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治安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瑞《治安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原文]
治安疏
[明] 海瑞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②: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责,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

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③,使之尽言焉。

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

昔之务为容悦④,阿谀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⑤,无足言矣。

过为计者则又曰⑥:“君子危明主,忧治世⑦。

”夫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主则明矣,以不明危之:无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趋舍矣乎! 非通论也⑧。

臣受国恩厚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⑨,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⑩。

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11):“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

文帝性颇仁柔,慈恕恭俭,虽有爱民之美,优游退逊(12),尚多怠废之政。

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13)。

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颂之,谀也(14)。

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 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15),可为尧、舜(16),可为禹、汤、文、武(17),下之如汉宣之厉精(18),光武之大度(19),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20),宋仁宗之仁恕(21),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22)。

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23)。

举其大概:箴敬一以养心(24),定冠履以定分(25),除圣贤土木之象(26),夺宦官内外之权,元世祖毁不与祀(27),祀孔子推及所生(28)。

天下忻忻(29),以大有作为仰之。

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虚语也,高汉文帝远甚。

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吕祖谦称其能尽人之才力(30),诚是也。

一时天下虽未可尽以治安予之,然贯朽粟陈(31),民物康阜(32),三代后称贤君焉(33)。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34)。

反刚明而错用之(35),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36)。

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

二十余年不视
朝,纲纪弛矣。

数行推广事例(37),名爵滥矣。

二王不相见(38),人以为薄于父子。

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乐西苑而不返宫(39),人以为薄于夫妇。

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40),盗贼滋炽。

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

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41)。

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42),十余年来极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迩者(43),严嵩罢相(44),世藩极刑(45),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

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

不及汉文帝远甚。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46),内外臣工之所知也。

知之,不可谓愚。

《诗》云:“衮职有阙(47),惟仲山甫补之(48)。

”今日所赖以弼棐匡救(49),格非而归之正(50),诸臣责也。

夫圣人岂绝无过举哉(51)?古者设官,亮采惠畴足矣(52),不必责之以谏。

保氏掌谏王恶(53),不必设也。

木绳金砺(54),圣贤不必言之也。

乃修斋建醮(55),相率进香,天桃天药(56),相率表贺。

建兴宫室,工部极力经营;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57)。

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焉。

都俞吁咈之风(58),陈善闭邪之义(59),邈无闻矣,谀之甚也。

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60),以从陛下;昧没本心,以歌颂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

内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责(61),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

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过于苛断(62),是陛下情之伪也。

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63)?诸臣顾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败,以赃败,不事事败(64),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贱薄臣工(65)。

诸臣正心之学微(66),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详审,诚如胡寅扰乱政事之说(67),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是己拒谏(68)。

执陛下一二事不当之形迹,亿陛下千百事之尽然(69),陷陛下误终不复,诸臣欺君之罪大矣。

《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70)。

”今日之谓也。

为身家心与惧心合,臣职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迹既为诸臣解之矣。

求长生心与惑心合,有辞于臣(71),君道不正,臣请再为陛下开之。

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长生也。

自古圣贤止说修身立命(72),止说顺受其正(73)。

盖天地赋予于人而为性命者,此尽之矣。

尧、舜、
禹、汤、文、武之君,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终。

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存至今日。

使陛下得以访其术者陶仲文(74),陛下以师呼之,仲文则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 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

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因则其文以画八卦(75)。

禹治水时,神黾负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九畴(76)。

河图洛书实有此瑞物,以泄万古不传之秘。

天不爱道而显之圣人,借圣人以开示天下,犹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历数成焉,非虚妄也。

宋真宗获天书于乾祐山(77),孙奭谏曰(78):“天何言哉? 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由人工捣以成者也。

兹无因而至,桃药是有足而行耶? 天赐之者,有手执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无所得。

