》,就是基于中国古代荀子的思想,他说:“斯宾塞……是根据进化理论来解析人类社会和文明起源,我把这种科学称为社会群体科学,因为正如荀子所说的,人类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其形成社会群体的能力”(转自王正毅:2000:358)。
孙本文先生在他所著《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即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中强调20世纪30年代布朗教授在中国讲学时就说过,中国的荀子发明了社会学,比西方早二千五百年。
费孝通在《孔林片思》一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新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新的孔子”,认为历代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思想对解决当今世界性的和平与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发掘。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中国的“文化自觉”问题,要求社会学家不但要关注社会的“生态”问题,更要关注社会的“心态”问题,以开创人类社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局面。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专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蘊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
从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来看,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
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造成了后来技术方面脆弱,在与西方对抗中不堪一击的问题,但中国文明的很多传统确实表现出直达和早熟的特征,而从宏观的全球视野考察当代世界上的很多问题,经过了很多波折、失误、冲突和破坏之后,“恰恰又不能不回到先贤们早已经关注、探讨和教诲的那些基本点上”。
费孝通在该文结论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中,在诸如处理人与人,我与我,心与心,人与群体,人与自然等方面的思想确有“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些“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的、优质的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
社会学的研究,应该达到这一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是一个成熟的‘学’(Science)。
”
张琢:“世界社会学如果没有中国这‘半个世界’(汤因比语)的社会史和社会思想史,就是最大的遗憾。
继往开来,认真下功夫挖掘、整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蕴涵丰富的社会思想的历史遗产,予以科学的阐释,奉献于世界,使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逐步趋向完备,是中国社会学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他们意识到,当前的社会问题没有不是历史上悠久性趋向的一种表征。
每一个现实社会的的症结是经过深长的历史造成的,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社会学本土化)不能割裂传统和现代,解读中国社会,不能忽视几千内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积淀。
在对这些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时,也已逐渐从依附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阶段走出,在借鉴各种外国相关理论的同进,注重采用当代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逻辑和话语系统,解读中国社会,从而增强了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对话能力。
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吸取有用的思想资料。
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
二、什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关于社会思想
各民族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社会思想,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首先必须界定什么是社会思想和弄清楚中国社会思想的特色。
关于社会思想的定义,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有六十多种之多。
其中有代表性者亦不下于几十家;
a)或云社会思想即是认识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个人论及
社会问题的思想。
由此意义来说,则社会思考(想)也即一个人或少数人对于团体
问题的考察”(波格达斯 1922)①。
“人类对于社会问题常怀二种态度,第一种漠
不关心,听其自然;第二种实地研究而求解决,后者称之为‘社会思想’”(程伯群,1937)②;
b)或云社会思想是关于人们社会共同生活和行动的思想:“社会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生
活的理论以及理论的体系”(加田哲二)③。
“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的行动和
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历史”(高岛善哉 1962)④;“社会思想就是有关人类社会共同
生活及其问题的思想。
广义言之,其内容包括许多方面,如社会的形成结构与功能、
社会的起源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理想、社会生活的问题等。
狭义言之,最重要的
方面,就是社会上共同生活时人与人相互调适的问题,这是社会思想的重心,而为
历来社会思想家殚精竭思以研究的问题”(孙本文,1945)。
c)或云社会思想即社会理想。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日本的学者,如森户辰男、吉田启
一等。
“社会思想即是社会运动所要努力实现的社会理想”(森户辰男,1920 )。
“社
会思想是追求社会改善的一切思想,是表示改革现实社会缺陷,实现更理想的社会
的意欲与努力的思想”(吉田启一)。
“社会思想是关于社会的存在方式,即在追求
理想的社会时所形成的思想”(穗积文雄,1965)。
“社会思想有两种意义:一是社
会上一般流行的思想:一是人们对社会而发的思想。
﹍﹍第二个意义的社会思想,
也觉范围太大。
﹍﹍这里所讲的﹍﹍只是它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人们因社会的
毛病而发的改造,改良及乌托邦思想”(郭真,1929)。
d)或云社会思想即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造思想。
“社会思想即社会改造思想”(平井新,
1950)。
“社会思想即社会改革的思想”(佐野学,1947)。
e)或云社会思想为社会管理的思想。
“社会思想是对于现实社会程序之政策的思想”
(何合荣治郎,1931)。
“社会思想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建立社会的统一
性组织的观念系统”(稻毛新,1939)。
f)或阐明社会思想与社会学之关系。
“社会学是社会思想史发展的产物”(曾松友,
1976)。
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陈定闳,1990)。
g)或云社会思想是社会关系思想。
