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等12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等12则
作者:暂无
来源:《新长征》 2017年第1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进一步严
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制度法规保障。

要深刻认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意义。

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要高度重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
治党的新要求,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主流是好的。

但一些基层组织党内政治生活
仍然存在形式化、平淡化、简单化倾向。

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
和战斗性,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要切实找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努力方向。

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集中领导和
分工负责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运行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着力规范“一把手”
的用权行为;要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深入总结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经验做法,用好批评和自我
批评这个有力武器,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要严格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双重
组织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党员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
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要深刻认识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严格按照把
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要求,以纪育人、以纪管人、以纪责人,推动纪律教育、纪律管理、纪
律监督的常态化。

经常开展纪律教育,以纪育人,唤醒广大党员的纪律意识。

开展纪律教育一是内容要明确,二是方法要灵活,三是范围要全覆盖。

经常管理党员干部,以纪律人,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全面从严治党,要靠纪律管住全体
党员干部,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经常监督守纪情况,以纪责人,绷紧纪律这根高压线。

纪律的制定就是为了执行,对于党
的纪律,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

要把严明纪律
融入日常监督,着力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摒弃“违纪是小节,违法才查处”的惯性
思维,抓早抓小,动辄则咎。

要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容纪外施恩、下不为例。


违纪行为要从严执纪,严肃处理,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性教育。

在重点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党的宗旨、党的优良作风、廉政建设等教育的同时,要把党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党史在认识事物、明辨事理、把握未来中的重要
作用。

要强化现场教学增强党性教育实效。

现场教学能把丰富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培训内容,将真实的现场变成课堂,将真实的历史变成教材,增强培训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自人民网)
本栏责任编辑/雷博
对党绝对忠诚一刻也不能动摇
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必须对党绝对忠诚。

共产党人从不乏对党绝对忠诚的典范。

在党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
征程中,涌现出无数优秀而忠诚的党员,他们为后人树立起一座座永久的丰碑。

方志敏在狱中
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依然信念坚定:“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

”赵一
曼面对敌人的残酷暴行,至死不改信念。

刘胡兰不畏血淋淋的铡刀,宁死也不泄露党的秘密。

对党绝对忠诚要始终不折不扣。

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必备的政治品格,广大党员必须
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永远姓党、信党、为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对党绝对忠诚要坚持知行合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始终坚持学习,多学习党的经典
著作,尤其是要突出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巩固忠诚度,
使“忠诚”二字在世界观中立根固本。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
坚定面向基层的根本方向。

基层党组织必须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以基层需求为根本方向,以人民满意为检验标准。

强化基层党员的主体地位。

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以严的措施管理党员、以严的纪律约束党员。

培养全面过硬的领导干部。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紧扣﹃从严治吏﹄的根本要求,围
绕﹃愿服务、会服务﹄的总体目标,建立﹃一线锻炼、一线选拔、一线考核﹄的领导干部培养
机制。

加载政治功能的题内之义。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不断丰富在服务中教育引领群众
的具体措施,形成在服务中教育引领群众、在教育引领中服务群众的生动局面。

形成功能完善的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就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总结
提炼的力度,形成可固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管党、治吏、为民的长效机制。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善用辩证思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敢于担当,善用辩证思维,打好严肃党内政治
生活这场硬仗。

善用矛盾的观点,解决“走形式”的问题。

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
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执行中可能会面临搞变通、打折扣、走形式等问题。

因此,要迎着矛盾改、对准问题抓,对于严重违反《准则》规定的现象决不姑息,确保《准则》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熔炉”的“火”旺起来。

善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劲难使”的问题。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是一出“独角戏”,需要
党组织和党员等各方面通力合作。

倘若“各自为政”,劲很难使到一块去,容易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准则》的威力也很难发挥出来。

因此,要找准发力点,发动众人“拾柴”,让“火焰”高起来。

善用发展的观点,解决“一阵风”的问题。

我们党面临的“四大挑战”“四种危险”将是
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劳永逸之举,更非临
时一阵风。

倘若松一阵、紧一阵,则容易滋长“躲风头”的心理。

因此,要不断“添薪加柴”,让“熔炉”旺起来。

(摘自人民网)
刘少奇反对“降低入党条件”
1951 年3 月28 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普遍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使所有党员明白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的
决定。

4 月9 日,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做了题为《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的总结报告。

他指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必须达到更高的条件,才能担负起比过去更伟大、更艰苦的革命任务和经济文化建设任务。

降低加入共产党的条件是“一种带原则性的错
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员必须具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觉悟程度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他强调,凡是接收新党员,“都必须经过考察,经过教育”,只有那些“对党忠诚,有实际的阶级
觉悟并表现积极,又懂得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事业,愿意遵守党纲党章”的人,才能被接收为
党员。

刘少奇强调,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标准,各级党组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要求“党中央责成各省委和中央局,今后对于接收党员的工作必须实行严格的控制与检查,并责成
一切党的组织在今后接收党员时必须坚持党员的条件”。

(摘自《中国日报》)
延安电影事业的开端
党中央初到延安时,没有任何摄制电影和图片的机构,甚至没有照相机和摄影机。

为了真
实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积极地宣传抗日,党中央决定创建自己的电影拍摄队伍。