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79),区区桃药之长生,理之所无,而玄修之无益可知矣。

陛下又将谓悬刑赏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80),天下无不可治,而玄修无害矣乎?夫人幼而学,既无致君泽民异事之学(81);壮而行,亦无致君泽民殊用之心。

《太甲》曰(82):“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83)。

”言顺者之未必为道也,即近事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贪窃,今为逆本(84)。

梁材守道守官(85),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86),官户部者以有守称之(87)。

虽近日严嵩抄没,百官有惕心焉,无用于积贿求迁,稍自洗涤(88)。

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严嵩未相之前而已。

诸臣宁为严嵩之顺,不为梁材之执。

今甚者贪求,未甚者挨日。

见称于人者(89),亦廊庙山林交战热中(90),鹘突依违(91),苟举故事(92)。

洁己格物(93),任天下重,使社稷灵长终必赖之者(94),未见其人焉。

得非有所牵制其心,未能纯然精白使然乎? 陛下欲诸臣惟予行而莫违也,而责之以效忠;付为以翼为明听也,又欲其顺乎玄修土木之娱;是股肱耳目不为腹心卫也(95),而自为视听持行之用(96)。

有臣如仪、衍焉(97),可以成“得志与民由之”之业(98),无是理也。

陛下诚知玄修无益,臣之改行(99),民之效尤,天下之安与不安、治与不治由之,翻然悟悔,日视正朝(100),与宰辅、九卿、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101),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置其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102),相为后先,明良喜起(103),都俞吁咈。

内之宦官宫妾,外之光禄寺厨役(104),锦衣卫恩荫(105),诸衙门带俸(106),举凡无事而官者亦多矣。

上之内仓内库,下之户、工部,光禄寺、诸厂,段
绢、粮料、珠宝、器用、木材诸物,多而积于无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

诸臣必有为陛下言者,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则在陛下一节省间而已。

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

一节省而国有余用,民有盖藏(107),不知其几也,而陛下何不为之?
官有职掌,先年职守之正、职守之全而未行之。

今日职守之废、职守之苟且因循,不认真、不尽法而自以为是。

敦本行以端士习(108),止上纳以清仕途(109),久任吏将以责成功(110),练选军士以免召募,驱缁黄游食以归四民(111),责府州县兼举富教使成礼俗(112),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113),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举天下官之侵渔,将之怯懦,吏之为奸,刑之无少姑息焉(114)。

必世之仁(115),博厚高明悠远之业,诸臣必有为陛下言者。

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则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一振作而诸废具举,百弊铲绝,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复兴矣,而陛下何不行之?
节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劳于陛下也。

九卿总其纲,百职分其任,抚按科道纠举肃清之于其间(116),陛下持大纲、稽治要而责成焉。

劳于求贤,逸于任用,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六气各得其序(117),恭己无为之道也(118)。

天地万物为一体,固有之性也。

民物熙洽,熏为太和(119),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乐矣。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120)。

道与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寿矣。

此理之所有者,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

若夫服食不终之药(121),遥望轻举(122),理之所无者也。

理之所无,而切切然散爵禄,竦精神,玄修求之,悬思凿想,系风捕影,终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夫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

于此不言,更复何言?大臣持禄而外为谀,小臣畏罪而面为顺,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

是以昧死竭忠,惓惓为陛下言之(123)。

一反情易向之间(124),而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决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125),天下幸甚。

〔注释〕
①本篇选自《海瑞集》。

②户部,明代中央行政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云南清吏司,户部所属的一个部门。

主事,各部司官中职位最低的官员,正六品。

③臣工,群臣百官。

工,
官。

④容悦,以容貌悦人,指刻意讨好别人。

⑤主上不闻,致使君主不知道灾祸的情况。

⑥过为计者,过分担忧的人。

⑦“君子”二句,君子面对贤明的君主还觉得可危,身处太平盛世还感到担忧。

⑧“无乃”三句,恐怕反而使君主糊涂混乱起来,不知道进退取舍了,这不是合理的说法。

眩瞀(mao冒),眼睛昏花不明。

⑨“请执”句,请允许我遵循宁可直言冒犯,决不隐讳欺瞒的原则。

有犯无隐,语出《礼记·檀弓》。

⑩披沥肝胆,即披肝沥胆,比喻极尽忠诚。

(11)贾谊,西汉初著名政论家。

曾屡次上书汉文帝,议论时政,有《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因受排挤抑郁而死。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

