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 课题申报活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课堂上针对微练笔进行训练,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它是基于文本,是基于课堂写作教学这一基本环境的。
(1)把握微练笔的有效时机,激发微练笔兴趣的研究。
(2)挖掘文本资源设计,探索微练笔教学途径的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关于课堂微练笔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将传统的完整的作文写作和微练笔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实现有内容可言,可方法可写。在实验中,紧抓课堂读写,从读入手,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让读写能力真正落到实处。研究时明确不同难度的随堂微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学生优秀作品展
优秀作品集
2020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案例
经验总结、案例
2021年3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组观摩教学、作品展等活动
课件、视频等
2021年6月
最终成果
(限3项)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将微练笔和平时作文有效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将微练笔作为提升传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9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论文
研究论文
2020年6月
(2)教师发展目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丰富教师阅读视野,提高钻研能力,通过研究发展自己,成为会教学,善研究,能撰文的科研型教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
(3 )成果状态目标:①积累课堂教学研究的案例,②形成课堂教学的策略,③构建本课题的独特的教学模式,④撰写出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评析、方案等。
总结阶段主要是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进行课题研究情况调研,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微练笔的相关策略,并把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果进行推广。
3.方法:
(1)文献学习法:查阅与微练笔和语用能力相关专著和其他资料,通过对语文课堂中微练笔的时机和有效性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微练笔可以借鉴的内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课文很多,中外名家的名著不断增加,中外结合知识面广,教育意义深远,有针对性,这使得研究的内容得以落实。
我校是省级实验学校,学校有可供教科研研究的图书、影像资料,能为研究者提供值得借鉴的资料。课题组所需图书、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中年级作文的起步和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学生发展目标:以教材及其他优秀读物为蓝本,以课堂为阵地,以生活为外延,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快乐地习作,有方法地表达,将写作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有梯度的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尽情表达,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用微练笔的形式去发现、反映、积累生活的习惯 。
3.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训练技能。”叶老话的意思无非是要我们运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做好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我们在捕捉和选择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时应立足文本,拓展生活,抓住这些训练点,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在微练笔的研究上,平时的课堂上也有过这样的训练和研究,很多老师早已对课堂微练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例子都为我们开展课堂微练笔的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如果微练笔再深入些,再系统些,成效会更明显。
2.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确定课题实验人员,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拟定课题实验方案、计划、各阶段实验目标,明确各个小组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实验研究阶段组织开题与项目落实,开展实验实施方案,实践验证,拟订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课例展示,组织反思、评议。课题小组成员进行案例分析,撰写研究论文,总结阶段性成果。进行实验的反馈,召开交流会和研讨会。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课程标准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无疑问是语文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的实践性和工具目标得以落实,人文目标才能落地生根。教学中可用化整为零的形式,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学会综合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题名称: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微,即细小轻微的意思。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进入一个“微”时代,微练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运而生,以课堂和生活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借助课堂这个重要渠道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降低表达的难度和作文坡度的阶梯。改变传统的练笔形式,改变单次习作时间长,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传统,用短频快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味语言,乐于发现,易于动笔,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让微练笔成为提高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微练笔”最大的魅力在于“微”,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对写作的恐惧感。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走出“怕写”的困境。在指导学生练笔中,应注重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找准微练笔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用自己的手画出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色彩。
(2)随堂微练笔训练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情分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练笔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拓宽习作的思路,习得写作技能技巧。
(3)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读到仿再到自由创作,有依据,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练笔的乐趣,并且都能在练笔中得到提升。
2.创新之处:
2.杜威系统提出并实践了以“做中学”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学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为目的、为中心,学校教学的作用就是传递、交流和发展经验,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杜威大力倡导的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活动观,以他积极实践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微练笔教学思想的内涵,推动了微练笔教学在实践中的发展。
(4)教师引领,关于微练笔方法的总结与研究。
(5)适时评价和阶段评价,关于微练笔评价与调控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
从文献研究和本校现状分析入手,汲取学习微练笔的最新前沿理论,针对课题研究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明确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评价研究,编制科学的、高效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语用能力落实到微练笔的各个环节,从读入手,有效实现从读到写,从悟到用的过程。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是东台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平时潜心钻研语文教学,有较强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多次参与了《新课程教案》的编写,教案紧扣新课程背景,新颖有深度。2008年参与盐城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开展低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的研究。2010年5月参与江苏省十二五课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的探索》子课题的研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和同仁一起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努力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根据自己的特长,献计献策,并在校内上研讨课,大胆尝试,在学生习作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创造性地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意在利用好语文学习的例子,开发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让微练笔为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架设起一座有效的桥梁。研究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2)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课堂习作的现状,找出习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以便整合策略,形成思路。
(3)课例分析法:缺少了实践,课题研究就失去了意义。通过对典型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有效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经验总结法: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多多关注教者的一课一得,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设计方法等作理论总结,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和规律,确定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随堂微练笔”策略的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微练笔学习与探究活动已开展一年,有了一定的氛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保障。
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研讨会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所需经费学校全部实报实销,并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不定期给予课题组成员一定奖励。
课题组成员大都是盐城市或东台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参与了省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具备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已经搜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参与了课题的专题研讨,今后我们将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购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图书磁带、碟片、图片,作为课题组专用,与时俱进,努力提高研究质量。
研究报告
2021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相关课题案例、论文、总结等
研究论文、经验总结、案例
2021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组观摩教学等活动纪要
影像制品、相关软件
2021年12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课堂上针对微练笔进行训练,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它是基于文本,是基于课堂写作教学这一基本环境的。
