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的独特纹饰--动物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的独特纹饰--动物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丰富多彩,这些纹饰在青铜诞生前玉器、陶器上常有表现。
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动物纹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纹、鱼纹、蝉纹等等,本文只选几例较有代表性的稍作说明。
虎纹:虎纹一般为侧视爬行或奔跑的影像,虎口大张,虎背微凹,尾下垂后向上卷。
也常见虎吃怪人(鬼),如安徽阜阳出土的龙虎尊,肩部有一虎,虎口中咬一怪人。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铖上有虎食人头形的纹饰,为两虎共食一人头。
有对称的两只虎,虎张口卷尾,虎口中间为一人头。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
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鸟兽龙纹壶,腹部有虎食人的浮雕。
著名的虎食人卣,器形为猛虎踞蹲,前爪攫一似人非人的怪物。
这些虎所食之人形,都不是常人,而作鬼怪之状。
虎纹中还有一种侧面的形象,如號国墓地所出虎纹镜,两虎作圓形,首尾相接。
虎纹初见于商代,汉代之后越来越具象。
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青铜器饰牛角的兽面纹较多,尊饰牛头,鼎用牛头纹装饰的更为常见。
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区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也表现出牛在人们生活中的密切关系,比如上博藏牺尊等。
象纹:通常用象的全身侧面影像,有一个向下或向上卷的长鼻、大耳、大嘴、体躯巨大等明显特征。
象纹多用于青铜乐器钲、铙上,
作为边缘纹饰。
河南洛阳出土西周成王时期的“士上尊”、“士上卣”,西周康王时期的“邢侯簋”,腹部均饰对称的象纹。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乙公簋”,腹部是对称的大象纹。
足部亦是象的造型,非常形象。
以象纹做成整器,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
象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鹿纹:商代时,未见有全身完整鹿纹,仅流行鹿角兽面纹。
河南安阳殷墟出工的鹿方鼎,是在腹部饰有鹿角兽面纹,分枝角很突出。
西周早期始见鹿纹,在传世的貉子卣盖与颈上饰有一周鹿纹,鹿头目顾作卧状,铭文中还提到赠鹿之事,与鹿纹正好照应。
春秋晚期和战国的青铜器上有少量的鹿纹出现红铜镶嵌。
兔纹:饰有兔纹的青铜器极为少见。
河南洛阳北瑶出土的西周兔纹觯,颈部饰一周兔纹。
兔纹作半踞状,耳斜竖起,形象很写实。
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候墓地8号墓出土的兔尊。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有些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
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
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几何纹等纹饰。
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
'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
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
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
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
都是体现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这种意义上说:“青铜文化—帝王文化”。
(本文器物为上博、河南博物馆、国博、湖南博物馆,山西博物馆、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等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