(12)优游退逊,优闲谦让,指汉文帝的美德。

(13)“不究其弊”三句,不探究其弊端的在所难免,一味地用已安且治来掩盖它,这是愚昧。

(14)“不究其才”三句,不探究其才能的毕竟有限,一味地用已安且治去赞颂他,这是谄谀。

(15)睿(rui锐)识,智慧有远见。

(16)尧、舜,指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

(17)禹、汤、文、武,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中国封建社会尊奉的贤明君主。

(18)汉宣,汉宣帝刘询。

《汉书·宣帝纪》载:“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19)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

(20)宪宗,唐宪宗李纯,曾先后平定刘辟、李锜、吴元济等藩镇叛乱。

(21)宋仁宗,赵桢,《宋史》赞扬他是仁恕之君。

(22)“举一节”二句,意谓与那些有某一方面可取之处的君主相比,陛下能超过他们。

(23)更始,破旧立新,从头开始。

(24)箴敬一,箴,劝告、规诫;又为文体的一种,用以规诫。

敬,恭敬、端肃。

一,指内心纯一不杂。

明世宗朱厚熜曾作《敬一箴》,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

(25)“定冠履”句,制定冠服制度,明确尊卑名分。

(26)“除圣贤”句,世宗曾下令废除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只供奉牌位。

圣贤,指孔子。

(27)“元世祖”句,指世宗下令取消元世祖忽必烈作为帝王受祭祀的资格。

(28)“祀孔子”句,指祭祀孔子时兼祭其父母。

(29)忻忻,同“欣欣”,喜悦貌。

(30)吕祖谦,南宋哲学家,字伯恭,号东莱先生。

(31)贯朽粟陈,形容府库充实。

贯朽,指钱存放过久,连串钱的绳子都已烂掉。

粟陈,指粮食吃不完而变得陈腐。

(32)阜,丰盛。

(33)“三代”句,指汉文帝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堪称贤君。

(34)妄念,荒唐的念头,指下文的一心修道,以求长生。

(35)刚明,刚强贤明。

(36)玄修,修道,指世宗迷信神仙修炼长生之道。

(37)事例,指明代制定的以财物换取官爵的章程。

起初控制比较严格,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即为“推广事例”。

(38)“二王”句,指世宗与方士一起炼丹,听说与
亲人见面丹药就会失灵,就不和儿子见面。

(39)西苑,世宗炼丹的地方,现为北京三海。

宫,指中宫,皇后居住的地方。

(40)靡时,不时。

(41)“今赋役”二句,现在赋税和劳役突破了正常额度,各方有司都争相仿效。

(42)室如悬罄,形容家中一无所有。

(43)迩(er尔)者,近来。

(44)严嵩,字惟中,一字介溪,江西分宜人。

嘉靖时任武英殿大学士,为世宗所重用。

入阁二十年,擅权祸国,后渐失宠,被解除官职,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45)世蕃,严嵩之子,官至工部左侍郎。

