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四校联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四校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别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作答选做题时,请先填写先做题的组号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niàng) 校(xiào)对腼腆(tiǎn) 一曝(pǜ)十寒
B.匹(pǐ)配穿凿(záo) 内讧(hòng) 不肖(xiào)子孙
C.莞(guǎn)尔搭讪(shàn) 隽(juàn)永言简意赅(gāi)
D.刹(shà)那机械(xiè) 恪(kè)守草菅(jiān)人命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青藏高原具有的生态人文环境,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极其浓郁的风土人情是中国文明画卷中最为亮丽的部分。
随着经济动脉的,青藏高原的文化将迎来一个与其他文化的新时期。
这对于内地文化是一种净化,对于藏文化是一种。
A.独到延伸交融提升B.独到延续交汇升华
C.独特延续交汇提升D.独特延伸交融升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B、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是那样严谨,但又是那样谦逊,那样和蔼,在他的言语中听不到“你应该”或“你不应该”之类的话,让人如坐春风。
C、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很多的帮助。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奖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经专家鉴定,这只明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陶罐价值至少在一百万元以上。
B.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C.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意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
高度地统一起来了。
D.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母亲河,是因为这些河流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区域文化的摇篮。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幼而方雅,颇好奇节。
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
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
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钝,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
”帝竟随之。
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
封普阳县公。
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随广左右。
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咨询不致违于法度。
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
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
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
既至寿阳,与高颍支度军机,无所壅滞。
及克金陵,晋王广班师,留韶于金陵防遏,委以后事。
期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藩,遂能克平吴、越,绥靖江湖,子相之力也。
”于是进位柱国。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
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日:“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是何意也?不解者,是未用心耳。
”韶对曰:“臣昔在昏季,犹且用心,况逢明圣,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驽蹇所逮。
况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累及政务,亏紊朝纲耳。
”上劳而遣之。
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
岁余,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
高祖甚伤惜之,谓秦王使者日:“语尔王,我前令子相缓来,如何乃遗驰驿?杀我子相,岂不由汝邪?”言甚凄怆。
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
”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晋州拔:攻下
B.王谢而罢之谢:感谢
C.除行台右仆射除:授予
D.况逢明圣,敢不罄竭罄:尽。
用尽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有司为立宅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韶既还,自锁而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以其无礼于晋
D.、我前令子相缓来,如何乃遣驰驿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韶直言守正的一组是()
①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
②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
③晋王以幼稚出藩,遂能克平吴、越、绥靖江湖,子相之力也。
④臣比衰
暮,殊不解作官人。
⑤况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累及政务,亏紊朝纲耳。
⑥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
A.①②③B.②③⑥C.④⑤⑥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攻下晋州,想就此收兵王韶认为齐国今非昔比,目前国内一片混乱,正该一战定乾坤。
武帝吸纳了他的建议,最终灭掉了北齐,他因此得到晋升。
B.王韶敢于直言。
晋王凿池引水,建造三座假山,王韶用自我锁拷的方法阻止晋王的奢侈行为,晋王于是致歉作罢。
因此受到高祖的赞叹,得到金百两,宫女四人的嘉奖。
C.在平陈战役中,王韶自任元帅府司马,率领本部先攻下河阳,与大军会合后,又攻下金陵。
晋王杨广留王韶在金陵防御,把一切善后事宜托付给他。
D.王韶认为自己年老体衰,不适合再为朝廷效力,不敢自我宽怠,以致累及政务,亏乱朝纲。
对此武帝感觉到他有变,异常生气,就打发他告老回乡去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钝,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
译文:
(2)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
译文:
(3)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每小题3分)
槟榔屿督署秋风独坐杂作康有为
忧患弥天塞太空,树声争战起长风。
楼台寂寂无人到,廊外藤花开小红。
注:槟榔屿:新加坡。
自1900年七月至圣1901年十月康有为移居新加坡,寓于英国新加坡总督署中。
(1)、后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有何作用?(3分)
(2)、本诗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1),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陶潜《饮酒》)
(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总结古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天人合一”立论,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展开的。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
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
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作为社会制度,以确定人在社会的地位。
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
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
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作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
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
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
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
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
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
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
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
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若狂者识过,其高尚志节值得称道,用事则会招致失败;若狷者识不及,其沉稳的品德可嘉,用事则显迂腐。
故持刚柔相济的中道则是最完善的思辨方法,只有应用这一持中的方法,才能懂得“和为贵”的意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
”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2.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孔子认为论礼与其政教合一是因为它们都有利于规范社会形态、加速社会发展。
B.中道思想是先贤遗留的。
以后儒家道家法家都主张用“中”,孔子认为中道是和,和是持中的要义
C.孔子创建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是儒学思想的三个主要内容。
D.文中引用唐尧曾对舜说的话意在说明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
E.孔子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本能地相互扶持,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
13.下列对原文信息提取表述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历史证明孔子的礼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孔子的儒学思想,总结和研究人的生存与发展之理,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有借鉴的现实价值。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贯彻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内涵。
E.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14.根据第一段,请给孔子创立的儒学下一个定义。
(4分)
15.孔子的儒学思想,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有借鉴的现实价值,根据文本,说说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在所选组别“(一)”或“(二)”后填上“√”。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15分)
古渡朱以撒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
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
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
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
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
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
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
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
去了。
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3)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4)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5)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
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
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岸。
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
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
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6)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7)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
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
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
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
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
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
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8)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
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
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
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
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
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
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
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
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
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9)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
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
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6.作者在第二段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记忆中在古渡见到的一些生活场景,请你用三个短句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概述,并说明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17.文章第七段中,作者说:“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
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古渡“与”长桥“各承载了人们怎样的生存观念和生活理想。
(5分)
答:
18.“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如石碾、木轮车、木纺车、轿子、斗笠等等。
作者认为“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
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15)
曹禺传(节选)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
他曾把一篇未曾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
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
接触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
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
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
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
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
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
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他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降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个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
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
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
这些抑压的愤懑情绪在他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增强着他的不安。
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
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
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他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
这可以说他是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
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为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
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造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它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为他天才地感到了,即使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
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是情感的汹涌激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
不论他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但都是他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
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9.作者创作《雷雨》前的生活基础有哪些?(4分)
答:
20.文章前半部分多引述曹禺的“未曾发表的手稿”,后半部分则较多引述《雷雨•序》,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分)
答:
21.曹禺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此什么”,这是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而另一种文学创作方式,是创作前有明显的目的性,思想主题鲜明,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
你更喜欢哪种创作方式,并简要说明理由。
(6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在下面的语段横线部分填写恰当的话,使语意连贯。
(6分)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样从容,一样简单,一样自然。
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美丽的内涵:春的绿叶和生机,夏的鲜花与灿烂,,冬的白雪与深沉。
重要的是把握住每一个季节美好的日子。
请不要在冬天里做春天的事,在秋天里唱春天的歌,萤火虫只在夏夜里闪光,。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6分)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