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服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 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 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 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 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 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 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 饰物。其 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 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 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 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 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 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 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朝衮冕图
冠
明 神 宗 冕
明定陵出土冕冠
冕冠
延 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 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 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 liu2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 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 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 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 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 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衣水 田
弓鞋
明代女子不仅沿袭了前代缠足的风俗,而且使之大胜。 缠足后所穿的鞋叫做“弓鞋”,这是一种以香樟木制 成的高底鞋。木底露在外边的叫“外高底”,有“杏 叶”、“莲子”、“荷花”等名称;木底藏在里边的 一般叫“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妇女大多 穿平底鞋,称为“底而香”。
高底弓鞋 翘头小脚银鞋
官吏服饰
明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 袍衫,在重要礼仪场合,不论职位高低,都 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以冠上梁数及所佩绶 带分别等差。在日常服装中,都带乌纱帽或 幞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文官 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官服的颜色、质地、 式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都有 明确的规定。
襦裙
明水田衣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 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 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 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 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 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 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 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 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 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 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戴儒巾或四方平定巾、穿衫子的士人
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士人
女 子服饰
明装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以圆领为主。 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 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 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 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 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 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 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 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 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 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 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 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女子发饰
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饰 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后来又将发髻 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渐渐地名 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 髻”、“鹅胆心髻”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堕马髻” 的。除此之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 髻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戴时罩在真髻上, 以簪绾住头发。明末,这类发饰的样式更加丰富,有 “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样 式,甚至还有成品出售。
图
明 冕 服 想 像
冕服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 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 或死者的样式。 袂 mei4 袖子 大带 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 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 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 得名。 赤舄 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明代皇帝的日常服装是龙袍,上面绣着龙纹、翟纹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 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 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 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 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 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 挺拔高贵。
皇后服饰
皇后在受册、朝会时穿礼服。礼服由 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 凤冠上饰有龙凤和珠宝流苏,配玉革带, 青色加金饰的袜、舄。皇后的常服是穿 金绣龙纹的红色大袖衫、霞帔、红色长 裙、红背子,配凤冠。
饰明 皇 后 全 套 服
明孝靖皇 后凤冠
衫大 袖
凤 冠
霞帔
襦裙
为上襦下裙形式,年轻妇女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 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 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 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 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 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 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 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 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 故称“月华裙”。
明代文武官员一律穿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袍衫,在 重要礼仪场合,不论职位高低,都戴梁冠,穿赤罗衣 裳,以冠上梁数及所佩绶带分别等差。在日常服装中, 都带乌纱帽或幞头,并在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 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作装饰。官服的颜色、质地、式 样、花纹图案以及尺寸因级别而异,都有明确的规定。
所谓补子,就是在官服的胸前和后背补上一块表示职 别和官阶的标志性图案,补子一般长34厘米,宽36.5 厘米,上面织有禽兽两种图案:文官一品用仙鹤,二 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 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黄鹂,九品用鹌鹑, 杂职用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四品用虎豹, 五品用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 马。
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纱罗制成,配金冠。皇帝礼 服则仍保持上衣下裳的古制,由玄衣、纁裳、白罗大 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组成。玄衣肩部织日、 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 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都是本色。纁裳织藻、 粉米、黻、黼纹。
十二章是古代帝王服装纹饰,即日、月、星辰、山、 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音:府)、黻(音 :弗)十二种花纹。清代只有皇帝的朝服、吉服才有 十二章。据说各有含.意:日内画金鸡;月内画玉冤 ;星辰画北斗七星或三颗星,用意取其照明;山画山 形,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画雉,取其文绘;宗彝 画虎和(音:柏,一种长尾猴)二兽,取其孝;藻画水 草,取其洁;火画火焰,取其明;粉米画碎者为粉, 整者为米,取其养;黼形若斧,颜色半黑半白,取其 断;黻形若两弓相背,半黑半青,取其辨。
皇帝服饰
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 “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 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皇帝服 饰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服(弁为男子 戴的一种帽子)、武弁服、常服等。
从左到右分别是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燕牟服、 常服
衮冕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 于祭典,有冕冠和冕服两部分。
服 明 斗 牛
明中期织锦斗牛纹补 明初编绣龙纹方补
明早期六品文官 鹭鸶纹缂丝方补
乌纱帽
盘领衣是继承唐宋以来的圆领袍衫发展而来的。明代官员服装
大多为高圆领、缺胯的样式,官服的衣袖多宽袖或大袖,有的 在衣裙两侧有插摆;平民的衣服无插摆,袖为窄袖,但60岁以 上老者可以穿大袖,袖长也可适当加长至出手挽回至离肘10厘 米处。
《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 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 女服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 (即“絁”)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 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色、鸦 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 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紬纱和绢布。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 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 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 凤尾裙、月华裙等。
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1第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第2第4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前后各4条
男 子服饰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 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 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 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色履为典型式样。儒生所着襕衫 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 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 巾。脚夫和搬运工则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 足着草制的靸鞋。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 像 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 ,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 服又得以并行了。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 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 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 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 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 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 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 “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 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程子衣这种形式与元代以来的辫线袄近似,明朝起初称为“曳 撒”,是君臣外出乘马时所穿的袍式,后来明代士大夫日常也 穿这种形式的服装,称其为“程子衣”。它的特点是大襟、右 衽、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部有接缝,下面打满褶裥。
官戴 吏乌
纱 帽 、 穿 盘 领 补 服 的 明 朝
甲胄
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 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 片的形状,多为“山”பைடு நூலகம்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 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 足穿铁网靴。
古代留存至今的资料中,大部分是宫廷中命妇着装 形象。命妇着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 一般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 花霞帔,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 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 明代的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极差别上基本相同,只 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明代使用褙子 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类型;贵族使用的褙子, 在礼节性场合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平民做为常服就 采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甲
明 铠
装
明 武 将 戎
士人服饰
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色或黑色袍子,四周镶有宽 边,也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到脚面,袖子比较 宽肥,袖长也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和四方平定巾 相配,风格清静儒雅。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 都有详细的制度。如“ 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