曾替严嵩掌握朝政,作恶多端,遭林润弹劾,被处以死刑。

(46)不直陛下,不以陛下为直,意谓不称道世宗。

(47)衮(gun滚)职,君主的职责。

衮,君主的礼服,这里借指皇帝。

阙,同“缺”,过失。

(48)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

(49)弼棐(fei 匪),辅佐。

匡救,纠正。

(50)格非,纠正错误。

(51)过举,错误的举动。

(52)亮采惠畴,做官办事的意思,语出《尚书·舜典》。

(53)保氏,古代官名,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

(54)木绳,木匠用的墨线。

金砺,磨刀石。

古人多以此两物比喻纠正错误。

(55)修斋建醮(jiao 叫),修建祭坛设置道场。

指世宗为求长生不老而举行的各种仪式。

(56)天桃天药,天赐的仙桃仙药。

方士为欺骗世宗,偷偷地把丹药、桃子放在供桌上或帷幕间,谎称是神仙所赐,服后能升天。

(57)差求四出,派人到处索求。

(58)都俞,表示赞成。

吁咈(xu fu虚扶),表示否定。

见于《尚书》中尧、舜的对话,后用以形容君臣间能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的密切关系。

(59)陈善闭邪,陈述良言,防止邪恶。

语出《孟子·离娄上》。

(60)退有后言,指臣子在退朝后私下议论是非。

(61)有官守,有为官的操守。

有言责,有进言的责任。

(62)苛断,苛刻武断。

(63)人情乎,这合乎人情吗?(64)不事事,不做事。

(65)“君心”二句,君主的心思与臣子的心思偶然不相投合,就说陛下是轻视群臣。

(66)正心之学微,正心的功夫差。

正心,儒家关于加强自我修养的一种说法。

(67)胡寅,字明仲,南宋福建崇安人。

历任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多次上书宋高宗,力主抗金北伐,被秦桧所贬斥。

(68)是己拒谏,自以为是,拒绝劝告。

(69)亿,同“臆”,猜测。

(70)“《记》曰”三句,语出《礼记·缁衣》,意谓君主多疑,百姓就无所适从;臣下私心难测,君主就事必躬亲。

(71)有辞于臣,使群臣有话可说。

(72)止,只、仅。

下句同。

(73)顺受其正,顺应自然的本来规律。

(74)陶仲文,明世宗最信任的方士,曾被封为“真人”。

(75)“伏羲”三句,伏羲氏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传说有龙马从黄河中出现,伏羲氏根据龙马的花纹画成八封,称
为“河图”。