(1)把握微练笔的有效时机,激发微练笔兴趣的研究。
(2)挖掘文本资源设计,探索微练笔教学途径的研究。
(3)新课程背景下,关于课堂微练笔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将传统的完整的作文写作和微练笔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实现有内容可言,可方法可写。在实验中,紧抓课堂读写,从读入手,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让读写能力真正落到实处。研究时明确不同难度的随堂微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学生优秀作品展
优秀作品集
2020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案例
经验总结、案例
2021年3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组观摩教学、作品展等活动
课件、视频等
2021年6月
最终成果
(限3项)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将微练笔和平时作文有效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将微练笔作为提升传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限5项)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9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论文
研究论文
2020年6月
(2)教师发展目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丰富教师阅读视野,提高钻研能力,通过研究发展自己,成为会教学,善研究,能撰文的科研型教师,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
(3 )成果状态目标:①积累课堂教学研究的案例,②形成课堂教学的策略,③构建本课题的独特的教学模式,④撰写出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案例评析、方案等。
总结阶段主要是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进行课题研究情况调研,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微练笔的相关策略,并把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果进行推广。
3.方法:
(1)文献学习法:查阅与微练笔和语用能力相关专著和其他资料,通过对语文课堂中微练笔的时机和有效性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微练笔可以借鉴的内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课文很多,中外名家的名著不断增加,中外结合知识面广,教育意义深远,有针对性,这使得研究的内容得以落实。
我校是省级实验学校,学校有可供教科研研究的图书、影像资料,能为研究者提供值得借鉴的资料。课题组所需图书、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学校优先提供。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对中年级作文的起步和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学生发展目标:以教材及其他优秀读物为蓝本,以课堂为阵地,以生活为外延,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标,快乐地习作,有方法地表达,将写作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性的有梯度的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尽情表达,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用微练笔的形式去发现、反映、积累生活的习惯 。
3.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训练技能。”叶老话的意思无非是要我们运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做好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技能。我们在捕捉和选择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时应立足文本,拓展生活,抓住这些训练点,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在微练笔的研究上,平时的课堂上也有过这样的训练和研究,很多老师早已对课堂微练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例子都为我们开展课堂微练笔的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如果微练笔再深入些,再系统些,成效会更明显。
2.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主要确定课题实验人员,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拟定课题实验方案、计划、各阶段实验目标,明确各个小组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实验研究阶段组织开题与项目落实,开展实验实施方案,实践验证,拟订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课例展示,组织反思、评议。课题小组成员进行案例分析,撰写研究论文,总结阶段性成果。进行实验的反馈,召开交流会和研讨会。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课程标准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无疑问是语文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的实践性和工具目标得以落实,人文目标才能落地生根。教学中可用化整为零的形式,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学会综合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题名称: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微,即细小轻微的意思。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进入一个“微”时代,微练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运而生,以课堂和生活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借助课堂这个重要渠道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降低表达的难度和作文坡度的阶梯。改变传统的练笔形式,改变单次习作时间长,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传统,用短频快的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味语言,乐于发现,易于动笔,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让微练笔成为提高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微练笔”最大的魅力在于“微”,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对写作的恐惧感。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走出“怕写”的困境。在指导学生练笔中,应注重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找准微练笔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畅所欲言,用自己的手画出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色彩。
(2)随堂微练笔训练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学情分析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练笔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拓宽习作的思路,习得写作技能技巧。
(3)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读到仿再到自由创作,有依据,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练笔的乐趣,并且都能在练笔中得到提升。
2.创新之处:
2.杜威系统提出并实践了以“做中学”为核心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学应以儿童及其活动为起点、为目的、为中心,学校教学的作用就是传递、交流和发展经验,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去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由“做”得来的。杜威大力倡导的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活动观,以他积极实践的“做中学”和“活动——经验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微练笔教学思想的内涵,推动了微练笔教学在实践中的发展。
(4)教师引领,关于微练笔方法的总结与研究。
(5)适时评价和阶段评价,关于微练笔评价与调控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思路:
从文献研究和本校现状分析入手,汲取学习微练笔的最新前沿理论,针对课题研究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课题实施方案,任务分解、明确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评价研究,编制科学的、高效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语用能力落实到微练笔的各个环节,从读入手,有效实现从读到写,从悟到用的过程。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是东台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平时潜心钻研语文教学,有较强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多次参与了《新课程教案》的编写,教案紧扣新课程背景,新颖有深度。2008年参与盐城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开展低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的研究。2010年5月参与江苏省十二五课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实施的探索》子课题的研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和同仁一起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努力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根据自己的特长,献计献策,并在校内上研讨课,大胆尝试,在学生习作教学上有自己的特色,创造性地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意在利用好语文学习的例子,开发生活这个写作的源泉,让微练笔为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架设起一座有效的桥梁。研究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探寻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从而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
(2)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课堂习作的现状,找出习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瓶颈,以便整合策略,形成思路。
(3)课例分析法:缺少了实践,课题研究就失去了意义。通过对典型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有效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经验总结法: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多多关注教者的一课一得,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设计方法等作理论总结,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和规律,确定进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随堂微练笔”策略的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微练笔学习与探究活动已开展一年,有了一定的氛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保障。
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研讨会以及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所需经费学校全部实报实销,并根据课题研究的成果不定期给予课题组成员一定奖励。
课题组成员大都是盐城市或东台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参与了省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具备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组成员已经搜集、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参与了课题的专题研讨,今后我们将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购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图书磁带、碟片、图片,作为课题组专用,与时俱进,努力提高研究质量。
研究报告
2021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相关课题案例、论文、总结等
研究论文、经验总结、案例
2021年12月
《随堂微练笔对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组观摩教学等活动纪要
影像制品、相关软件
2021年12月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