“社会思想是为了调适社会关系的体制的思想”(出
口勇藏,1968)。
“社会思想是关于人与其共同关系的思想”(柴布里斯,1954)。
h)甚至认为社会思想是社会解放思想。
“社会思想即人们的的社会解放思想”(水田洋,
1962)
i)综上所述,我们在编教材时给社会思想定义为:社会思想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社
会关系、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社会模式等方面的理论或构想;
中国社会思想是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
社会思想的发生、发展存在于丰富多彩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且各种社会思想都是相互发生作用的。
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必须用整体的观念、系统的思维、联系的视角去探讨和分析这些观点、构想或理论的发生、发展和继承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
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其社会思想的展现与其它国家、民族既有异曲同工的一面,又有其独自的轨迹。
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着历代中国思想家对社会关注、考察、响应的视点与触点。
群体、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备受前贤后昆所重视。
由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入手,最能抓住中国社会思想的脉络。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时下社会学界的热门话题。
儒家追求价值理性,法家偏重工具理性。
“仁”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孔子的学说的核心。
孔子的弟子问“仁”,孔子明确指出“仁者爱人”。
⑦儒门亚圣孟子说:“仁者,人也”。
⑧《说文解字》释“仁”:“仁,亲也,从人从二”。
清代学者阮元释“仁”为“人相偶”。
由此可见,“仁”的含义具有社会性,指的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则完全是建立在“人皆挟自为心”,人与人之间皆是利害和利益驱动的关系之基础之上。
因此我趋向一些中国乃至一些东方的学者给社会思想所下的定义:“社会思想一词中的‘社会’二字不是指由人群所构成的一个社会,而是指构成社会的那群人的人际关系。
其中的‘思想’二字不是指人对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如何作观察、分析、思考与陈述,而是指他对所见到、经验到、满意或不满意的人际关系所起思考、所发问题、所做评论及所提建议。
总体来说,社会思想是指人对于他所在或所关心的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及在此关系中所有各种社会活动所作的思考、所发表的意见、所给的评断及所提的建议。
”⑨“照狭义的来讲,社会思想乃是专指关于纯粹的社会关系之思想而言,如人与人的关系,团体与团体的关系,社会制度及社会组织等等。
社会学家现在所讲的社会思想是偏向于狭义的…”⑩由此类推,中国社会思想史是历代中国人们对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活动的思维史。
(二)关于构成社会思想的各要素
“社会生活”思想即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中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持,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主要包括以下研究范畴:(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
(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
(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
(5)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原理问题;
(6)社会生活方式问题;
(7)社会起源、发展、变迁问题;
(8)社会控制问题;
(9)社会整合与社会调适问题。
“社会问题”思想是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主要包括:
(1)对社会问题之发生原因的考察;
(2)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考察与分析;
(3)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设计。
“社会管理”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如何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思想。
“社会模式”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结构体系方面的思想,主要包括:(1)对现实社会的“已然”状态的认知。
它是人们解释社会生活,提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乃至进行既然社会改革、改造的依据和近期目的。
(2)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它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信仰及进行现实社会改革、改造的根本依据和终极目标。
(3)社会改革、改造思想。
社会改革、改造所要达到的状态即是某种思想的社会状态。
当现行社会秩序利于“小我”而不利于“大我”时,或利于“大我”而不利于“小我”时,会因社会思想家的社会价值观而有复杂的表现;当思想者主体认定现行秩序既有害于“大我”又有害于“小我”时,就趋于形成要求变革社会秩序的思想。
社会思想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同时产生的,从人类开始进行群体生活时起,即已经有社会思想。
或者说人类选择群体生活方式,即是一种原始社会思想的体现。
从远古至现代至于未来,只要有人类群体生活存在,永远有社会思想存在。
不同群体生活方式,或不同的群已
关系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思想:不同的社会思想会摧生不同的群已关系模式。
从表态视角考察,社会思想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类自己回答诸如:人何以群?人何以能群?群之人何以促成群之良性运行和发展?人之群何以满足人之各种需求?人与人何以相处?群与群体何以谐调?人与群是靠什么链接的?人与群何为主体?人或群是否必须要有高低贵贱之分?区分高低贵贱的机制和准则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思想;从动态视角考察,社会思想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类自己回答诸如:人类为什么要创造出一个“人文世界”?它和“自然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人文世界是怎样运行的?又是怎样发展变迁的?现行的人文世界与过去的人文世界是什么关系?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它和人们的理想一致吗?在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双重作用下生活的人类与只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动物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从微观视角考察,社会思想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类自己回答诸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个人欲望或需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或应该得到满足?一个自然人怎样成为群体中的社会人?承担社会角色的人与自然人是什么关系?角色人与角色人如何互动?如果有人违反了角色规范或群体规范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不是中国思想通史(实际上人并不具备写出一部前人思想“通史”的能力),而是从社会学视角对人类关于社会的思想之发展历程的考察。