则,效法。

文,同“纹”。

(76)“禹治”四句,相传夏禹治水,有神龟浮洛水而出,禹根据龟背上的纹路把天道人事一一排列,归纳为九大类,称为“洛书”。

九畴,九种法则或类型。

(77)“宋真宗”句,宋真宗赵恒为粉饰太平,声称在乾祐山得到天书,实际上是王钦若等人伪造。

乾祐山,在陕西镇安。

(78)孙奭(shi是),宋真宗时名儒,仕至龙图阁学士。

真宗议奉迎天书,曾力谏。

(79)逆,迎合。

(80)分理,分别处理政务。

(81)“既无”句,既没有辅助君主、给人民以恩惠的特殊本领。

(82)《太甲》,《尚书》中的篇名。

(83)“有言”四句,遇有违背你意旨的话,必得衡量一下是否符合道;遇有顺从你意旨的话,必得衡量一下是否不符合道。

(84)逆本,逆乱的根源。

(85)梁材,字大用,南京人。

明弘治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执法严峻,理财有方。

(86)有声,有好名声。

(87)有守,有操守,意谓有正直的品德。

(88)“无用”二句,不再用积累钱财作为贿赂的方法以求升官,自身稍有改正。

(89)见称于人者,被人所称道的人。

(90)庙廊,朝廷,此处指在朝做官。

山林,民间,此处指在野退隐。

交战热中,内心斗争激烈。

(91)鹘突,犹“糊涂”。

依违,模棱两可。

(92)苟举故事,只是按照惯例苟且行事。

故事,过去的事例。

(93)格物,探求事物的原理。

(94)社稷灵长,指国家长治久安。

(95)股肱,四肢,比作群臣。

腹心,比作君主。

(96)“而自”句,君主只能自己亲自去看、去听、去做了。

(97)仪,张仪。

衍,公孙衍。

两人都是战国时有名的辩士。

(98)得志与民由之,有机会施展抱负时就与百姓一起按大道行事。

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99)改行,改变行为。

(100)日视正朝,天天上朝处理政务。

(101)宰辅,内阁大学士。

九卿,六部的尚书、侍郎等。

侍从,指翰林院官员,在皇帝身边负责礼仪、秘书、讲学等工作。

言官,指给事中和御史等监察官员。

(102)皋,皋陶(yao尧),夔(kui葵),后夔,虞舜时的贤臣。

伊,伊尹。

傅,傅说(yue悦),商代的贤臣。

(103)明良喜起,君臣间互相勉励敬重的话,语出《尚书·益稷》,虞舜作歌:“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皋陶和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104)光禄寺,朝廷中负责皇室膳食和宴会的机构。

(105)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成为明代的特务机关。

恩荫,因父辈功劳而赠与子孙官爵,大都挂名在锦衣卫。

(106)带俸,编制外的官员。

(107)盖藏,指储藏的财物。

(108)敦,勉励、督促。

本行,基本的道德。

(109)上纳,指纳钱捐官。

(110)“久任”句,使文武官员久任其位,责成其做出成绩。

(111)缁黄,指和尚道士。

四民,
指士、农、工、商。

(112)兼举富教,使百姓富裕和使百姓受教化的工作同时并举。

(113)屯盐本色,明朝征收屯田、盐商的赋税用粮、盐等实物,后改折为银钱。

海瑞在此主张恢复征收实物。

本色,指以实物交纳的赋税。

(114)“刑之”句,按照刑律惩治,决不姑息。

(115)必世之仁,经过长时间才能收效的仁政。

语出《论语·子路》:“必世而后仁。

”(116)抚按科道,指巡抚、巡按、六科给事中、十三道监察御史,都是明代设置的监察官员,其中巡抚兼管行政。

(117)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118)恭己无为,意谓君主只要谨守道德,就不必亲自处理具体事务。

语出《论语·卫灵公》。

(119)薰为太和,意谓只要天、地、人三者协调和谐,万物就滋长繁茂。

语见《礼记·中庸》。

(120)“可以”二句,人可以帮助天地以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才”。

(121)不终之药,不死之药。

(122)轻举,指成仙升天。

(123)惓惓(quan权),同“拳拳”,诚恳貌。

(124)反情易向,转换心思,改变行为。

(125)宗社,宗庙社稷,指国家。

〔解析〕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

琼山(今海南省海口)人。

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举人,历任福建南平教谕、浙江淳安知县、户部主事、右都御史巡抚应天府等职。

海瑞为人刚正廉明,深受江南百姓爱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嘉靖年间,明王朝由盛转衰,开始趋向没落。

当时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农民日益贫困。

西北俺答经常入侵,东南倭寇不时骚扰,可朝廷上下吏贪将弱,军备废弛,国家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内忧外患,明世宗朱厚熜却一心求仙访道,长期不理朝政。

严嵩父子伺机窃取权柄,擅作威福,使局势更加恶化。

嘉靖四十四年,严世蕃遭林润弹劾,被处死刑,严嵩也被革职遣返原籍。

朝野人士本以为明世宗会以此为契机,改弦更张,励精图治,使明王朝重现清明局面。

然而明世宗一如既往,朝政毫无起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以清吏司主事的微职毅然上书,痛陈朝政弊端,尖锐地批评了明世宗的严重过失。

明世宗读到海瑞的奏疏,赫然大怒,将海瑞打入天牢。

幸而不久世宗死了,穆宗(朱载垕)继位,海瑞才获释放。

海瑞上书的举动在当时震惊朝野,而这篇《治安疏》也就成为广为传颂的名文。

《治安疏》共分为七个层次。

第一段从开头到“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从君臣关系和效忠君主的立场出发,说明上疏的缘由。

