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6
所折服。
对于初中生而言,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他们学习更顺畅。
教师锁定林则徐这个
历史人物,利用林则徐的人格魅力和事迹,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培养其报效祖国的
情怀。
二、创设教学情境,重现历史人物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这对于处于认知发展初级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特别是历史人物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不能很好地感知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情感等,也很难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恰当的教学情
境,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文字等,再现历史人物,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学生主动参与人物学习,与所学的历史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为学生深入解析历史人物创造良好条件。
如在学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相关内容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伊始,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唐太宗的画像,让学生结合唐太宗画像,说说唐太宗的外貌特点,并初步感知唐太宗的形象。
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述鹞死怀中的典故: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非常喜欢,正在把玩时看到魏征来了,立刻把鹞鹰藏到怀里。
魏征看到后,走向前汇报事情,顺便讲了古代帝王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并且故意拖延时间。
唐太宗尊重魏征,没有赶走他,致使鹞鹰被捂死在怀里。
通过历史典故的展示,形象显示出唐太宗的开明、虚心纳谏和尊重人才的品质。
这样学生就进入了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对唐太宗在政治、经济、用人等方面的举措认识更深刻,也能够与他在位时出现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联系起来,从而对唐太宗产生景仰之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依靠直观图片和历史典故,再现真实情境,将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生动、形象,为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提供了更多机会,为学生情感升华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织多元活动,感知历史人物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多元课外活动,提示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图片展、历史人物专题讲座、历史人物话剧表演等,将重要的历史人物事迹系统地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人物。
如《辛亥革命》这节课,学生将学习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孙中山,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孙中山,了解到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极大贡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孙中山图片展或者撰写孙中山小传。
利用多元活动讲述历史人物时,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可能会出现无序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
比如组织孙中山图片展时,先让学生分组,确定图片展的主题,然后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文字配图的办法,制作人物小报、人物宣传册等。
这样学生在搜集孙中山的资料时,不会再盲目,制作、展示图片时会更顺利,讲述孙中山的故事也会更准确、有序。
学生在参加多元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再次感受孙中山,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情感交流。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在体验孙中山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格的不断健全。
四、渗透评价方法,解析历史人物初中时期,学生接触的历史人物有一类是比较有争议的,学生思维较简单,评价人物时,特别容易犯主观错误,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人物,教师应渗透评价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客观引导,让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知。
如《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这节课,学生将学习到武则天和唐玄宗两位皇帝。
学习这节课时,教师要逐渐渗透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杜绝绝对肯定或者否定历史人物的现象。
学习武则天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评价武则天,既要看到武则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虽然武则天的统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中国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在评价唐玄宗时,由于唐玄宗功过鲜明,教师采用功过两分法,让学生一分为二地对他进行评价,既要看到唐玄宗的功绩,也要看到其历史过错,尤其要看到他统治前期唐朝经济的繁荣,教会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正确解析人物的前提,让学生认清历史人物的本质。
总之,开展历史人物教学,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
教师为发挥人物教学的最大作用,应全面优化教学设计,通过锁定、再现、讲述和分析历史人物,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操作机会,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童菲.论历史人物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李事明.历史人物教学应充分还原其真实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贾玉立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实验中学 024070)【摘 要】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
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56-01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授之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
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应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
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
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
确切的回答。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来显示的。
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
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
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
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
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
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有位老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这位老师始料未及,但对学生敢于提问的作法予以了肯定。
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
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四、“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
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新科教学探索NewS.E.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
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有关环境问题教学时,我们列举本地磁湖、青山湖的污染事例,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亲赴两湖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及方法,每人提交一份治理报告。
这样,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
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