周恩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亲自邀请了著名进步导演兼演员袁牧之及摄影大师吴印咸,又
在香港购买了一架二手的16 毫米摄影机和一些稀有的电影器材。

1938 年,享有国际声誉的荷兰纪录电影大师约里斯·伊文思得知我党正在筹建的电影团即将开赴延安后,他冒着风险,将自己的“埃姆”35 毫米摄影机和几千英尺胶片赠送给即将成立的电影团。

有了两架摄像机和电影器材后,吴印咸又自掏腰包,倾尽所有购买了3 架照相机。

就这样,延安电影团具备了拍摄电影的基本条件。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袁牧之和吴印咸化装成
八路军战士,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人员来到了延安。

1938 年8 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唯一的直辖机构,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电影团团长。

最初,电影团只有7 个人,之后又调来了徐肖冰等几位
从事过电影和爱好电影的同志,地址就设在大砭沟口南侧的半山坡上。

从此,电影团开始了对
延安抗日根据地红色历史的电影和图片记录,开创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先河。

(摘自《人民政协报》)
朱德:“我们的党只有一种纪律”
1949 年11 月9 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朱德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1951 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始。

朱德领导中央纪委查处了一批有贪腐问题的党政领导。

朱德曾多次强调:“我们的党只有一种纪律,绝不允许任何不受党的纪律约束的独立王国
的存在。

”党员在党的纪律面前要一视同仁,有些人认为党的纪律只是要一般党员遵守的,自
己可以例外,还有人轻视政府和法律,认为法律只是给老百姓遵守的,自己可以不遵守。

朱德
认为:“不管任何组织或个人,只要违反了政策,违犯了纪律,我们就去检举、纠正。


在担任中央纪委书记的5 年多时间里,朱德领导中央纪委和全国各级纪委同有关部门做了
大量工作,为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处理了近30 万起案件,在同贪污腐败现象做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谭震林培养干部:
知人善任大胆放手
谭震林对干部要求很严,但严而有爱,爱而不俗。

他十分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

早在
抗日战争时期,他到苏南东路地区不久就办起了教导大队,培养干部和上海党组织输送的青年
骨干。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工人政治学校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办起来的,培养了民主改革
运动中涌现出的一大批积极分子,他们后来成为了上海各条战线的骨干。

在日常工作中,谭震林总是积极帮助干部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经常亲自起草
文件、社论,经常做报告,明确回答干部提出的各种原则问题,使大家干起来有正确的方向和
充分的信心。

他使用干部时知人善任,大胆放手,特别是敢于使用那些虽有某些错误但有才能、有闯劲和能较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干部,批评那些无所作为的“老好人”。

他经
常教育干部要敢于创新,不要墨守成规,不要怕犯错误。

他常说:“犯错误,给革命造成损失,当然不好,但是要做革命工作,想保证一点错误不犯也是不可能的,怕犯错误而不敢大胆工作,本身就是严重错误。

”他从不揽功于己、诿过于人,当他发现自己在工作指导上有缺点和失误时,总是主动承担责任。

正是依靠这种卓越的组织才能,谭震林在工作中团结了广大党员、干
部和群众,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摘自党建网)
万里送子下乡务农
1962 年9 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副市长的万里,将18 岁的长子万伯翱送到了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让他和众多知青一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万伯翱在这里一干就是10 年。

万伯翱出发时,妈妈边涛给他带了几样东西:一件是万里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发的一床旧被子,一件是万里穿了多年的灰棉袄。

而万里送给万伯翱的则是《论共产党员修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和一个笔记本,并且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一遇困难,立即坚持。

”就这样,万伯翱来到了西华县黄泛区农场。

位于豫东平原的黄泛区农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万伯翱刚去的时候住的是草屋,睡的是50 多人的大通铺。

用水要步行一里多路到井里一桶一桶地打。

没有电灯,他就用自制的煤油灯照明,在集体食堂吃饭,每天不是红薯加咸汤就是高粱花卷馍。

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日产六极管半导体收音机。

衣服破了,他只能自己学着缝补。

每天晚上万伯翱不顾一天劳动的疲惫,坚持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

他始终牢记万里的话,埋头干活。

最终,他以一颗真诚的心赢得了全场职工的信任。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长征途中的读书学习
长征出发时,红军曾带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马列书籍。

长征途中,毛泽东尤其酷爱读书,哪怕患病时躺在担架上他也不忘读书。

任弼时在长征途中始终带着两个小铁箱,里面装着一二十本马列原著。

每次到了宿营地,他都抓紧时间看书。

徐特立被誉为﹃长征第一老人﹄,他对书更是十分珍爱。

为了保护他的两大包书籍,有时他宁愿自己拄着拐杖步行,却让马驮着书。

红军各部队也尽其所能地创造条件为战士们读书识字提供方便。

通常情况下,如果红军在一个地方驻扎时间较长,都会设置一个供战士们学习的﹃列宁室﹄。

红军还创造出很多学习方法。

例如在行军途中,宣传员会在前边战士的背包上挂一块小木板,上面写上几个字,供后面的战士学习,日积月累,战士们能认识不少生字;有的文艺工作者甚至创作了顺口溜和快板诗来指导学习。

有一段说唱道:﹃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每天学习二三字,一年学会八九百,学好文化好当家。

﹄(摘自《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