文章开篇即指出,上疏的目的是“正君道,明臣责,求万世治安”,这是治理国家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

作者认为君主是天下万物之主,因此必须体察民生利病。

然而君主深居九重,又怎么能尽知天下之事呢?这就需要群臣百官真实地向君主反映情况。

君主能使群臣充分发表意见,是为“君道”;群臣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为“臣职”。

作者从两方面批评了当时朝臣不负责任的态度:一是为讨好君主而“阿谀曲从”,一是为博取正直的名声而危言耸听。

作者声明他所持的态度是“直言”,即“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第二段从“汉贾谊陈政事”到“概以政之安且治颂之,谀也”,以古代仁君为例,说明汉文帝尚多怠废之政,故不应以国家治安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第三段从“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叙述明世宗即位之初尚能施行德政,可是不久即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使天下人失望。

奏疏说世宗“天资英断,睿识绝人”,这当然是封建社会颂扬帝王的套话,然而世宗当年从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武宗手中接过皇位时,确实以雷厉风行的手段铲除前朝弊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可是时过不久,世宗就以为天下太平,在方士的诱惑下,弃朝政于不顾,醉心于修炼长生之术,大兴土木修建宫苑,并广开门路卖官鬻爵,造成全国上下纲纪废弛、民不聊生的局面。

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明世宗提出尖锐批评:一从封建纲常出发,世宗的行为薄于父子、君臣、夫妻,违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二从社会现状而言,导致了“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的惨痛后果。

奏疏在这一段结束时特地引用当时民谚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家”为“嘉”的谐音,“净”为“靖”的谐音),如此尖锐抨击君主的言论,在封建社会中是难得的。

第四段从“迩者,严嵩罢相”到“臣请再为陛下开之”,说明倘使皇帝君道不正,身为臣子应当忠言直谏,若为了保持身家性命而怕触怒皇帝,一味地阿谀奉承而放弃臣职,是“陷陛下误终不复,诸臣欺君之罪大矣”。

第五段从“陛下之误多矣”到“无是理也”,着重分析世宗修醮求长生的谬误,及其在政治上形成的恶劣影响。

作者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方士的长生之
药都是骗人的,他们自己有哪一个是不死的?被世宗尊为“国师”的陶仲文已死去,“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 世宗的执迷不悟,岂不荒唐可笑! 明君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能轻信虚幻迷妄的邪说。

世宗为求仙不理国事,把政务推诿给群臣,可是群臣亦未能尽职,一味敷衍了事,使君主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作者再三强调,正君道和明臣职是相辅相成的,君道不正,则臣职难明;反之臣职不明,君道也就不正。

第六段从“陛下诚知玄修无益”到“求之其可得乎”,提出正君道、明臣职,革新弊政的具体措施。

文章呼吁世宗振作起来,励精图治,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群臣则各尽其职,洗数十年阿君之耻,共致天下于清明。

“一振作而诸废具举,百弊铲绝,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复兴矣!”作者又一次强调,君道正,臣职明,是天下治安的根本大计。

第七段从“夫君道不正”到全文结束,再次申述上疏的本意是对君主尽忠,对国家人民负责。

海瑞的《治安疏》从忠君爱国的角度,把君主和国家等同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意识。

他认为君主是万物之主,天下是君主的家业,臣民有责任协助君主守住家产,这些思想从今天看来当然是不可取的。

然而此文在宣扬忠君观念的同时,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作者为黎民苍生仗义直言的精神,不畏权势犯颜直谏的胆识,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凛然正气,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正君道”、“明臣职”的主题反复论述,侃侃而谈,义正辞严,一股正气回荡在字里行间。

文章引用了不少历史事实和典籍记载,借古喻今,大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尤其是引用了当时流传的谚语:“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更突出了文章对现实的批判意义。

文章还运用了许多句法大致整齐的对偶句和排比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充分显示出雄辩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