因此它不可能是人类关于社会的思想的全部,而是以群已、家国、治乱为主题内容的思想,人类关于上述三主题的思想非常丰富,我们在开展社会思想史时实则是有所侧重的。
如,在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我们侧重对社会生活的考察;在人类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中,我们侧重对社会关系的考察;在上层社会生活与下层社会生活中,我们侧重下层社会生活交往关系的考察。
三、怎样学习好和研究好中国社会思想史
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1、社会思想与历史与思想家的关系;
社会思想与社会治乱兴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社会生产方式变迁与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同阶级、阶层立场与他们对人性、欲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性到自觉、思想的表达展现该时期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分层的特点、所遭遇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与社会运动等,为社会思想勾勒出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2、客观实际与主观理解的“隔”的关系;尽量避免“失真”;
3、名家与社会各阶层、多数人的思潮与零星火花的关系;
社会精英、士林、下层民众之间社会思想观念异同的内在逻辑关系;体制化形态、知识化形态、生活化形态三类社会思想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
4、纵通与横通的关系;同异之辩;
社会思想“派”与“汇”、“源”与“流”之间,继承与流变、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各个时期社会思想脉络的梳理、特征的钩玄提要。
5、社会思想与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6、社会思想之“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建设过程中,多种社会价值观相互“较力”中获胜并取得优势地位的一方,即是主流价值观及主流社会思想(或叫大传统社会思想),其余则属非主流社会思想,非主流社会思想并不等同于小传统社会思想。
主流社会思想主要体现官方与一部分体制内士人的社会思想中,非主流社会思想主要体现在体制外士人及民众之中,而小传统社会思想则主要体现在民众即基层社会之中。
7、教与学关系;名著、心、课堂社会化、修为与智慧
8、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研究方法、运用知识
四、中国社会思想史学习、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历史法、阶级法、逻辑法、辨证法
(二)技术性方法
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教材建设—《中国社会思想史》学习研究方法(教材)的思考
桂胜
一.教材的基本内容
本教材将注重学习者的知识需要,从方法论入手,以提高研究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为契入点,对吴根友教授编著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进行系统的改编,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论(包含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及具体方法等)
第二章:人物研究法
1. 人物研究法要素
2.人物研究的个案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书、柳宗元、王守仁、李贽、龚自珍社会思想等等
第三章:时域研究法
1. 时域研究法要素
2.时域研究法的个案
周秦、魏晋、汉唐、宋元、明清社会思想概要等等
第四章:地域研究法
1. 地域研究法要素
2.地域研究法个案
荆楚、齐鲁社会思想等等
第五章:学派研究法研究
1. 学派研究法研究要素
2.学派研究法个案
儒、释、道、法等等
第六章:著作研究法
1. 著作研究法要素
2.著作研究法个案
《诗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太平经》、《白虎通》社会思想等等第七章:专题(问题)研究法
1.专题(问题)研究法要素
2.专题(问题)研究法个案
人性、社会控制、社会批判、社会理想等等
第八章:综合比较研究法
1.综合比较研究法要素
2.综合比较研究法个案
朝代之间比较、地域之间比较、学派之间比较、人物之间比较、中外比较等等。
第九章:《中国社会思想史》重要著作题要
二.教材的重点和特色
1.重点:方法论的传授和概念的界定,具体来说:时域以周秦和明清为主,人物以
孔子、荀子、韩非子、老子为主,著作以《礼记》为主,地域以荆楚为主,
学派以儒家为主,专题以社会控制与社会理想为主,比较以人物和朝代为
主。
2.特色:1)、授人以渔,让研究生掌握学科研究方法,把知识学活,触类旁通,举
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其研究能力的目的;
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
3)、方法和案例结合,理论与运用的结合
注釋:
①波格達斯著、鍾兆麟譯:《社會思想史》,世界書局1933年版,第3頁。
②程伯群:《中國社會思想史》,世界書局,1937。
③加田哲二:《社會思想史》第一章。
④高島善哉等著:《社會思想史概論》序章,日本岩波書店,1962年日文版。
⑤《社會問題講座》第1卷,日本新潮社編,1921年日文版第3 頁。
⑥日本東京平凡社1932年日文版“社會思想全書”本。
⑦《論語·顏淵》。
⑧《孟子·盡心下》。
⑨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
⑩龍冠海:《社會思想史》,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7。
参考书: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9。
張德勝:《思入风云》,臺灣巨流圖書公司,
王处辉周一骑田毅鹏桂胜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王处辉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吴根友编《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陈定闳编《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1989
王处辉等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
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8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思想教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王处辉《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
《追寻中国社会的自性》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陆学艺王处辉桂胜等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先秦卷、秦汉隋唐卷、宋元明清卷、近代卷,广西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07
相关论文及知识社会学知识读物
作业:试用人物社会思想研究法、或时域社会思想法、或专题社会思想研究法对中国社会思想进行具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